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這五句話,是待人接物的精髓

《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被稱為中國三大處世奇書之一。細讀此書,發現十分有趣:這裡面固然有許多老生常談,有許多套話大話,卻也有非常多值得琢磨的實用智慧。其中,“應酬”一篇中,有五句話,非常有實踐意義,可以說,真正讀懂了這幾句話,就明白了應酬處世之道。

善啟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通之,毋強開其所閉;善移風化者,當因其所易而漸及之,毋輕矯其所難。

說話之道,內容很重要,但怎麼說更重要。人人都覺得說教可厭,卻有常常不自覺就犯了說教的毛病。其實原因就在於,在說話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忘記考慮聽者的接受能力。因此,《菜根譚》明確告訴我們:真正善於啟迪人心的人,會根據聽者已經明白知曉的道理,引導他們漸漸去理解原本不接受的事情和道理,而不是一下子就勉強對方接受一個完全陌生的觀念;真正擅長改變風氣習慣的人,會從容易改變的地方入手,不要一下子就強人所難,提出一個讓人接受不了的目標,那樣反而會讓人抗拒。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謂明;必勝非勇,能勝能不勝之謂勇。

一味精明不是智慧,可以精明也可以不精明才是智慧;凡事必要爭勝不是勇者,應該爭的能手到擒來,不必爭得的能淡然退讓,爭不到的能坦然接受,才是勇者。

中國的文化不是單純的鬥爭文化,我們既提倡奮鬥自身,也推崇容人雅量。老祖宗說難得糊塗,老祖宗說人至察則無徒,老祖宗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雖不能事事佛系,卻也要進退有度。

待人而留有餘,不盡之恩禮,則可以維繫無厭之人心;御事而留有餘,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

老話說“鬥米恩,升米仇。”很多人懂得對敵人要留有餘地,反而不懂得幫人交友更要留有餘地,一要避免滋長他人的貪得無厭之心,二要避免恩無可報反生仇怨。做事要盡心盡力,但是不要永遠踩著自己能力和資本的極限,有應變轉圜的餘地,才可以應對不測風雲。

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常如無事時,鎮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

功夫下在平時,越是沒事發生的時候,越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以免發生意外的變故——這是做事的謹慎;而真的有事情發生,卻要像沒事一樣,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這樣才能解救困——這是做人的氣度。

人人道好,須防一人著腦;事事有功,須防一事不終。

所有的人都誇你好,只有一個人看你不順眼,那麼你對這一個人反而要愈加小心,因為一片叫好聲中這唯一不同的聲音會被放大數倍;每件事都做得漂亮,一旦一件事情出了問題,那麼你對這件事就要加倍重視,因為做得好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難得的紕漏就會異常刺眼。

處世之道,得人心不需太明顯,有功勞不必太招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