1988年:私企條例問世前的姜維領到首張「准生證」

1988年:私企条例问世前的姜维领到首张“准生证”

中華赤子姜維(宋漢曉/攝)

本刊記者 餘瑋

1988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正式施行。聽到這則消息,一箇中年男人哭了!

30年後的一個夏日,一位中等個子、面容儒雅和善的長者坐在了記者的面前,就人生、命運、機緣、時代聊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心路歷程。

當年的中年男人,就是眼前的睿智長者,就是他催生了《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的誕生,作為改革開放私營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筆親歷者的姜維不可忽視。很難想像,這位新中國經濟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曾經從照相攤起步,成為上世紀80年代最早的一批“個體”創業者。他也不也沒想到,自己的人生與一位位共和國領袖有交集,自己成立的中國首傢俬營企業就是在胡耀邦的“欽點”下組建。不可想像,當年“談私色變”,如今民營經濟佔半壁江山。他的腳印,濃縮了一個時代的鉅變。這之間,姜維有怎樣的跌宕傳奇、風口浪尖的他如何踐行“光彩”路,從他臉上掛的微笑與交流時高昂的聲調裡可以找到答案!

掙到500元的“第一桶金”激動得哭了

“我是大連人,1950年出生,長在紅旗下,9歲就被遼寧省戲校錄取,曾幹過文藝工作。”一見面姜維就如此介紹自己。

1969年初,姜維參加盤錦文工團的組建工作。同年在大慶體驗生活時,因參與井噴搶險,被授予“英雄黃繼光再現”稱號,並因此光榮入伍。姜維告訴記者,1980年轉業後就被分配到大連市文化局,當時恰逢國家撥亂反正,一大批下鄉回城的青年等待安排工作,大連市文化局一時間接收了400多名回城人員,所以工作不好安排。

“在這種情況下,我在家等了漫長的8個月。8個月啊,要知道這對我來說簡直就是煎熬。我那時就想,不能讓父母天天養活自己。”幹什麼工作能自食其力呢?姜維經過左思右想,萌生了幹個體的想法。賣點什麼呢?賣羊肉湯試試?當時買一隻羊是14元錢,用大桶煮好後,一碗賣兩元錢,興許也能賺點錢。要不給遊人照相看看?姜維在八一電影製片廠學習過一段時間,攝影技術應該說沒有問題。

1978年允許存在的個體經濟如萌芽破土,卻如一簇簇稚嫩的小草,很難被人看在眼裡。在1980年代初,城裡年輕人的理想多是留城當個小青工,擺攝影攤就是幹個體。“好人都有工作,釋放出來的勞教人員才幹個體戶,個體戶的形象大體就是這樣,所以那個年代幹個體身份地位低被人歧視。”姜維說,自己的父母極力反對他幹個體,認為幹個體就跟沒職業一樣,畢竟自己在部隊時是營級幹部,政府是要給他安置崗位給鐵飯碗的。但由於工作遲遲得不到解決,那年的冬天,姜維終於說服了父母,用妹妹做臨時工掙的400元開始在大連市動物園的門口擺起“照照看”攝影攤。現在,姜維還記得這400元錢是妹妹用一條花手絹包著送到他手裡的。

姜維用這400元錢買了一臺120“海鷗”相機、一臺洗印機、一臺放大機。“照照看”攝影攤開業的第一天,姜維掙了3元。“那個時候,照一張彩照收費2元錢,能賺1元錢;照一張黑白照片收費1元錢,能掙7毛錢。第一天,姜維賺了3元錢,現在看這3元錢實在微不足道,但那時感覺3元錢沉甸甸的。”當晚,姜維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他想,部隊回來的戰友,一個月工資也不過50元錢,我如果每天賺3元錢,一個月下來就是90元錢,太“厲害”了。

姜維永遠忘不了自己第一次“發大財”的感覺。1981年5月1日這天,風和日麗,來大連動物園的遊人相當多,從早上開始一直到夕陽西下,姜維始終沒有閒著。一天都是站著,腳掌都站腫了。當天晚上回到家,姜維把裝滿零錢的口袋交給母親,他感覺這一天的收入比以往都多。姜維從來沒有數錢的習慣,每天都是回家後母親和妹妹幫著數。姜維問妹妹:“你猜我今天掙了多少錢?”妹妹根據以往每天的收入,說:“50?”姜維搖搖頭,儘管他沒有數錢,但他想遠不止這個數,“100?”妹妹又說。全家人坐下來一起數錢。

