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理財產品上當了?揭祕理財產品的兩種常見騙局

~點上方關注我,好文章送上門~

買理財產品上當了?揭秘理財產品的兩種常見騙局

有粉絲感興趣如何選擇理財產品才不會被騙和國內有哪些理財產品,投資方式比較看好。今天來分析一下這兩個問題。^_^

首先談談買理財產品被騙的問題。一般來說,被騙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進入了“龐氏騙局”,被募集的資金壓根沒有什麼資產投向,而是通過類傳銷的模式通過高收益進行包裝,錢滾錢的遊戲。

第二種,是買到的產品本什麼沒有問題,但是銷售渠道對風險,收益和投資期限進行了包裝甚至扭曲,購買的人買到的壓根就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那麼如何預防被騙呢?

第一種:龐氏騙局

對於這種情況,預防並不難,關鍵是控制貪慾。

這種龐氏騙局,往往不會出現在正規渠道,大部分來自民間自發,通過超高收益和綁定某個項目,並誘惑你勾引身邊的人進去能掙的更多。滿足這兩個條件就能判定這是個龐氏騙局。

比如之前有個朋友問我,東北那邊有個大橋項目,參與的人就能每個月獲得高收益,拉身邊人進去就能提高提成比例。

買理財產品上當了?揭秘理財產品的兩種常見騙局

這種只需要反思一下,什麼樣的大橋能後續獲得這麼高的收益來滿足高利息呢?

這種事在幣圈更是隨處可見,大部分非主流幣不像比特幣算法制數量,只要價格上去就有動力越發越多。

往往一開始高度控盤,小範圍惡炒,靠初期掛鉤某種資產,比如比特幣或者美元,提升自我信用,出手的差不多以後就脫鉤造成暴跌。

規避“龐氏騙局”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相信民間各種非正規渠道高收益的故事。

第二種:理財產品被過度粉飾

這種情況估計更為普遍,就我在券商的經驗,幾乎所有渠道都在粉飾自己的風險和收益情況。

比如銀行賣保險,告訴你的是固定收益,沒告訴你的是流動性很差,想退出需要高額贖回費。

比如基金公司,會拿一段時間的高收益進行線性外推,變成年化收益。

有一次我在電影院看電影,電影前的廣告說xx大基金年化收益率75%,嚇得我差點把爆米花撒在前面的觀眾頭上。

還有的做權益的基金,和客戶說成是固定收益產品。

那麼如何規避被正規渠道“騙”呢?

所有的風險、收益和流動性因素,都來取決於合同條款本身和資產投向。

大家在購買之前,必須要把合同條款自己看一下,最關鍵的是資產投向,這決定了產品的收益率是否有保證,和流動性如何。

至於這個產品是什麼渠道發的,叫什麼名字,一點都不重要。

不要相信銷售人員說的話,很多銷售人員自己都不知道產品是個什麼東西。

由於市面上產品實在太多,我只能舉幾個主流例子進行分析,希望在思路上給大家一定啟發。

例一:P2P平臺

一般P2P平臺的固定收益比較高,所以大家也比較感興趣。

目前主流的P2P平臺為了滿足高收益,主要資金投向是固定資產項目和小額貸款。

1. 固定資產項目

投入固定資產或者項目的產品風險比較高,是一種比較激進的做法,往往會包裝這個項目有多好,不要信這個,明白是個投資週期很長的固定資產項目就可以了。

這種項目變現能力非常差,是一種典型的短債長投。

簡單說就是,可能你的錢,只是換來一個房本的抵押,即使賬面不虧錢,出了事也要走大量的法律程序完成兌付,週期長,平臺也很容易出現兌付問題。

在我看來,這種理財產品應該儘量規避,容易突然死亡,除非你確認這個平臺實力非常強大,自身能保證兌付。

2. 小額貸

小額貸的模式,就是把錢分散的借給很多人,這種方式不容易出現突然死亡,一般來說都是溫水煮青蛙式的消亡,之前往往能看到一定跡象。

因為這種模式本身壞賬率不會低,他們的現金流往往通過小額貸自身的高利息來彌補。

一開始,這個平臺會有隨存隨取的高收益產品建立資金池,但是它之後會逐步推出加息式的長週期產品,你也會發現你隨存隨取的高收益產品就會出現限額,平臺就是用這種方式去引導大部分人買鎖定期長的產品。

當你發現前者出現了很難買到的情況,跑路吧,大概率是快不行了。

例子二:銀行保本理財

銀行保本理財本質是一種高息攬儲,但是模式還是比較成熟,大部分是債券型投資。

主要風險,來自於有些產品是打著保本理財的名義,私下通過銀行渠道發的高風險產品。

這個問題民生銀行就出現過,所以一定要看清楚發行的主體是不是銀行

除此之外,比較大的風險就是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了,還有之後保本理財會變成淨值模式,也就是不再剛兌收益。大家能拿到的收益也許沒有承諾的那麼高。

買理財產品上當了?揭秘理財產品的兩種常見騙局

例子三:私募、公募權益類產品

這就說到我本行了。

1. 私募基金

對於私募產品來說,主要因素是產品經理風格和能力,淨值是個很強的參考標準。

但是如何做到的往往更重要。比如私募行業總是會想辦法搞出一個明星產品,甚至用幾個產品去烘托一個產品的模式,本質上不是靠市場掙錢,就是打個廣告。

碰到這種最好看看全部產品的表現而不是單一產品。

還有那種靠一筆資金去烘托好幾個小產品,集體做廣告的模式。

這種就要關注這個產品是不是規模比較小,不足以說明問題。

還有模式適用資金量的問題,很多模式錢多了收益率就會大幅下滑。

很多量化產品,本身是基於博弈開發,市場環境發生改變或者體量變大很容易產生收益下滑。

也就是淨值以外,大家還要看看收益是通過投資哪些品種做出來的,這些品種是否具備盈利兌現的能力,模式本身是否具備持續性。

風格也是一個參考標準,趨勢流,價值流等等很多流派。不同的市場環境不同的模式會勝出。

這方面主要還是看他的風格是不是滿足你的風險收益需求。

至於能力和人品,就屬於玄學範疇了,不熟悉你應該很難判斷。

最保險的還是有很多產品,可見投資期限淨值相對比較穩定的。

當然這種基金經理年紀都比較大,產品規模也大,風格往往偏於中庸,當然在什麼都不瞭解的情況下最好還是選這種保險一點。

找我這種小年輕可見淨值年限短,資金量小風格過於鮮明,風險對一般人來說還是比較大。

說完這個感覺很心酸,不過事實如此。

2. 公募基金

至於公募產品,由於決策體制擺在那,除去比較強勢的風格鮮明的幾個大公募基金經理,選擇基金經理往往不如選擇投資行業和偏好。

每年表現好的一般都是當年這個行業表現比較厲害的那些。

一般買公募產品約等於買市場整體或者買某個行業整體,切忌不要跟風收益率就可以了。

因為大部分公募產品本身不是被動投資,就是在跟風。

最後說說國內哪些理財產品,投資方式比較看好?

當然這個肯定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每個人對風險收益和流動性的需求都不一樣,我們國家的投資渠道是非常有限的,大量的創新嘗試往往都不成熟,容易帶來不小的風險。

所以給大家的建議還是主流的耳熟能詳的投資方式。無非是理財產品和地產。

關鍵不是什麼看好,而是買到自己真的想要的東西。具體方式就參考前文吧。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哈。^_^

^_^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所啟發,歡迎轉發點贊並且推薦給你的好友。

^_^ 歡迎關注我,我會經常寫一些科普,帶你慢慢看懂股市的各種現象背後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