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江湖、没有玛丽苏,真实的《那年花开月正圆》更加传奇

近期,讲述清末陕西首富周莹传奇人生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在荧屏和网络上大火,除了“娘娘”孙俪自带流量外,观众对这位大女主开挂的一生也是充满了敬佩与好奇。

这是一部由真人事迹改编的影视作品。故事的原著作者就是周莹的重孙女,也就是剧中吴玉成的孙女吴国华本人。可见本剧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不过也有很多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的演绎的成分。

没有江湖、没有玛丽苏,真实的《那年花开月正圆》更加传奇

周莹不是江湖儿女,而是大家闺秀

在《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周莹是被好赌的养父卖到沈家当丫头,在逃跑时撞见吴家少爷吴聘,因她的具有生意头脑被赏识才被留下,最后成了吴聘的媳妇。

其实,现实中周莹的婆家和夫家都是红顶商人,两家在当地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富商家族,影响力非常大。周莹的祖上是巨商,也出过朝廷大员。现在在陕西的三原县和泾阳县还保留着“周家大院”和“安吴堡”的旧址,可见当年的奢华。

吴家父子都是朝廷的官员,吴聘官至正二品,比剧中的五品高,也自己的老爹高一级。他们亦官亦商,可以说之所以能够发家,与做官有直接关系。

吴蔚文凭借办理淮盐盐务掌握数百盐引之便,在扬州等地开设盐号和分号,一年净赚数百万两银子。盐引是当时政府颁发的取盐凭证,是可以流通的有价证券,在当时政府垄断盐业的情况下,能获得盐引就相当于现在的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地位。

没有江湖、没有玛丽苏,真实的《那年花开月正圆》更加传奇

周莹嫁吴聘不是“冲喜”,而是娃娃亲

在剧中,吴聘因为患病需要“冲喜”,吴家就拿这个丫头充当了道具,结果误打正着,成就了一段姻缘和传奇。

其实不然。根据吴国华介绍,因为周吴两家是世交,周莹从小就与吴聘定了亲,只是到十七岁才正式圆房,可惜吴聘英年早逝。

但吴聘也不是电视剧中那样早死。根据周莹的墓志铭内容,吴聘和周莹是结婚3年以后才过世的,而且还两人还曾有过一个女儿,可是不到一岁就夭折了。后来周莹就过继了中院的侄子吴玉成做继子,还收养了一个女儿。

没有江湖、没有玛丽苏,真实的《那年花开月正圆》更加传奇

吴家兴旺靠的是周莹的才华,也离不开厚实的家底

丈夫死后,周莹独撑家业,在家道中落的情况下通过多年的打拼,实现了吴家的复兴。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天时地利人和都有。

周莹接手吴家的时候,虽然家境大不如前,但是还有吴蔚文当年积累下的厚实家底和人脉,再加上吴家在商界良好的口碑,给她铺下成功的路子。

吴家早先家业庞大,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到周莹手上,吴家在全国多地都还有不少商号、店铺和固定资产。

周莹从小受娘家父兄的熏陶,在做生意上有很大的天赋。再加上她知人善用,身边有以扬州总管罗天增为首的四大掌柜,他们都很有才能,而且经营有方,为周莹出了不少力。

周莹接管吴家大权后,励精图治,不久就重振家业。不但重现了吴蔚文当年的吴家盛况,而且生意做得更大,经常搞一些跨领域、跨地域的经营,生意遍及上海、江苏、江西、安徽、陕西、四川、内蒙、甘肃等地,大小商号覆盖全国。当时民间流传这一句顺口溜: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

怨不得有人评价她是清朝的女“马云”。

没有江湖、没有玛丽苏,真实的《那年花开月正圆》更加传奇

周莹的成功靠打拼,更得益于强烈的政治敏感性

在陕西,周莹及安吴寡妇的名号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她作为慈禧民间干女儿的身份。当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逃到了西安。周莹带着十万两金银去迎接,这对于当时落魄的慈禧来说惊喜可想而知——大笔一挥封周莹为一品“诰命夫人”,比她老公还高一级。

这个头衔无疑成为周莹此后经商的通行证,可见她的家庭对她影响多大,没有什么成功是无缘无故的,也不是单纯的努力就可以实现。

同样,这种对政治的敏锐也被周莹传递给了自己的继子吴玉成。剧中,周莹经过反复考量选择中院的侄子作为养子,因为这个人聪慧、善良,有自己的思想,而且还能以人为本。

这个吴玉成后来继承了吴家的家业,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具体怎样还无从考证。只知道他最终移居上海,那里本来就有吴家的生意,很少再回到老家泾阳县。

抗战时期,吴玉成将自己泾阳老家的吴家老宅捐出去,作为西北青年训练班的教学场所。随后三年,红军共在这里举办了6期训练班,毕业学员13000多人,培养了大批青年干部。

在当时的局势下,吴玉成能有这样的觉悟和眼光,非常人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