天哪,竟然是500多元錢!一天就掙了500多元錢!這是真的嗎?姜維都傻了,這可頂上一個普通工人兩年多的收入。他把桌上的錢捧起來撒了一屋子,所有艱辛瞬間釋放,姜維和家人激動得流下了眼淚,因為全家沒有想到能掙這麼多的錢。姜維回憶起來至今依然顯得很興奮。

1988年:私企条例问世前的姜维领到首张“准生证”

姜維30歲時放棄“鐵飯碗”,到動物園門前擺攤照相

總書記的一句“個體光彩”讓他放聲大哭

作為海濱城市的大連旅遊優勢也逐漸凸顯出來,姜維的照相攤越來越紅火。慢慢地姜維發現自己不再孤獨,動物園門口個體照相者增加了6人。“那時我們7個照相個體戶同是天涯淪落人,私下相處得很好,收攤後還經常一起到繁華的天津街上吃兩毛錢一碗的‘燜子’。”姜維笑著說,那時一般人只吃得起5分錢一小碟的“燜子”,當賣“燜子”的大媽看見他們,就面帶笑容地對著他們來一句“大戶來了”,只有這時姜維才感覺“自豪”。

即使這樣,姜維依然覺得自己幹個體不光彩。姜維說,那時雖然錢掙得不少,但還是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社會對個體戶的偏見,始終是壓在姜維心中的一塊石頭。

“有一次,有兩名不滿20歲的工商人員,看到我在那裡擺攤,竟然把我帶到附近一棵樹下對我訓話,就像在訓自己的兒子一樣。”說起當年的生存環境,姜維連連搖頭,“當時覺得很委屈,想頂嘴,但又不敢,因為他們把我們個體戶視為異己,想處罰就處罰,營業執照說沒收就沒收”。1983年社會嚴打風潮時,有關部門將動物園門前合法經營的個體戶強行遷走,名曰“淨化城市”,“我們據理力爭,但無濟於事,被當作社會閒散人員被清理出了營業場所”。

1983年8月30日晚,剛沖洗完膠片的姜維正在吃晚飯,電視裡傳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接見集體企業與個體勞動者代表大會的講話。其中,胡耀邦談到:“現在社會上有一種陳腐觀念妨礙我們前進。例如,誰光彩,誰不光彩。我認為社會上有一群從事個體勞動的同志們,他們扔掉鐵飯碗,自食其力,為國分憂,他們是光彩的。什麼是光彩?為人民服務最光彩,為國家分憂很光彩,自食其力最光彩;什麼不光彩?好逸惡勞不光彩,投機倒把不光彩,違法亂紀最不光彩,我請同志們傳個話回去,說中央的同志講了,黨中央重視幹個體自食其力的人,他們都是光彩的。”

“講話給我一種力量,是給我們正名,讓我有了新的生命和新的感覺,讓我擺脫了自卑的陰影。”姜維回憶說,正是這篇講話讓社會上對個體戶的看法有了些許轉變。

“第二天一早,我們7個照相小攤亭的夥伴見面時,不約而同拿了一張《大連日報》,我清楚記得該報頭版刊登的就是胡耀邦總書記的講話,題目就是《怎樣劃分光彩與不光彩》。當時我來唸這張報紙,我一邊念大家一邊放聲大哭。”姜維說,當時大家似乎要把受到的所有歧視與委屈全部釋放出來。

胡耀邦的講話發表後,姜維感覺腰板直了。“我決定好好大幹一番,在繁華的中山街租了個1平方米的小門面,門外的牆上懸掛了5米長、3米寬的匾額,上書‘姜維影書社’,開業那天還請來了大連的很多名流。”姜維是一個在經營上敢為人先的人,他第一個在報紙上做廣告,第一個開拍彩色照片,很快成了大連幹個體的小名人。

而讓姜維成為全國名人的事情就是在1982年2月,當時大連市委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那就是廖承志的侄子廖志強。當他了解到姜維由於設備原因,只能沖洗黑白照片,沖洗彩照要依附國營照相館時,廖志強當即表示願意以成本價提供一臺19.8萬元的彩色洗印機,使姜維擺脫對國營照相館的依附。

當時,國內彩印照片剛剛興起,大連有七八十個照相個體戶,但要把彩照送到廣州沖洗,非常麻煩。

姜維朝思暮想擁有一臺彩色洗印設備,但19.8萬元在當時無疑是個天文數字。姜維靈機一動,“國營可以搞合資,我們個體戶應該也可以”。姜維決定自己出場地、人力與技術,讓廖志強以設備入股,兩人合作辦公司。當姜維在飯局上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廖志強後,廖志強十分感興趣,並讓姜維儘快辦手續。

