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本對中國歷史很感興趣,而中國卻對日本歷史不感興趣?

草上搭個飛白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因為過去4000年,5000年來,中國長期是東亞的中心,不僅起源上中華文明發展要早,同時也最為發達,相比較於中國,日本的古代文明有點黯然失色,不是歧視和一定要分個文明高下,但往往歷史的真實發展,都會關注到那個充滿虹吸效應的中心國家。


遠古文明暫且不說,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始於公元前2070年,一直持續到前1600,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這個時代出土了許多青銅和玉製的禮器。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 (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一共延續約471年 ,後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經過夏商周,春秋與戰國,秦始皇統一華夏,於公元前221年稱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反觀日本,日本第一次出現天皇這個最高權力者——即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曆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與夏朝第一代君主相比,神武天皇已經遲了幾個世紀,與秦始皇相比,也遲了幾十年。而日本史書真正記載的,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也比秦朝忘了幾百年。




不但中國贏在起跑線,後期發展也十分亮眼。漢唐宋,中國均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全方位引領亞洲甚至世界,創造了絢爛的古代文明,以及多個歷史上的盛世,而這個時候的日本,多是學習中國,從政治制度,到經濟,文化,語言文字等全面模仿。毫不客氣的說,當時的地球尖子生是中國,自然會聚集萬千目光。



現在,要學習東亞歷史,不能繞開中國,先學習其它。這是歷史的必然,對於中國人而言,對於輝煌的古代歷史,大家自然也非常關注,願意去了解,並把其當做民族自尊心的一種。


所以日本關心中國歷史是必然的,不是誰強迫的。中國人關注中國歷史也是必然的,不會有誰會先關注日本歷史,後關注中國歷史。


當然,隨著中日兩國實力消漲,有一段時間,日本也去關注自己的戰後歷史了,尤其是經濟高度發展時期,日本創造了新的歷史與記錄。這個時候,中國人也去觀察關注日本戰後的經濟發展史,而日本人對現代中國的瞭解則陷入了停滯。


這背後的原因,還是歷史那條規律,那就是實力消漲。理解這點,就理解了我們為何要發展好自己這個國策了。



北京不冷東京熱


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天朝上國”,這並不是吹噓之語。一方面,從秦漢到明朝,中國確實有讓萬國來朝的實力;另一方面,從周朝開始,中國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而遠方都只是化外之地。在這樣的實力加觀念之下,中國人對外國曆史肯定是不感興趣的,因為能讓自己學到的太少;就好比日本,早期歷史完全不可靠,《古事記》基本是傳說性質,還要靠《後漢書》《三國志》來填補他們的史料。

至於後來的大化改新,也是向先進的大唐學習的,所以當時肯定只有日本關注中國,而不會有中國關注日本。因為對於大唐來說,日本文化價值不大。當然,中國對於外來文化還是比較包容的,所以一些物質文化、精神文化還是吸收了來自中亞、南亞甚至西亞的一些東西;但日本古代長期還在漢文化圈內,所以中國對於日本不可能過多關注。直到今天,日本京都還多保留唐代建築的風格。

當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社會性質發生劇變,通過不斷向西方學習,逐漸擺脫了漢文化圈的影響。所以民國時期不少中國人留學日本,這就代表開始對日本重視起來。到今天日本已經是世界二號強國。對於近現代日本文化突飛猛進,這是我們需要正視的,我們也應該從中汲取有益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林屋公子


日本對中國感興趣的並不僅僅是歷史,而是中國的一切。過去是這樣,現在還是如此。至於具體原因,應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個是古代日本對中國感興趣是基於“以華為師”的主導思想,另一個是現代日本對中國感興趣則是基於他們欲時時解剖中國的一種複雜心理。下面就筆者所認識到的分別做一下說明。



