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不該打,聽聽孩子怎麼說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題目為“復旦教授:不打不罵不罰是培養不出優秀孩子的!值得一看”。

裡面談到英國議院通過了一條法規,大意是“允許教師在歷經勸告無效的情況下,採取包括身體接觸在內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紀律的學生遵守紀律”。

說白了,就是可以適當地揍。在新加坡的中小學教室後面牆上經常懸著一把戒尺,據說,孩子表現不好,按規定打三下,只許打手心,不許打手背,必須兩個老師在場的時候才允許執行。

孩子該不該打,聽聽孩子怎麼說

大寶屬於起床困難戶,小學時喊她起床,即使困得睜不開眼,把她從床上扶起來,一般都能乖乖地起來洗臉刷牙。

上了初中學業緊張,七八門課程,再加上青春期女孩子的生理特點,愛犯困。每天早上喊她起床讓我心力憔悴,先睜開眼睛,再給她按摩一會兒背部,才算真正地清醒。自己也很想早起背誦功課,她說自己定上鬧鐘也聽不見,即使聽見,關掉鈴聲接著睡。我按照她的時間喊她起床,三番五次也無濟於事,有時氣不打一處來,河東獅吼:“還不起床!”

孩子該不該打,聽聽孩子怎麼說

我越吼,大寶越淡定,平靜地說:“你吼的時候我聽不見你說什麼”,看著她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有時氣急便會拍她幾下。她說:“你不能打我”,大寶性格具有反抗精神,有時母女互相“對打 ”,當然屬於打鬧型的,不是暴力行為。

看了這篇文章我如獲至寶,馬上推薦給大寶看:“你看,復旦教授都說孩子是需要打罵的,以後你不聽話我動手看來是正確的。”大寶看完,振振有詞:“你從小對我的教育就是開明型的,小時候沒打過我,現在打我,我已經接受不了,沒什麼效果。這種方法適合小時候就捱打的人,認同這種理念,已經習慣了。”

我聽了無言以對,覺得似乎也有道理。

直至有一天,大寶忽然對我說:“我現在覺得你對我的教育挺好的,讓我樹立了正確的三觀。有時候打孩子是正確的,讓孩子知道自己做的這件事是錯誤的。如果不打,孩子可能會非常任性,撒嬌,不知道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什麼是原則底線。”

呵呵,聽了這話我欣喜萬分,看來孩子是有理智的,會理性地分析問題,雖然口頭上會反駁你的說法,但只要大人說出自己的想法,她就會在心裡悄悄地思考自己做得對不對,做出明智的判斷。

孩子該不該打,聽聽孩子怎麼說

其實大人打孩子,都是在氣頭上,打完後還心疼孩子,後悔還不如不打孩子。如果能心平靜氣地解決問題,誰願意大動肝火呢?

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有時只是說教起不了作用,大人說一句話,小孩有十句話反駁你,乍一聽還挺有道理。往往是說得挺好,難以做到。“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如果對孩子溫柔細語、狂風暴雨也解決不了問題的話,讓孩子受點皮肉之痛作為懲戒也是可以的,讓孩子知道自己確實是做得不盡人意。但是注意打孩子時要打手心或屁股,不能打頭部,避免孩子受到傷害。

事實證明,孩子捱了打,嘴上說打人不對,其實心裡也在度量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了?如果孩子做錯了,家長沒有及時提醒,還會反怪大人沒有采取強制措施制止她的行為。

大寶喜歡邊聽音樂邊做作業,我三令五申告訴她不能聽音樂。可是架不住她不厭其煩地遊說,說音樂能給她帶來靈感,有的音樂評論文采斐然,能增長知識。她還專門寫過一篇關於音樂的作文:“不能沒有你”。可事實證明,給了手機,小孩的自制力是薄弱的,邊寫作業邊聽音樂,做完作業有時看看手機,刷刷音樂評論,轉眼之間就到深夜,第二天清晨睡眼矇矓,影響學習。

孩子該不該打,聽聽孩子怎麼說

我怒吼道:“以後不聽你的了,再也不給你手機了。”

原以為她還會找一堆理由來反駁我,誰知她說:“你早該這麼做了,你就不該給我手機。”

呵呵,家長看來就是要堅持原則,孩子正確的三觀理念讓她知道什麼做是正確的,有時因為一時的執念和青春期的年齡特點,暫時不能控制自己,大人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面對無理的要求不能心軟,無原則地讓步,保持始終一致的教育觀點。相信隨著孩子的年齡長大,會越來越成熟。

孩子該不該打,聽聽孩子怎麼說

家長朋友們,你們認為該不該打孩子呢?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