“但當我去大連市工商局辦手續時,工作人員告訴我查遍有關中央文件,也看了憲法,都不允許個人與外商合資辦企業,工作人員告訴姜維,你要找政策還是去北京吧。”那個嚴寒的夜晚,身材不高的姜維在瀰漫的飛雪中徘徊了很久。

為弄明白個體戶為啥不能與外商合資,姜維帶著全家的積蓄和希望,開始了破冰之旅,一次次往返於大連與北京。

1988年:私企条例问世前的姜维领到首张“准生证”

時任國家工商總局局長任鍾林與有關司局長聽取姜維(右)申請私營執照的訴求

在大會堂差點惹禍的他邂逅了一段傳奇

姜維到北京後,開始奔波起來。“那時沒有身份證,要到各個部門辦事,需手持縣團級的介紹信,而我沒有。”姜維回憶此事顯得很無奈,姜維每到一個部門都毫無例外被拒之門外。“看門的大爺要看介紹信,沒爹沒孃的個體戶沒地方開介紹信,結果不要說諮詢政策,連上訪都不接待。”就這樣在北京徒勞奔波了3個月,姜維帶的錢也折騰光了,一天只吃一個燒餅度日。

在北京跑了多少趟國家部委,姜維都已經記不清了,但很長時間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但他沒有放棄,功夫不負有心人。1984年5月4日,因為姜維借住在人民大會堂工作的叔叔家,他拿了一張“五四首都青年聯歡”的門票,讓姜維去人民大會堂參加活動散散心。於是姜維拿起照相機來到了人民大會堂,看到幾位領導正在和一些青年跳集體舞,就走到前邊和記者們“搶鏡頭”。突然,一位中年男子問他:“你是哪個報社的,我怎麼沒見過你啊?”姜維說:“我不是記者,我是個體戶。”

這一下姜維可闖禍了,不是記者竟然拿著相機進來拍照。立馬姜維身邊來了好幾位武警,當武警要把姜維帶走時,一位中年男子走過來把武警叫開了,並對姜維說:“個體戶好呀,耀邦同志都稱讚你們是光彩的。個體戶自食其力創業光榮啊!”這時旁邊有同志告訴姜維:“這是剛自團中央第一書記任上調來的中央辦公廳主任王兆國同志。”姜維頓時不知道說什麼好。王兆國又問:“你來北京有什麼事嗎?”姜維說了想和外商合資辦企業的想法和困難,王兆國當即交待秘書向姜維瞭解具體情況。

有一天,姜維經人介紹來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任重處。王任重詳細瞭解他的情況後,激動地說:“我們打天下就是要讓老百姓過好日子,不能讓你們天天這樣跑。”隨後,王任重寫了一封信給時任國家工商總局局長任仲林。信中寫道:“茲介紹大連市一個很有思想的青年姜維,到你那去談一談,你無論如何都要接待,哪怕是幾分鐘,此致敬禮。王任重。”

第二天,姜維拿著王任重親筆介紹信到國家工商總局。局長任仲林與海關等四位司局長同姜維一起談話。姜維問:“個體戶怎麼樣才能有法人資格?如何才能與外商合資辦企業?”任仲林告訴姜維:“那只有將個體戶變成私營企業。”姜維說:“要變那就變唄。”

沒想到,姜維話一出口,任仲林立即站起來,臉色凝重且嚴肅。他拍著姜維的肩膀說:“小夥子,你知道嗎——我們黨在1957年向全世界宣佈,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偉大成果,那就是取消了私營經濟……你一句話,要變就變了唄,我不敢變,也沒有這個權力變。”此時,一位司長站起來說:“姜維同志,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僱工問題。”根據當時的規定,僱工不能超過8人,否則視為剝削。

一聽,姜維急了,質問:“憑什麼僱工超過8人就是剝削?”那位司長說:“在馬克思的《資本論》裡有關勞動剩餘價值的論述中,你能找到依據。”姜維不信這些,說:“我不管,反正耀邦同志說我們是光彩的,我是共產黨養大的,我不會剝削人,也不會當資本家。”任仲林見姜維急成這個樣子就說:“小同志不要著急,如果你作為私營企業同外商合資辦企業,那你就是資本家,不過你是我們黨培養起來的資本家。相信黨中央吧。”

正在姜維忐忑不安等待消息時,一天王任重的女兒王曉黎和一位中年人分別騎著破舊的自行車來到他的住處,他才看到了一絲希望。這個中年人正是胡耀邦的兒子胡德平。姜維驚呆了,總書記的兒子來看他。

這時,胡德平走過來拉著姜維的手說:“我知道了你的情況,你從千里之外來到北京,找黨來解決你的問題,說明你對黨的信任,你有什麼問題可以告訴我。另外,你寫的材料可交給我帶走,我一定交給我父親,放心吧,你提出的問題一定會得到解決的。”