因古代日本最先接觸到的文明即為中華文明,那時候日本真的就如一張白紙,想畫什麼就畫什麼,值得慶幸的是,它的身邊就有一個現成的強大的文明古國存在,於是,借漢代以前的稻作、鐵器等傳入日本,日本終於有了一個飛躍,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到漢末三國時期的邪馬臺國卑彌乎朝魏受封“親魏倭王”,日本與中國開始有了官方互動,日本人開闊了眼界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接下來日本即當時的倭國開始了發展。



300多年後,感覺良好的日本聯合朝鮮半島的百濟與大唐、新羅聯軍在白村江正式第一次開始武力比劃起來。正是不打不知道,一打嚇了日本寶寶一大跳,明白了啥叫差距的日本至此蟄伏下來,而且是蟄伏1000多年養精蓄銳,直到感覺有了和中國再次比劃的資本後才悍然發動了甲午戰爭,眾所周知,日本終於如願以償扳倒了老師,不過這是後話了。



認識到了自己與唐朝的差距後,天性崇拜強者的日本馬上又開始謙卑的全面向唐朝學習,派了很多官員、留學生、和尚來大唐學習。無論是文化、制度、工藝甚至行政區劃等等,有啥學啥,而且學以致用,所以就連當時他們的首都建造都直接照葫蘆畫瓢了,包括文字也選擇了漢字和以漢字為基礎的衍生出來的平、片假名。等等、等等。這一學就到了明治維新,日本找到了新老師,於是放下包袱打敗了前任老師,自此,徹底不再學習中國了。



其實,確切地說,早在唐末日本覺得中國已沒啥好學的時候就已經不再派使來華學習了,非但如此,在宋朝時,日本已經開始扛著經過改良的學自我們的“唐刀”來大宋門前耍大刀了。 接下來的元明清,除了對明朝日本尚存一點敬意以外,至於蠻夷統治下的元清時代,日本基本就沒把他們當作過正統的中華統治者。即使在明朝,不可一世的豐臣秀吉還要以朝鮮半島為跳板,入侵中國並意欲建都中國呢!這就算是古代中國和日本的交往史吧,也算是日本古代對中國古代之研究。


而到了近現代,尤其是現代日本對中國感興趣的是正如戴季陶在《日本論》中講的那樣:“中國”這個題目,日本人也不曉得放在解剖臺上解剖了幾千百次,裝在實驗管裡化驗了幾千百次,所以他們對於中國有如此真切的認識”。是的,正是這樣,也正如今天我們去日本最普通的書店去看到的那樣,關於中國的書籍,無論是原作、翻譯還是日本人對中國的論述,在書架上可謂是林林總總包羅萬象包您驚詫,有時,那種驚詫度都彷彿我們已經被日本剝光了一樣,尤其是在一個不起眼的小書店看到一本在中國也絕對稱得上是冷門書籍的時候。這就是今天的日本、日本人對我們的興趣所在。



至於中國對日本的歷史不感興趣,戴季陶先生在《日本論》中同樣有過論述:“中國人對於日本,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對,再不肯做研究的工夫,幾乎連日本字都不願意看, 日本話都不願意聽,日本人都不願意見......”。時至今時,我們可以悲哀的告訴泉下的戴老先生的是,這種一副大國心態,一副依然老師的心態,在今天的中國依然有著很大的市場。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來,理智、冷靜的看待日本的呼聲越來越高,而能冷靜理智實事求是的對待日本的人也是越來越多,尤其是一批致力於研究日本的國內學者、專家和旅日學者、作家們出版、翻譯了大批的關於日本的著作,使得國內的書店裡日本方面的書籍有了很可觀的數量,圖書館關於日本的藏書也是越來越豐富。唯願這種勢頭不減,發展下去,最終達到也能讓國人像戴老先生說的日本人研究我們那樣,把日本、日本人也解剖他個萬八千遍,當然不是為了出氣,是為了更加知我們這位所謂的一衣帶水的近鄰之“彼”,以期能做到真正的知己知彼。


