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年華》評介8:馮永光:難以忘懷的知青歲月

難以忘懷的知青歲月——《敕勒川年華》讀後感

《敕勒川年華》評介8:馮永光:難以忘懷的知青歲月

打開這本散發著油墨香味的書卷,昔日裡在內蒙插隊的珍貴往事歷歷在目……

近年來,知青文學湧現出不少作品,很多知青以小說、散文等各種形式回憶記述了他們半個世紀前在農村和兵團的青蔥歲月,然而,馮同慶的這部《敕勒川年華》卻是我所讀到的最為出色的佳作!捧起書來,愛不釋手!

1968年9月,我和馮同慶等一行10人,告別母校和家人,帶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去往落後農村的幾分無奈,來到了土默川,開始了我們的插隊生活。這是我們走出校門進入社會的第一步。在那個陌生、落後而艱苦的環境裡,我們這個戰鬥的集體,沒有沉淪,沒有彷徨,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鬥志,與當地的農民形成了水乳交融的親密關係。馮同慶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刻畫出一個又一個栩栩如生的鮮活人物,把我們所經歷的這一段人生活靈活現地展現給讀者,也把共和國“上山下鄉”這一段特殊的歷史真實地記載下來!

書中的朵兒,其原型是我的同班同學和摯友王馳,我倆分開以後仍然頻繁地書信往來。他溫和謙遜,敏而好學,讀過大量的書籍,對社會有著與他當時的年齡不相符合的深刻認識,同時又腳踏實地“想為改變農村面貌做一點事情”。他選擇了育種,數年如一日堅持不懈,考大學時也填報的是農學系。後來由農業部派到非洲贊比亞創建農場,成績斐然。然而就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不幸因車禍罹難!馮同慶將主人公司馬小寧為朵兒送葬,呼應在這本書的首尾,令人讀來,噓唏不已!

除此之外,插隊小組裡幾乎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改換了名字出現在書中。來到農村的第二年起,大家都逐步擔任了村裡的各項工作,懷著一顆赤誠的心盡心盡力地為當地農民貢獻著力量,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同學們的努力,贏得了農民的信賴和支持,也獲得了很多榮譽!大學開始招生後,大家陸續被推薦入學,重新得到了繼續學習深造的機會,而後,或國內、或國外,都在不同的領域裡有所建樹。這些熟悉的人物和事蹟,讀來倍感親切。

馮同慶是我國工會理論方面的著名專家,退休之後才有時間和精力顧及自己的業餘愛好——寫作,近年來已經完成了好幾本小說,我們相信他會有更多的優秀作品問世!

附錄:

馮永光:從土左旗到贊比亞——記後善岱北京知青王馳

(節選自《土默特左旗文史資料》第11輯)

鍾情良種實驗

那時的後善岱,農業生產落後,社員生活困難,你一直在苦苦思索,為改變這種落後面貌能做些什麼?尋找自己,通常是從確定自己的特點開始,這是前蘇聯心理學家科恩的話。你的特點就是酷愛科學,喜歡鑽研,目標確定,堅忍不拔。

正如你後來在給我的信中所說:“雖然自己並無明確專一的愛好,但這正表現出很大的可塑性。我這個人的特點也許是可以學任何專業,只要入了門,我會對任何專業都產生興趣,我自認為這是一種對整個科學的興趣。只要有必要,我都會對它產生興趣,鑽研下去。當然其中理智的成分也是很重要的。”你選定了引進農作物優良品種這個方向,希望在不增加各種成本和勞動力情況下獲得更高的收成,為農民增加收入。

你的想法得到了村幹部和老鄉們支持,畢竟,他們都把吃飽飯的希望寄託在了你們這些有文化的青年人身上。

這一年,你僅僅是通過試種,初步瞭解了十餘個新品種在這裡的生長情況,並沒有取得什麼大的成績,大隊和公社卻很欣賞你的努力,答應來年給予更多資助,旗良種站安排你參加良種栽培技術培訓班,還無償贈送了不少種籽,僅山藥就有兩個品種90多斤!當你跋涉幾十里路將這些寶貝拉回村時,小驢車滿載的分明是未來的希望!你曾到70多里外的一個大隊良種場帶回了30多個品種的良種,這其中的辛苦和喜悅,大概只有你自己才知道!

志願一生獻給農業

當高校招生開始的時候,你放棄了諸多來內蒙古招生的北京院校錄取機會,第一志願就填報了內蒙古農牧學院農學系!你的心在內蒙古,你的志向在良種栽培!9月份,你如願以償,順利地考上了第一志願。

事後你告訴我說——

我上學的過程還是比較順利的,並得到各方面,包括旗裡主管高考招生工作的副書記大力保薦,在呼市招生會上曾揚言:“打破頭也要讓王馳上大學!”

畢業後,你仍然選擇了培育良種的工作——

我已確定分在小麥育種專業上,這是符合我的心願的。目前這方面國內外有許多突破,因而獲得了一些革命性的成果。當然這裡的條件並不好,但起碼的工作條件還是具備的,因此困難並不是不能克服的。我將以濃厚的興趣和相當的熱情向小麥育種的實踐和理論進軍!

獻身農業的情結延伸到非洲

1992年,你偶然在報紙上看到了我國赴贊比亞拓荒的項目招聘,你躍躍欲試。那天你來我家,和我談起了你的夢想——贊比亞有4300萬公頃可耕地,但是目前正式開墾的僅14%,大片土地荒蕪閒置。並且,這片土地光照充足,水資源極其豐富——贊比亞擁有南部非洲60%的水資源,這大片肥沃土地,非常適宜農作物生長,但農業發展極為落後……你熱愛土地,熱愛田野,渴望去迎接挑戰,在科研和實踐中發揮你的才智!有了在後善岱磨練的堅強意志,在良種場積累的豐富經驗,再加上內蒙古農牧學院的理論學習,你堅信在這裡可以找到施展抱負的人生大舞臺!

當時,贊比亞的小麥主要依靠國外進口。為了解決當地的糧食困難,公司決定引進國際上最先進的圓形噴灌技術,在農場大面積種植小麥,這讓你心花怒放!早在1969年內蒙古土左旗插隊時,你就開始進行小麥良種培育實驗,與小麥結下不解之緣,每年秋冬季節都要飛往海南基地,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後來上大學和研究生,你都選擇的農作物栽培專業,其中,小麥項目令你情有獨鍾,你多篇論文都與之有關。似乎以往20多年艱辛的磨礪和積累都是為了今天,面對原野,你躊躇滿志,厚積薄發!你在給我的來信中興奮地介紹著你們農場的一切,讓遠在萬里之外的我也分享你們成功的喜悅,你邀我在空閒的時候飛臨那裡,親眼看一看你們打拼下的這片土地,你還打趣地說:包往返機票,包吃包住,願呆多久就呆多久,最好來了就捨不得再走!

正當你雄心勃勃準備大幹一番事業的時候,厄運不期而至!是年2月的一天凌晨,你開車去機場接同事遭遇車禍,以身殉職,壯志未酬的你,就這樣帶著對農場未來的憧憬,對事業的不捨和對20年來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妻子的無限眷戀,匆匆離開了人世......

李莉,你堅強的妻子,為完成你未竟的事業,義無反顧地獨自挑起了場長的重擔,克服了無數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把農場的事業不斷推向新的高峰!

隨著農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你的妻子李莉與農場對當地社會所做的貢獻也越來越多。2015年,贊比亞首屆“中國大使友誼獎”的評選中,她是“感動非洲的10個人”中得票最多的一個!王馳,你一定會感到高興吧!

《敕勒川年華》噹噹網、京東網有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