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用了黑科技能提高盈利嗎?

近日,一則“女服務員推薦手機點單 大爺命令其當眾報菜名”的新聞引發了大眾對智能餐廳的探討。所謂智能餐廳,就是與傳統餐廳不同,比如上面提到的智能手機點餐,對於年輕人來說,智能手機點餐,確實方便快捷,但是老人和小孩就很不方便了。

餐廳用了黑科技能提高盈利嗎?

互聯網的普及和移動終端的快速更新換代造成了一個奇怪的社會現象,就是人和人之間的正常交流成為了困難。人們整日面對的大多是虛擬網絡或是冷冰冰的機器。人際交往成為一件稀有品。朋友聚會幾乎大家都忙著玩手機,交流也變得敷衍起來。

餐廳用了黑科技能提高盈利嗎?

縱觀近年來興起的餐廳,他們得以迅速崛起不在於設備有多先進或是餐廳有多智能,而是在於他們滿足了顧客人際交往的需要。17年突然火起來的江小白便是因為摸準了這個脈搏,利用“產品+文案”的方式鼓勵年輕人釋放情緒,並進一步強調社交的迴歸。

餐廳用了黑科技能提高盈利嗎?

隨著顧客消費需求的升級,他們更加享受個性化的客戶體驗。而海底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海底撈的經營理念中,服務員對消費者一般都非常熟悉,每次都投以親切的笑容,在消費者開口之前便主動問是不是還繼續點那些菜?這個小小的舉動其實非常受用,會讓顧客覺得自己被記住了,被重視了,也正是因此,海底撈才能一路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地方火鍋店變成如今的餐飲龍頭企業。

餐廳用了黑科技能提高盈利嗎?

西貝莜麵村曾經歷四次改名風波,從西貝民間菜,西貝西北菜,烹羊專家再到最後的西貝莜麵村。其改名的根本原因就是考慮到莜麵的獨特性與健康性。這是一種新的品類,不可能僅靠廣告就能讓受眾知曉或接受,當員工採用面對面的形式,向顧客推薦本店的招牌菜並進一步解釋時,就是傳播了自身品牌的屬性與文化,而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讓人信服,也於無形中拉近了品牌與受眾的距離。

餐廳用了黑科技能提高盈利嗎?

飲食是全民參與的活動,對於大部分80、90後來說,智能產品的使用並不陌生,他們可以迅速接受並使用智能化服務。但我國人口40歲以上人群佔國家總人口比例將近40%,對於這40%的人群來說,智能化還是一個相對生澀的領域。他們並不是很能接受。

餐廳用了黑科技能提高盈利嗎?

餐飲從業者需要明白,對於優秀的餐飲企業來說,效率不是全部,帶給顧客溫馨體驗才是留住顧客的關鍵。 去海底撈吃飯常常需要等待一段時間,顧客卻依然樂此不疲的選擇去消費,核心點還在於員工帶給顧客“賓至如歸”的喜悅感。試想,假使海底撈換成機器人上菜,在線排隊點餐,服務員成為一種次要,那海底撈還能稱為海底撈嗎。

正如錦上添花的導演主義場景化設計理念,也旨在給消費者場景化和有參與感的消費體驗,讓消費者和餐廳,和食物,和服務員之間產生互動,才能加深消費體驗,智能化消費模式的受眾群體並不是特別廣泛,餐飲企業在智能化的同時,還不能忘了照顧對於智能化接受緩慢的人群。

餐廳用了黑科技能提高盈利嗎?

當餐飲業執著於以智能化為目標時,往往會忽略掉其他重要因素,例如顧客的心理需求,顧客的交際慾望。智能化是好,但絕不是唯一,不可過度醉心於智能化打造。餐廳在選擇是否引進某項黑科技時,不能僅僅為了一時的噱頭,還要考慮能否成為品牌長遠發展的工具。 否則就像機器人送餐的雞肋,只是一時效應罷了,切莫因跟風而忽視與顧客的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