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的讀一本書?

我們也許讀過很多書,卻未必知道該如何讀書。

當我們讀萬一本書時,把書合上,能不能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這本書講的什麼內容?

自己最喜歡這本書中的那一部分?

這本書對給自己帶來了什麼樣的收穫?

這本書對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行為方式有沒有產生影響?

每讀完一本書,如果我們都問自己以上幾個問題,特別是看完每本書後,隔上一段時間再回憶這本書並回答上述問題時,我們會發現,讀書,其實並不像想象的那麼簡單。

從生理學規律上來說,人是容易健忘的動物,人類大腦的記憶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將看過的所有的書都過目不忘,記憶力時時刻刻要與遺忘做鬥爭,就連昨天吃的什麼飯我們都可能要努力回憶一下才能記得起來,何況是耗費腦力又佔據大腦大量空間的讀過的書的內容呢?經常有很多東西回憶不起來屬於正常現象,情有可原。

去逛書店時,我們可能常常會發現有些書似曾相識,感覺自己好像讀過但又不太確定,再翻看內容仔細一看,才恍然記得自己在此前不知什麼時候什麼地點的確讀過這本書,但書中講的內容已經記不起來了,更別提收穫和影響了。

更有甚者,好不容易在書店翻到一本喜歡的書,欣喜之餘、衝動之下毫不猶豫買回了家,可回家打開書櫃一看,NND,一本一模一樣的書靜靜的躺在書櫃裡,嶄新如初,也不確定自己有沒有看過了,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將其當新書賣出去毫無壓力。

更多的情況可能是,剛剛讀完一本書,轉身就可能不記得書中講的內容了,也沒有對書中哪個部分有深刻的感受和印象,或者讀過的書堆積如山,但實際生活中卻沒有派上用場,自己的思考和行為方式並未發生什麼改變。

這種煩惱和迷茫困擾著很多人:明明讀過了卻什麼也沒記住,或者明明記住了可自己在為人處事和言行舉止上卻依然我行我素沒有改進。

有些人可能不以為然,會有自欺欺人的想法或者是自以為是的美好願望:讀過的書即便記不住,可在讀的過程中,書中的營養和精髓已經被自己的大腦或身心吸收,潛移默化影響著自己,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

人的大腦如同一臺電腦,主要工作是做信息處理,工作原理相似,經過信息輸入、信息處理、信息輸出三個基本過程獲得我們想要的結果。讀書其實就是向大腦(電腦)輸入信息,經過大腦(電腦)的處理,通過言行舉止等各種形式表達我們的想法、實踐我們的行動,輸出我們想要的結果。

可是,讀過的書連內容都記不住,大腦如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拿什麼做信息處理,更何談信息輸出?

最多也就是,我們在翻開書本的這段進行時的時間,大腦進行了信息處理,一旦放下書,如果記不住讀過的內容,大腦中沒有信息存儲,後續也無法獲得有效的信息處理和信息輸出。

換句話說,讀過的書記不住,其實是白讀了。

這話有點殘酷,很多人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因為這TM說的不就是自己嗎,就好像自己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的糧食,上繳給地主時突然被告知你這糧食不合格!同樣的,如果讀書記不住是白讀,那麼意味著自己之前在讀書上面花的很多時間是白白浪費了,豈不是太可惜了,時間可是生命啊!那還不如用這些時間去玩、去浪!

沒錯,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可以是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可以是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可以是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

可以是加深自己的認知水平,

可以是升級自己的思維方式,

可以是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可以是為了創業掙錢,可以是為了仕途升官;

但是,這一切都要通過言行舉止最終落實到行動上。能把書中的內容、技巧和方法用到演講、寫作或者其他行動上,帶來真正的改變,才能實現上述各種目標,而記憶書中的內容、技巧和方法則是前提和必經之路。

哪怕只記住書中的1%,也能有1%的收穫。

當然,我們讀一本書,要發揮它最大的作用,而不能滿足於其中的1%,最好要80%甚至更多,至少也得10%。

那如何才能更有效的讀一本書呢?