萬景路看日本


答案:霸氣就是一句話,古代中國的強大,讓日本人服氣。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1、血緣:古代日本貴族自豪的稱“我是中國人的孫子” 。日本列島自古就有很多外來移民,在史書有記載的資料看主要來自朝鮮半島和中國。甚至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就是中國人,而且是就是傳說裡替秦始皇找藥的徐福。這幫移民帶來先進的技術和文化,給日本帶來大發展,也讓自己在政治上崛起。日本早期歷史,移民家族曾長期掌握政權,當時很多貴族要麼就是移民後裔,要麼假裝是移民後裔,提高自己的身價。中國是天朝,認的人就特別多。

2、文化:悠久的文化是有根脈的,日本文化追到根子上就在中國。古代日本就在中華文化圈內,直到至今日本天皇的名字和年號都要從中國古書裡找字。日本佛教的各個流派的母國就在中國。雖然,日本明治維新後有段時間要搞“去亞入歐”的變革,但是中國烙印太厲害,至今他們還是依舊為主。

3、嚮往:中國古代的磅礴大氣,是日本島國所缺乏的,也是他們嚮往的。這個火山帶上的國家,封閉又沒安全感,誰知道哪天島就沉了,中原王朝的宏大讓他們嚮往。有些人研究中國歷史是出於興趣。而一些人做夢都想有塊紮實的土地,他們研究中國歷史是有狼子野心的。

當然,其他原因也還有很多,比如中國漫長的歷史給日本提供了無數的英雄和啟發,三國題材就特別受追捧。


子屠龍


由於近期正在做戰後日本的中日關係研究論文、論著的整理工作,對這位朋友的問題頗有體會,藉此機會表達下個人看法。

現今日本對中國歷史的重視程度,從每年出版的中國史研究的著作和論文數量上就一目瞭然。以代表日本史學界最高水準的《史學雜誌》為例,在介紹“東洋史”的部分,分為“亞洲一般”、“中國一般”、“中國古代”、“中國中世”、“中國近現代”、“朝鮮”、“北亞、中亞、西藏”(將西藏單獨出來,很不喜歡)、“東南亞、大洋洲”、“南亞”。其中中國研究部分的分量比其他國家和地區還要多。而在介紹“西洋史”部分,只按時間區劃分“理論·一般”、“古代”、“中世”、“近代”、“現代”。而在《日本史年表》中,本國紀年旁邊也都會寫上中國的朝代年號以為比照。

應該說,日本人除了本國史,最重視的就是中國史了,這應該沒有異議。

日本重視中國史,是自古以來的“以華為師”的“傳統”的一部分。有文字記載以來,中國與日本的最早接觸是在漢代,日本當時尚處於奴隸社會,其歷史才剛剛開始。此後,日本朝廷為學習中華先進文化,不斷送出留學生和留學僧,儒家經典和佛典相繼流入日本。在我們既有認知中,似乎日本人格外重視儒家經典,但其實他們對“經”、“史”、“子”、“集”都有所研究。日本的政治模式往往借鑑大陸,所以統治者們也往往喜歡看中國的史書,從中學習治國方略(比如德川家康就愛讀《貞觀政要》,武將們則喜歡讀《三國志》)。正如中華從通過夷狄發現了自己,日本始終將中國作為一面鏡子。強大的鄰國總能激發民族的鬥志和自卑感,中國既是日本的偶像,也是要趕超的競爭對手。中國如同巨大的磁場,一舉一動都影響著鄰國,中國悠久漫長燦爛輝煌精彩紛呈的歷史具有的無窮魅力也自然深受日本推崇。歷史研究固然要照進現實,日本對中國史的學習也是瞭解當下中國行為模式的重要參考。所以,即便現在美國影響日本影響世界,但日本最重視的外國史還是中國史。

