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深秋,我們面臨的困境和方向

溫馨提示: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就可以每天第一時間免費獲取本頭條號分享的管理智慧、領導力提升、金融知識、財經新聞等乾貨,開闊視野,助您事業成長!您值得關注!

2018深秋,我們面臨的困境和方向


1


深秋該做什麼

昨天的文章結尾,我說秋已深,冬漸近。除了添衣保暖,我們還應該做些什麼。很多同學留言區大呼不懂,這些人應該拖出去打屁股。

從今年年初以來,我就一直在提醒大家,2018年的主旋律,就是遠離風險資產(包括房子)。如今這一年還剩下兩個月,這個主旋律並沒有改變。因此,添衣保暖之餘,我們還應該多儲備些糧草。備足糧草過冬,總是沒有錯的。

再說得直接一些,多留些現金,少負債,少投資。

任何時候都必須把現金投出去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不要總覺得要通過投資賺錢,也不要總覺得手上拿著現金跑不過通脹。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些想法的根源,除了無知,還有貪婪。總希望任何時候都在賺錢,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財富增值,不是貪婪是什麼?如果無知會被收割,那麼貪婪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當然,除了儲備糧草,像我這樣的單身狗,能趕在冬天來臨之前,找個男朋友女朋友一起涮火鍋擼串也是非常不錯的過冬方式。荷爾蒙能讓人忘記痛苦,感到快樂。

我希望你們快樂,任何時候,包括在冬天。

2


降準了為什麼還在跌

昨天的降準消息,儘管被很多人解讀成股市的“重磅利好”,但這種一廂情願式的美好願望,並不能托起信心渙散的股市。看一下今天A股市場的表現吧(仔細閱讀下圖數據之前,建議先深呼吸三次)。

A股市場在降準後大跌

2018深秋,我們面臨的困境和方向


很多人對降準的“膝跳反射”式的反應都是,資金多了,七千多億呢,股市難道不應該是重大利好嗎?股價難道不應該給點面子漲一下嗎?同樣的,降準難道不應該對房價形成重大利好嗎?房價難道不應該再來一波嗎?

對政策這樣的理解,是非常樸素的(我喜歡用“樸素”這個詞,老用戶應該知道它的含義)。我反覆強調,理解社會現象,一定要用處理複雜系統的多因素模型。用自然科學式的準確無誤的單因素方法論來解讀社會現象,註定錯多對少。這就是很多人“膝跳反射”式的反應容易犯錯的根源。

影響股市的因素,毫無疑問是多元的。

除了資金,還有公司的盈利(宏觀經濟的基本面),市場的信心(風險偏好)等。準備金降低的作用,證實了基本面變差的事實。長假當中一系列的外圍因素(Mike Pence的演講,美加墨對於“非市場經濟體”的排斥條款及可能在美國同其他經濟體合作時的複製)足夠給A股市場的信心一次顯著打擊。

綜合來說,A股市場沿著基本面變差(的預期)與市場信心渙散這個合力方向前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3


政策的困境

有人問,為什麼降準了,財政部說研究減稅了,股市還是漲不起來?

學過宏觀經濟的同學,都應該知道有個非常簡單的常識:流動性陷阱。拋開嚴格的學術定義,它的主要意思就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政策寬鬆到一定程度,單獨靠“放水”,已經無法再刺激經濟。

中國目前的情況,不能說完全滑入了流動性陷阱,但在很多方面有些類似。政策制定者對此心如明鏡,因此反覆提及不搞大水漫灌,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此關緊了水龍頭。

現實的壓力,不但個人要面對,國家一樣要面對。

現在我們的困境在於,政策的邊際效力正在快速減弱,也就是政策對經濟刺激作用的二階導數,已經顯著為負。

延伸閱讀:關於政策效力的討論政策的效力:邊際遞減規律。

貨幣政策的放鬆,受到房價泡沫的嚴重掣肘;而財政政策的積極,受到具有“類國家信用”主體(地方政府和國企央企)的高負債制約。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這種掣肘和制約,正在變得越來越“剛性”,政策迴旋的空間,越來越逼仄。這裡的討論還沒有考慮外部環境的影響(體現在匯率的穩定性)。如果納入國家的國際收支賬戶,考慮匯率的影響,那麼空間的逼仄會更明顯。

這就是為何即便央行年內已經幾次降準,但都有些“不暢快”的意思。讀央行的政策報告,也總有一種“遮遮掩掩”之感,這並不能怪央行。

此情此景,和2015年已經全然不同。那時的我們,在經濟下滑壓力之下,迅速降準降息。現如今,即便降準,央行也必須停止續作MLF來對沖部分降準釋放的資金,更不用考慮降息。儘管經濟基本面嚴重需要降息,但其他方面的掣肘,封死了這種可能。

想降不能降,才最寂寞。沒說完溫柔,只剩存準之歌。

這也是為何我們喊了很多次的減稅,包括高層也多次提到要“認真研究更大範圍的減稅”,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來穩住下滑的經濟,但數據上,並沒有出現顯著的改善。

一方面,減稅並沒有真正可執行的政策措施落地,仍然停留在“研究”階段;另一方面,在國常會定調“積極的財政政策更積極”以來,基建投資的增速,並沒有顯著回升,仍然趴在底部。

老百姓都疑惑,美國可以在巨大的財政赤字的前提下,還能大規模給企業和百姓減稅,中國要減稅為什麼就不可以呢?這難道真的只是因為我們不一樣的體質嗎?

體質的問題不多談。但即便從經濟金融的角度,我們也不具備美國減稅最重要的條件:世界通行的美元。之所以說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是美國減稅最重要的前提,是因為財政赤字最終總要通過多發貨幣來融資。

全世界只有美國可以發很多貨幣來為政府的債務融資。美元全球流通,因此美國的債務哪怕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也是全球其他國家爭相購買的對象。中國呢?能通過發人民幣來為政府債務融資嗎?顯然不能,這樣的結果是大通脹。

美國的財政赤字可以通過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讓全球來分攤,而中國並不具備這個條件,這是我們不能輕鬆減稅最重要的原因。

減稅不是你想減,想減就能減。

4


路在何方

中華民族一直都以勤勞勇敢艱苦奮鬥著稱於世。

改革開放四十年,無數中國老百姓的勤勞奮鬥,成就了“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幾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無一不凝結著中國人民的汗水和付出。中國能在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分工中佔據最重要的地位,也與中國人民的勤勞和奮鬥以及由此帶來的成本優勢密不可分。

時日至今,中國正面臨著幾十年以來最重要的十字路口,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越來越逼仄的選擇空間,帶來了空前的考驗。

但無論內外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都有理由相信,既然中國能在過去四十年創造出舉世矚目的高增長奇蹟,我們自然也不應該畏懼下一個時代的任何挑戰。

個人的勤勞和智慧,並不能自動轉化成國家的競爭優勢。這中間隔著一個叫體質或者制度的東西。之所以中國這四十年我們給它貼上了一個“改革開放”的標籤,就是因為改革和開放的制度設計,才使得人民的勤勞智慧源源不斷地轉化成國家的競爭力。

在逆全球化對中國的“開放”戰略形成重大威脅的當下,深化國內的改革,就變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具體來說,我們更需要:

堅定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保護合法私有產權、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起對權力的硬約束......

要重拾信心,要改善預期,要建立新的增長動能,要拓展越來越逼仄的現實空間,從根本上說,道路只有一條:

想盡一切辦法發揮老百姓的勤勞和智慧。

事實上,這條路並不新鮮。過去四十年中國取得的成就,正是這條道路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