姜維把材料交給胡德平後,他心裡充滿了期待。令姜維高興的是,果然不到一個月,他就接到了國務院法規中心的通知,要他到中南海去參加討論關於私營公司能不能成立的問題。

當時參會的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家工商總局、外經貿部、海關總署等有關部委20多名代表。在討論過程中,大家爭議得十分激烈。“會開了多久我忘記了,但我知道為了我要辦公司驚動了如此多的部門來論證研究,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從未有過的。”姜維沒想到自己把事情“捅”大了。

這次討論,姜維得到的結果就是由於歷史原因,有些政策性的問題解決不了。“當我知道這個結果時,感到了壓力和害怕。不過,時任國務院法規中心秘書長的王正明同志安慰我,不要怕,有耀邦同志,一定會解決的。”姜維說當時自己心裡確實沒底。

1984年11月9日,姜維終於等到了好消息,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魏玉明在他的辦公室向姜維宣佈:“姜維同志,經中共中央、國務院特批,你要辦的私營公司通過了,可以同港商合資辦企業。”接過特批文件,姜維的眼淚奪眶而出。

在國家工商總局要為姜維的公司批准登記註冊時,局長任仲林問他:“你的公司叫什麼名字?”“光彩!我的公司就叫光彩!這是耀邦同志給我起的。”姜維不假思索地回答。當時沒有電腦,通訊還不發達,為了不重名,國家工商總局的工作人員就用電話全國查詢了四天,最後正式批准用“光彩”命名的中國第一傢俬營企業成立。

1985年4月13日,國家工商總局正式向大連市工商局發函,授權大連局向姜維頒發全國首張私營企業執照。新華社為此發了通稿,許多國家的報紙關注了此事,給予了報道和評論。有的報道稱此私營公司的成立是“姜維人生一小步,中國邁了一大步”。有的媒體說:“姜維創辦的光彩公司的成立,標誌著銷聲匿跡20多年的私營企業(憲法從1957年取消了私營企業)又重新出現在印著國徽的文件上,姜維也將作為中國第一傢俬營企業業主載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史冊。”

不過,當時姜維也不清楚為什麼在討論沒結果的情況下,他仍然得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特批。“多少年後,我到深圳遇到了時任市委書記的李灝同志(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是他打開了我心中的疑團。他告訴我:‘姜維同志,你知道嗎?你的事耀邦同志沒少費心,我們當時也有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可耀邦同志說讓他先試辦一下嘛。就這樣,你的公司才得到國務院的特例批准。’”

在慶祝酒會上,港商廖先生意味深長地對姜維說:“雖然我為富麗華酒店投了近5000萬美元,只為你投了10萬美元,但對你的投資更有意義。特別是我見證了你遭遇的一系列事情,這種感慨是從未有過的。你是中國有尊嚴的商人。”

當初的姜維一定不會想到,出於生存的需要和對尊嚴的追求,讓他經歷瞭如此艱難的歷程;他更不會想到,身為個體戶,一次偶然的合作竟然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深切關懷和重視。“每當有人問起我在這段特殊歷史中的特殊地位時,我總是反覆強調,我只是老百姓家的兒子,我時刻提醒自己要感謝黨的政策,因為這一系列連貫而持續的政策,才有了我的成就,才有了民營經濟的不斷髮展和壯大。”

1988年:私企条例问世前的姜维领到首张“准生证”

姜維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成為成為“中國私企第一人”

腰板終於直了的他矢志“做光彩的人”

1984年,姜維創立了新中國第一家合法的私營企業——光彩公司。4年後的1988年6月3日國務院第七次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6月25日國務院令第4號發佈,當年7月1日起施行。“我認為這個條例的出臺是順理成章的,也是民營企業一步步發展壯大的結果。”姜維說。事實上,姜維以及他所創辦的公司,是改革開放後中國非公有制經濟早期發展的一個縮影。

1995年10月25日,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在京成立。作為全國工商聯執行委員、光彩中國實業集團董事長、中國私企第一人及光彩事業第一人,姜維一直致力於光彩事業。

此後,姜維來到了日本,成立中國光彩事業日本株式會社,專門為中國的私營企業走出國門服務。4年之後,1999年,在王兆國和胡德平的關心下,中國光彩事業日本促進會正式成立。他們集中了日本的華僑企業家,回國投資做項目。多年來,姜維還成了中日兩國的民間外交積極推動者,不管中日關係是處於低谷或高潮,他始終高舉著光彩事業的大旗,活躍在國際舞臺上,併為在日的華人華僑解難相助,一時間他成了“有事找大哥”中是“老大哥”