相比日本的中國史研究,我國的日本史做的就不盡如人意。古代天朝一直將日本當作忽遠忽近又可有可無的化外之地,史書記載的內容也不多。近代以來,日本積極接近西方,融入世界,實現了對中國的暫時性超越,這之後國人才真正將日本作為研究對象和學習對象。中國近代史中有兩個時期是學習日本的高峰,其一是清末民初,其二是改革開放初期。這兩個時期翻譯了日本的學術著作,引進日本的科學技術,並且聘請日人顧問。對日本歷史的研究也理所當然取得了快速發展。但只要看看日本講談社出版的《中國的歷史》系列,再看看我們的日本史研究著作,其差距還是一目瞭然。目前我國世界史的研究重心和熱點基本放在了美國史上面,這也容易理解。因為現在對世界和中國影響最大的國家就是美國,日本已經到了次要位置,日本史研究也顯得有點雞肋了。

中國正在成為引領世界的超級大國,我也相信取代美國的地位也只是時間問題,但諸如日本史研究這樣的“軟實力”仍然是需要不斷提升的短板。這也是我們日本史研究者們的歷史使命。共勉!


東瀛遊俠


這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的看,首先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從隋唐開始兩國就有大規模交流活動,近代又衝突不斷,相互間極其瞭解。在中國研究領域,日本是門顯學,地位僅次於美國;在日本研究領域,中國同樣是門顯學。如果我們走上街頭隨機採訪一位普通人,問他對日本和印度有什麼樣印象?就算此人沒去過這兩個地方,對日本感知肯定超過印度。印度也是我們的鄰居,可印度印象是模糊的。

其次,我們對待日本問題時,普通人思考方向往往會陷入“民族化”“政治化”“情緒化”,喪失了理性思考能力,無法做出公正判斷。二戰時,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人犯下了滔天罪行,80年過去了,只要新聞上出現一些日本對華負面消息,網絡評論會一片喊打喊殺聲,“徹底消滅大和民族”“在東京廢墟祭祖”這種帶有明顯種族滅絕性質的言論屢見不鮮。
“反日”就是政治正確。基於此種心態,中國人不屑於瞭解日本歷史。

還有,中國出版社要付一部分責任。比如前些年大火的《明朝那些事》,上面涉及萬曆朝鮮之役中的內容,具有很大隨意性。將日本戰國武將爭霸形容成“村長械鬥”,可能是當年明月寫得太精彩,正中讀者下懷,越來越多人把日本戰國曆史片面理解成村長械鬥。歷史真相顯然不是這樣。

跟中國比起來,古代日本戰爭規模的確較小,往往幾千人就是一場大戰。事實是,中日兩國當時有著不一樣的軍事制度。中國習慣於農民起義,軍隊中絕大部分是失地農民,群眾基礎好,而日本實行嚴格的“兵農分離”制,當兵是貴族特權,農民任務就是種好地,絕大部分時期,禁止參戰。簡而言之,中國是農民軍,日本是地主軍。農民起義規模浩大,死傷慘重,曹操所寫“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可以說是“中國特色”,日本歷史上人口沒有爆炸式下跌很大程度上要感謝“村長械鬥”。

最後,還要談談中國史學在日本影響力。日本人對我國《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極為了解,在他們心中這四部史書已經和日本融為一體,可以做本國史來閱讀。
江戶時期,有名的水戶黃門德川光國曾仿照《史記》體例用漢文寫了一部《大日本史》,全書內容完全漢化,我們今天讀起來毫不費力。還有比較著名的日本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一生深受司馬遷影響,筆名“司馬遼太郎”意思就是“遠不及司馬遷”。日本學界鼎鼎大名的“京都學派”泰斗內藤湖南,在近代研究中國史時就提出“唐宋變革論”,從一位日本學者角度解釋了唐宋時期中國迅速崛起的秘密,影響力很大。

日本可能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在牢記近代屈辱史時,切莫忘記:戰勝敵人不是靠嘴炮,不是靠捐命,而是我們真正瞭解日本的強大,並且做得比他們更好。


歷史風雲錄


日本確實是對中國的歷史感興趣,但是誰說中國不對日本的歷史感興趣呢?

