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上市只是一個起點……

5月17日,海底撈國際控股在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沒錯就是那個,會為你美甲、送你零食,還總擔心你一個人吃火鍋太悲慘的海底撈,要上市了。這個最人性的餐企海底撈終於在多次“被上市”後,要正經步入一心向錢看的資本市場了。

海底撈上市只是一個起點……

消息在二級市場率先發酵,投資理財社交網絡雪球的用戶“愛在冰川”在雪球網站討論區表示,海底撈要去港股上市了,可能會帶起一波食品股。

“一看它的招股說明書,簡直了!複合年淨利率增長速度是 70%,平均每天翻檯數量是 5!生意好到爆,全是直營店,沒有加盟店。如果從高點下來 15~20% 的點,低吸接割肉盤,吃肉的幾率非常大。”

海底撈上市只是一個起點……

海底撈的店鋪設計,一直以來都比較統一,但是卻又與時俱進,無論是紅色調的店面設計還是藍色調,海底撈的獨特,在多年來就已經是業界標杆。

招股書顯示,海底撈成為中國國內首家營收超百億餐企。若此次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勢必將聯動A股市場中食品板塊的一波行情。

海底撈上市只是一個起點……

近三年來,海底撈的收益持續上漲,由 2015 年的 57.57 億元增至 2017 年的 106.37 億元,淨利潤從 2015 年的 7.1 億元上升至 2017 年的 11.2 億元。其中,2017 年的淨利潤率達到 11.22%。

資深人士稱,這個數字已經與邊際成本相對低廉的呷哺呷哺幾乎持平。“擁有這樣的利潤率的都是相對標杆的企業。”

海底撈上市只是一個起點……

招股書顯示,2015 年,海底撈的人均消費在91.8元,2017年人均消費為 97.7元。吃頓海底撈,平均每人只比三年前多花5元9角。

這三年來,在承受著原材料、人力、房租、能源成本均上漲的經營壓力,淨利潤增長了36% 的情況下,海底撈的人均消費只增長了 6%。這意味著,可能每個人只為它的增長少吃了半份圓生菜。

那麼增長來自於何處呢?在 2015 年初,海底撈的門店數還只是112家,到了2017年底發展到了273家。最新數據顯示,其在全球已經開設了320家門店。隨著海底撈不斷擴張,門店數量不斷增加,營業收入自然大幅增加。另外,餐廳的翻檯率是其能否賺錢的關鍵,海底撈的整體翻檯率達到了5。而堪稱“快餐火鍋”的呷哺呷哺在門店的翻檯率僅為3.3。

海底撈上市只是一個起點……

至關重要的一點是,餐飲業的“租賃成本”是個大頭,一般情況下佔營業額的25%左右。但根據海底撈的招股書中顯示,其物業租金及相關開支,在大規模擴張下反而由4.7% 下降至3.9%。

據瞭解,海底撈的門店一般在1~3個月內實現首次盈虧平衡,2015年及2016年,大部分的海底撈門店在6~13個月內實現現金投資回報。

海底撈成本幾乎全在員工和原材料上,根據2017年的數據,海底撈原材料及易耗品的成分佔收入的40.5%,員工成本佔收入的29.3%。成本幾乎全用在消費者看得見的地方。

海底撈上市只是一個起點……

2015年~2017年,海底撈的員工成本由15.72億元增長到31.19億元,佔收入的比重從27.3%達到29.3%。

海底撈雖無強敵,但卻後有追兵,在火鍋這個餐飲業最吸金的細分行業,海底撈是標杆,卻不是第一個上市的。

早在2014年,呷哺呷哺就在香港上市,2017年財報顯示,營收36.6億元,淨利潤5.43億元。比海底撈106億元營收,卻才11.9億元淨利成績更佳。而且與2016年相比,呷哺呷哺股價上漲已超100%,說明其在二級市場也很受歡迎。此外,巴奴、大龍燚等一眾新火鍋品牌,也在後面緊追不捨。

海底撈上市只是一個起點……

火鍋企業上市並不比別人更容易。 儘管進入資本市場也許會有比之前更多的身不由己,但海底撈90%的收入依然來自餐廳,相信它不會自掘墳墓。

海底撈此番上市,在餐飲業肯定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未來也許還會有餐飲品牌做成上市公司,第一不還是要做好自己的品牌,打造爆品,打造讓消費者不能拒絕的餐飲品牌,從而實現最終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