從1984年到現在,姜維一步步見證了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歷程。在《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的實施過程中,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召開,江澤民在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革命”,這場新的革命的實質和目標,“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以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並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姜維說,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暫行條例》的實施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家強調在積極促進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發展的同時,要鼓勵個體、私營、外資經濟發展。並提出“國家要為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創造條件,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

改革開放以後,非公經濟的發展經歷了最開始時的“談私色變”,到後來又被定位於“公有制經濟的有益補充”,黨的十五大在確定“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同時,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九大在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強調“要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要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私營企業暫行條例》自1988年頒佈施行30年後,於2018年3月19日正式廢止。對此,姜維認為,當年立法的背景和實施的環境早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尤其是《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等上位法相繼單獨立法並頒佈施行後,《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但不能因為該條例的廢止而否定當年其發揮的獨特作用及破冰意義。

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民營經濟的恢復、發展和壯大是我國改革開放來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私營企業的誕生,改變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格局,加速、完善了市場經濟的發展。民營企業家作為生產力最活躍的元素,極富創造力的譜寫出商界的無數“傳奇”與“神話”,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在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中,姜維以飛蛾撲火樣的獻身精神,完成了由個體戶向私營企業破繭成蝶般的質變與昇華,探索出個人與外資合營的經營新模式,奉獻了改革開放中的一段充滿艱辛與喜悅的經典傳奇,在新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頁。

姜維說,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步入快車道,民營企業創造的社會財富迅猛增加,民營經濟創造的GDP佔比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增長為當下的60%以上,“光彩事業”則吸引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家加入,成為民間最大規模的扶貧開發事業。改革開放40年以來,民營經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無論從經濟貢獻、投資佔比、吸納就業各個方面看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走過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姜維“深深感到幹光彩的事業,首先要做光彩的人,為人要正直,不管在哪個國家,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而且要做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隨著企業實力的增強,姜維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投入力度也更大,他以具體行動實踐著“義利兼顧”的光彩理念。他一直恪守自己的人生信條,為社會添“光彩”。“不管經歷了多少風雨,我始終堅持為國分憂,承擔社會責任的光彩事業理念,現在終於被社會承認了,1998年我獲得了‘全國光彩事業獎章’。”姜維為此很自豪。1992年4月、1998年4月、2007年4月、2009年12月,姜維先後受到江澤民、胡錦濤、溫家寶、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讓姜維高興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採取各種措施支持服務市場主體發展,相繼在全國全面推行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多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企業註冊全程電子化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著力降低企業登記門檻,提高企業註冊便利化程度,優化企業營商環境。正因為改革激發了大眾創業活力,日均新設民營企業量超過萬戶。他說,中央肯定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和地位,為進一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契機。在他眼裡,民營企業的春天來了!

姜維沒有想到自己成為中國經濟史上繞不過去的標誌性人物。作為揹負歷史的角色,姜維坦言,“從個人角度講,我一介草根,當年能得到那些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們擎天大手輔助,使我成了一個時代事件的人物,我不敢犯錯誤,不能亂折騰”。他表示,化壓力為動力,不敢鬆懈。

姜維的辦公室裡,擺放有一面國旗。“這是在天安門飄過的五星紅旗,是‘祖國第一哨’——國旗護衛隊贈送給我的。”原來,姜維是天安門廣場第一個贈送遮陽傘的人,打破了40多年不能放遮陽傘的規矩,“我們光彩公司特製作遮陽傘,在1991年5月送給武警國旗哨位的戰士。國旗護衛隊為了表示感謝,經上級特例批准贈送了一面天安門廣場飄過的國旗給了我,我帶著這面國旗走過了很多國家和地區做了100多場‘國旗飄揚我心中,我為國旗添光彩’的報告”。

“有一天您不在這個世界了,如果想給您的墓碑上寫一行字,那麼您最希望寫下什麼內容的文字?”專訪時,記者拋出最後一個問題。姜維笑了笑,不加思索地鏗鏘作答:“幹光彩事業,做光彩的人!”說這話時,窗外的滂沱大雨停歇,一抹陽光潑了進來……

1988年:私企条例问世前的姜维领到首张“准生证”

姜維與王毅同志在一起

1988年重大事件一覽:

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及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

全國“火炬”計劃正式開始實施

住房制度改革在全國分期分批展開

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誕生

全黨的理論刊物《求是》雜誌創刊

1988年:私企条例问世前的姜维领到首张“准生证”1988年:私企条例问世前的姜维领到首张“准生证”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