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丨核醫學科的「福爾摩斯」——王躍濤

大医丨核医学科的“福尔摩斯”——王跃涛

大医丨核医学科的“福尔摩斯”——王跃涛

提起核,不少人聞之色變。但在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王躍濤的世界裡,核卻不再是危及人類生命的代名詞,而是一把濟世救人的“金鑰匙”。

熟悉的陌生人

2016年,江蘇全省PET-CT的檢查量,常州一院擠進了前三,緊緊排在了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軍區總醫院的後面。這個團隊的領軍人物,正是省內全面掌握PET-CT、ECT、核素治療的“少數派”,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王躍濤

專家介紹

大医丨核医学科的“福尔摩斯”——王跃涛

王躍濤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江蘇省跨世紀科學技術帶頭人(333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培養對象、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全國委員兼心血管核醫學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醫師分會常委、江蘇省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江蘇省醫師協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誌》編委、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影像學組委員、常州市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

專業主攻方向

冠心病無創影像診斷,腫瘤PET/CT診斷。

作為核醫學科的重量級武器,PET-CT在腫瘤、神經系統、心腦血管等疾病的優勢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瞭解和接受。從2011年引進常州第一臺PET-CT,他和團隊在短短几年內使一院的核醫學科從默默無聞的小科室發展為設備規模和診治水平處於國內先進水平的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和常州市醫學重點學科,併成為全國24家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核醫學師資培訓基地之一。

但對大多數患者來說,王躍濤和他核醫學科團隊的醫生們卻是“熟悉的陌生人”——他們隱匿在設備之後,卻能從一幀幀圖像中解讀密碼、辨析異常。

大医丨核医学科的“福尔摩斯”——王跃涛

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PET-CT的機房或許是現代影像醫學的最典型縮影。雖然受檢者真正在這個“龐然大物”上接受檢查只要15分鐘左右,但前期需要有非常細緻精確的準備。

一般先由兩名醫生集體讀片,提出初步的影像分析和診斷意見,因為信息量巨大,這個過程大約要持續30-40分鐘。然後再由具高級職稱的專業人員作出修正,並進行最後的終審,三個環節缺一不可。

面對每個病人數千幅的圖像,他們要有福爾摩斯般的敏銳觀察力,病變早期,證據難找,但卻是最有利的治療時機,“我們不能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因為準確的早癌診斷,有時可以讓患者多活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

曾有一位30多歲的女性,每年的例行體檢中都發現一項腫瘤標記物癌胚抗原(CEA)指標超高。為此,她做了B超、CT等一系列常規檢查,都沒有發現異常。考慮到癌胚抗原一般用來檢測消化道腫瘤,王躍濤和他的同事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消化道、肺、乳腺這一塊,然而沒有發現任何異常。

對著電腦,王躍濤重新開始新一輪的讀片。終於,他在PET影像中發現受檢者的甲狀腺右側的燈點亮了,“說明這一區域代謝輕度增高,結合癌胚抗原這個指標和腫大的淋巴進一步判斷,可能是甲狀腺髓樣癌伴淋巴結轉移。”準確的判斷為患者後續的治療贏得了時間。“都已經發生轉移,要是那一次沒能發現,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對醫生來說,

PET-CT更關鍵不僅是技術,

更是“心術”。

王躍濤和他的團隊之所以能像小說中的福爾摩斯那般斷案如神,離不開科學的訓練和長期的積累,王躍濤此前做了10年的內科醫生,臨床尤其是心內科經驗豐富,而他帶領的團隊,更是兼具臨床、影像、核醫學的複合型人才。

王躍濤始終要求他的學生,在做檢查之前與病人充分溝通。因為“只有在與病人的交談和傾聽中,才能站在病人的立場上換位思考,理解病人,才能在溝通中瞭解病人病情有價值的信息,進而真正幫他們解決問題。”

大医丨核医学科的“福尔摩斯”——王跃涛

充分的溝通,絕不僅僅是看病的一個環節,王躍濤堅守的是冷冰冰的醫療儀器之外“人”的作用和醫生的溫情。

大医丨核医学科的“福尔摩斯”——王跃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