日本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學習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的唐朝持權者知人善用、銳意改革、輕徭薄賦、發展文化,使國內經濟一片興旺,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呈現一副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史稱——開元盛世。因此,日本天皇派使者出使唐朝學習,學習唐朝的政治制度、社會文化,今天我們看到的日本茶道、和服、等級觀念……多大半部分是從中國引進過去的。



眾所周知,日本最會裝“孫子”,誰發展的好,誰國力更強,它就低頭向誰學習。唐朝時期日本向我國學習,史稱——大化改新;近現代日本向美國學習,史稱——明治維新。當然現在的日本對中國歷史文化相當感興趣,畢竟日本無時不刻在中日邊境搞小動作,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歷史上的清朝就敗在自認為天朝上國的愚昧思想,現在的我們也不能自傲自居,我們也應對日本的歷史路程做到心知肚明。現如今我們中國本身確實有很多的不足之處需要向日本學習,特別是科技方面,像什麼馬桶、電飯煲……一個真正的強者從不以自身的強大自居,而是要學會用一種謙虛的態度去學習它國的優秀之處。

實際上,大部分中國人對日本歷史是有研究的,因為我們明白,學習歷史不是為了延續日本侵華的仇恨,而是站在歷史的節點,不忘屈辱,保持初心,繼續前進。

愛生活、愛歷史。敬請關注:歷史之鯤愛最右


小鯤論壇


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母體,中國歷史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而日本歷史不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就這麼簡單。

就和美國一樣,美國人需要學習歐洲史,而歐洲人不會學習美國曆史,因為美國人不學歐洲歷史就沒辦法瞭解本國文化的來源,歐洲人就沒這麼需要。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日本人感興趣的只有中國宋代以前的歷史,因為只有中國宋代以前的歷史才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但日本人對元明清到現代的中國歷史的興趣就沒那麼大,因為這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已經不再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了。美國也是一樣,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史美國人感興趣,18世紀之後的歐洲史美國人就沒興趣了。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我曾經還真的去學過一段時間日本史,當然是很膚淺的去學習了一下。還是因為我想弄清楚為什麼某領域的人才很多要去日本留學。

以自己極其微薄、片面的看法來聊聊這個問題吧!

首先是我們歷史教科書的一個因素。我們的教科書並沒有特別提到日本太多內容,這在不刻意的情況下,大多數人並不會太想了解日本或者古巴這些“概念不深”的國家。

其次是民間因素。我多少屬於有點反日情緒的,認為日本這個國家整體不夠友好,近代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是不可磨滅的。且,沒有道歉和賠償。民間持和我類似觀點的人,也是有一部分的。對於一個沒有好感的國家,何必要花力氣和時間去了解?還不如吃頓火鍋要串燒烤,增進朋友感情更合適呢?

第三,歷史文化優勢。如果看古代史的話,我們國家在各方面幾乎都是碾壓著日本。本身就已經比它強了,還有研究“弱”的興趣?只能是專業研究者大概興趣濃厚一些,民間愛好者還是研究更厲害的中國呀!

當然,個人認為,也還有其他的原因。不一一羅列了。


小黑豆


在東亞除了中國有連續、完整、條理清晰的歷史外其它國家都沒有真正的歷史,中國是地球上唯一文明沒有中斷過的國家,中國也是地球上唯一一個文明型的國家。其它國家都是在文明的斷層上建立起來的,只能算作為民族型國家,美國與印度是二個極端的例子,連民族型國家都算不上。在東亞要編寫中國以外國家的歷史,必須從中國古籍中去尋找證據鏈,而這對於去漢化後文明退化的日本、越南、韓國等而言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於是胡編亂造就成了這些國家歷史學家的特長。歷史的證據都在中國古籍裡,每次去驗證都發現這些小國的歷史教材荒唐的不可理喻,也就沒有必要再去關心這些精神病人寫的歷史教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