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戰役中國民黨爲何沒能抓住最後的機會


說起遼瀋戰役,是解放軍和國民黨軍在東北大地上展開的一場決戰。戰役開始的1948年9月東北野戰軍在戰略態勢和兵力對比上都佔有絕對優勢,這也是解放軍方面首先在東北發起戰略大決戰的原因。所以,遼瀋戰役的勝負幾乎沒有懸念。但是,塔山之戰,卻被很多人認為是國民黨軍在遼瀋戰役中唯一有可能翻盤的機會,並且覺得國民黨軍兵力多、裝備好、火力強,又有海空協同,解放軍很難守住塔山,然而情況並非如此。

遼瀋戰役中國民黨為何沒能抓住最後的機會

先說兵力,國民黨軍東進兵團的序列上赫然是11個師,而實際上39軍的3個師是16日才到達,根本就沒有參戰。在最為關鍵的10日至15日,國民黨軍在葫蘆島錦西地區總共只有9個師,而其中獨立95師和21師都是10日、11日才到達的,扣除必須用以守備葫蘆島和錦西的2個師,能投入進攻的兵力不過7個師,而實際國民黨軍進攻塔山同時投入兵力最多也不過5個師!而且塔山地形狹窄,整個防線正面也不過12.5公里,從打魚山到白台山正面只有8000米,縱有萬馬千軍也施展不開。再看解放軍方面,塔山一線部隊為4縱、11縱和第4、第6獨立師,共8個師的兵力,這還不包括戰役期間調到高橋的1縱3個師,其中直接用在防禦上就有6個師。雙方兵力對比,差距並不很大。

遼瀋戰役中國民黨為何沒能抓住最後的機會

裝備和戰鬥力方面,國民黨軍的9個師中,暫編第62師和暫編第57師都是新建的部隊,裝備差人員少,重武器尤缺,戰鬥力較弱。54軍第8師和第198師都是嫡系部隊中的主力,美械裝備,戰鬥力較強,54軍軍屬炮兵營有美製105毫米榴彈炮12門,8師和198師各有師屬美製76毫米山炮12門。92軍21師也是中央嫡系部隊,裝備好,再說海空協同,國民黨軍雖然每天都有5-7架飛機前來助戰,但是其空中支援的強度根本無法與美軍同日而語,甚至還有誤傷自己部隊的大烏龍,實際作用微乎其微。海軍表面上看是很賣力的,出動了包括最大的軍艦"重慶"號巡洋艦在內的13艘軍艦,艦炮轟擊起來也是震天動地,但是以"重慶"號為例,艦長鄧兆祥藉口近海水深太淺,無法靠近海岸,在距離海岸很遠距離開炮,又沒有炮火指引,炮擊的精確度很低,所以艦炮支援雷聲響雨點小,徒有虛名而已。

遼瀋戰役中國民黨為何沒能抓住最後的機會

在指揮層面上,本來在葫蘆島就有東北"剿匪"副司令陳鐵負責指揮的,組成東進兵團後蔣介石又指派第17兵團司令侯鏡如來統一指揮,而侯鏡如未到達葫蘆島之前,又臨時由54軍軍長闕漢騫代行指揮。除此三人之間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人物,總統府戰地督察組組長羅奇,宣稱代表蔣介石前來督戰,儼然以"欽差大臣"自居,對作戰指揮橫加干涉,要求所有作戰計劃必須經他批准,更使前敵指揮一片紊亂。 而且高級將領離心離德,各懷心思。在東進兵團的高級將領中,對塔山之戰的心理狀態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輕敵如羅奇,自恃集中了美械裝備的優勢部隊,又有海空軍配合,拿下小小塔山是如探囊取物。正是基於這種想法,羅奇一心要把功勞留給自己的老部隊獨立95師和同鄉62軍軍長林偉儔,不顧54軍軍長闕漢騫久在葫蘆島,既有熟悉情況在前又有代替侯鏡如指揮在後的雙重優勢,硬是將一線指揮權交給人地兩生的林偉儔。

遼瀋戰役中國民黨為何沒能抓住最後的機會

遼瀋戰役中國民黨為何沒能抓住最後的機會

第二類是悲觀,代表人物如東進兵團司令侯鏡如,他不僅藉口帶92軍前來而姍姍來遲(實際只帶過來21師),而且還曾私下對自己的心腹說,此次塔山之戰,能打到錦州也不一定能打出來,倒不如打不進去還可以維持幾天。誰都知道,輕敵、悲觀都是統兵將領的大忌,現在這兩個都有了,再加上國民黨軍固有的派系矛盾,如參加塔山之戰的54軍屬於中央嫡系,62軍則是粵系。即使在中央嫡系中也是派系林立,54軍屬陳誠的"土木系",但第8師卻是胡宗南系統,因此闕漢騫始終不肯把自己的基本部隊198師拉出來,一直讓8師擔任主攻。三種因素相互交錯作用,焉有不敗之理啊!

遼瀋戰役中國民黨為何沒能抓住最後的機會

至此,國民黨大勢已去,再也難與解放軍抗衡,最終被趕到了臺灣,除臺灣外,全國逐一解放,人民迎來新的春天。

遼瀋戰役中國民黨為何沒能抓住最後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