既然讀一本書我們要通過記住其中的內容才能發揮真本書的最大效用,那麼我們不得不在如何能提高記憶方面花一些功夫。

我們來了解一下艾賓浩斯記憶曲線。

遺忘曲線由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它描述了人類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規律,是人體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循序漸進的直觀描述,研究表明,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到了相當的時間,幾乎就不再遺忘了,也就是遺忘的發展是“先快後慢”。

根據遺忘的曲線,如果我們想更好的記住讀過的書中的內容,複習應該及時,新讀的書複習間隔短,舊時讀過的書複習間隔慢慢加長。

在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前提下,針對如何提高讀書效率我們還可以參考以下方法和技巧:

帶著目的讀書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讀書也一樣,漫無目的的讀書往往只會浪費寶貴時間和精力,只有帶著目的去讀書才能事半功倍。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很容易被外界干擾和影響,科學表明,一個正常成年人精力高度集中連續時間一般為20-30分鐘,如果我們讀書時候沒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不知道自己想要在書中得到什麼信息,那麼我們很容易陷入被書的作者牽著鼻子走的境地,鬍子眉毛一把抓,什麼內容都一視同仁對待的讀,沒有輕重緩急,浪費寶貴的注意力,好鋼用在刀刃上,注意力也一樣要用在最需要的內容上,我們想從書中看到什麼樣的結論。解決什麼樣的問題、獲取什麼樣的信息,這些問題在我們讀一本書時一定要提前想好,並結合書的目錄,有詳有略的對待和閱讀書中不同的章節和內容,迅速高效的提取對我們有用的信息,這麼做也有助於加深記憶,因為人們如果知道自己要了解什麼內容,有目的的主動獲取要比無目的的被動接受記憶深刻的多,比如一個人漫無目的的讀完一本書,可能很難回憶起書中用了多少個比喻,但如果帶著這個問題去讀完這本書,恐怕很容易得出結論而且記憶深刻。

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個人的記憶能力再強也不如寫下來記得牢固,遇到書中好的句子或段落,讀一百遍也不如抄寫一遍來的印象清晰和記憶深刻,寫的過程其實就是與作者交流的過程。如果能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比如像吃飯刷牙一樣一天不做一天不舒服,記錄在讀書過程中自己的感悟和解讀,則更有助於記憶。原因在於這些感悟其實是經過大腦加工處理過的信息輸出,是經過深度思考後的產物,可以視作是與作者進行對話的體驗,而不是流於表面的簡單複製或淺嘗輒止,這種體驗一方面為自己讀過這本書留下了文字證據,另一方面也更容易融入身心,轉化為自己的無形財富。讀書筆記的形式可以是一閃而過的想法,也可以是深思熟慮的深度思考,既可以是三言兩語簡短的評論,也可以是三五頁的長篇大論,隨時捕捉大腦迸發的轉瞬即逝的靈感,不論是什麼想法,只要寫出來就好,日積月累,積少成多,集腋成裘,時間久了,積累的多了,終究會由量變發生質變,一連串的讀書筆記就會幫自己完成思想上的跨躍,形成自己對書中該內容獨到的見解,實現讀書筆記的最大價值。

深度思考與認知遷移

讀書不能讀死書。換句話說,讀書不能侷限於書中內容的本身,既要有能讀下去的耐心,也要具備隨時跳出來的能力,學到的知識要活學活用,其實很多書中講的大部分道理都是相通的,即便這些道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至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都是可以相互借鑑的,通過閱讀和思考書中的內容,經過大腦深度加工將其進行一層一層的挖掘,提煉出底層認知層面的真相和邏輯,然後將獲得的認知遷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例如,針對書中揭示的教訓,我們是否做到了捫心自問,反思自己以前在某些事上是否犯過類似的錯誤,如何避免未來不在同一個地方摔倒?而對於書中總結的成功經驗和方法,思考一下是否可以用到的處理人事關係、改進工作或學習方法上呢?在讀書的過程中,深度思考文字背後的真相,靈活駕馭所學的道理,思維上不拘泥於時間和空間,擺脫知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掌握認知遷移能力,才算是把書讀活了。

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車馬多如簇。讀書看起來簡單,實則學問很深,不同的人花同樣的時間讀書,方法不同則最後的結局大不相同,同樣是花了三年讀高中,有人最後考入清華北大,金榜題名,有人卻無緣大學,名落孫山。與其說是智力上的差異,倒不如說更多的是讀書方法上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