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賢那些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 你知道幾樣?

據上海發佈,位於上海南部、杭州灣北岸的奉賢,江河縱橫,田地肥沃,祖祖輩輩不懈農耕,不輟漁牧,創造了獨特的文明和豐饒的物產,也形成了自己的傳統風味。

奉賢區新聞辦說,在城市化發展迅猛的背景下,一些傳統特產由於家庭作坊式的製作工序和習俗逐漸淡出歷史舞臺。而對於已經上了年紀的人或者在外的遊子來說,當年那道家鄉的風味菜可以立刻喚醒兒時的記憶。

三官堂豆腐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三官塘鎮人口已超千,是中等規模的集鎮,三官塘,原名三官堂。宋初,該地已有移民流徙居住,漳泉港穿村而過。宋元時期,鎮周邊鄉村豆腐作坊興起,尤以鎮東楊王規模最大,設店成市。相傳,三官堂豆腐出名與明代劉伯溫有關建造屠氏廟有關,素食豆製品業與日俱增。清康熙年間,包括楊王在內的多家豆腐作坊遷址鎮內,使得三官堂豆腐業更加空前興旺。

奉賢那些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 你知道幾樣?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三官堂的豆麵店坊有6家非常出名,分別是:創辦於1923年的夏德記豆腐坊(十字街西口)、何永順豆腐坊(仁壽橋河北)、許恆興豆麵坊(北街);創辦於1928年的何鼎興豆腐坊(仁壽橋河南);創辦於1935年的吳興記豆腐坊(東街市)、潘鴻興豆麵坊(東街中段)。

奉賢那些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 你知道幾樣?

1951年,夏德記豆腐店申請的工商業登記證

奉賢那些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 你知道幾樣?

1951年,許恆興豆腐店申請的工商業登記證

當時的三官堂豆腐不僅銷量大,而且質量優,其特點是:色,雪白如玉脂;質,細嫩不易碎;食,上口滑而不膩。民間歌謠贊曰:“三個老爺坐一堂,一無典當二無行。豆腐攤販擠滿巷,眾稱豆腐三官堂,買塊豆腐燒只湯,一家吃得精精光。”三官堂豆腐還被挑擔穿街走巷叫賣:“豆腐——三官堂!”“三官堂——豆腐!”意思是三官堂豆腐是正宗貨,品位高。久而久之,“豆腐三官堂”的名聲便流傳開了。

漴缺鯽魚

對於年輕一代的奉賢人來說,都未必知道自己的家鄉還有一種滬上聞名的特產,那就是“漴(音同崇)缺鯽魚臘板黃”。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許多上海人乘公交汽車經過漴缺時,有的還會特地下車停下來吃頓飯,目的就是為了品嚐奉賢當地特產鯽魚臘板黃。

奉賢那些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 你知道幾樣?

漴缺原來是當時奉賢西南海邊的一個小集鎮。臘板黃鯽魚的特點是兩頭小,肉段大,脊背闊,肚皮肥壯,魚鱗呈金黃色。個兒大的每條達一市斤,小的也有三四兩。肉嫩而肥,口味鮮美,其營養成分比一般鯽魚高,煮成魚湯可做病人和產婦的滋補佳品。

奉賢那些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 你知道幾樣?

“漴缺鯽魚臘板黃”為什麼能成為當地的特產呢?原因是當地獨特的水質與自然環境造就的。漴缺地處海邊,夾塘(兩條海塘之間)裡是靜水河,其水味鹹,土質含沙而色黃,河裡有肥壯青嫩的蘆根和壯草,鯽魚長得特別肥壯,魚體又呈黃色,“漴缺鯽魚臘板黃”由此得名。

駁岸裡水蜜桃

奉賢那些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 你知道幾樣?

早在1930年,青村鄉吳家駁岸裡吳泗漁創辦了“延陵桃園”,闢地9畝,從浙江奉化引進桃苗,品種有玉露、五月早等,經奉化王姓果農精心傳藝、吳氏家人認真栽培,九畝桃樹碩果累累。收穫季節,僱船裝運,遠銷上海、天津等地市場。1940年,延陵桃園擴展至32畝,並從外地引進新品種,每年可上市鮮桃300餘擔。自此,駁岸裡水蜜桃聲名遐邇。

解放後,延陵桃園品種由原來的2個增加至9個,除玉露、五月早外,還有白風、紅露、黃桃、太倉、江山早生、白花六林、萬象早黃。後來,規模擴展到200餘畝,產、供、銷全部納入國家計劃。旺季時,上海市區、閔行、南橋等地也有不少人來批發採購。

奉賢那些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 你知道幾樣?

青村桃花林

青村港大蒜

青村港,原名青溪。宋初有移民流徙居住,漸成漁村,溪水穿村而過,直通大海,故被稱作青溪。早在清朝光緒年間,“青村港大蒜”就已聞名奉、南、川3縣及嘉善、平湖一帶。但數量之多,品質之好,要算青村港西南一里地的翁家塘。翁家塘是翁氏世族居地,當地曾有“大蒜王國”之稱。民國初年,青村港大蒜的產、銷正逢時興。翁家塘基本上家家戶戶種植,是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後種植範圍擴展到鄰村蔣家塘這一帶、朱橋、朱店、於莊、王家等地。

奉賢那些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 你知道幾樣?

“青村港大蒜”為何能如此出名呢?青村港的農戶除了掌握大蒜生長規律外,還能利用水生雜物作有機肥料,在河灘、塘垛、宅前屋後的田壠上,搗泥、採勒、播蒜種,然後把河裡的浮萍、水草打撈上岸,覆蓋在蒜勒表土上,既保持土壤通透性,又防禦寒潮襲擊,水生雜物腐爛後又是優質肥料。蒜苗長高後,莖扦挺拔粗壯,葉色翡翠欲滴,蒜瓣層疊飽滿,最重的蒜頭足3兩以上,深受農家、客戶的讚賞。

柘林鐵梗青蒿

奉賢那些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 你知道幾樣?

在柘林的歷史上,曾有一種土生土長的中草藥類的特產,名謂野生鐵梗青蒿,屬豐富菊科多年生草本,當年環鎮數里都可見到。青蒿莖梗直立,高1.6米以上,在微風的吹拂下,綠葉泛光,枝影婆娑。鐵梗青蒿不但杆軀挺拔,且香氣足而味微辣。每年秋收時節,當地的老百姓像收割稻子一樣,全家老少齊上陣,滿懷喜悅地收割野生的鐵梗青蒿。鐵梗青蒿被鐮刀割倒後,就在原地太陽下曬上幾天,然後收割者人挑車拉運往農家場地上,經曬乾後整理成齊齊整整的一大捆一大捆。也在這個時候,就有收買者前來收購,常有運輸船將曬乾的柘林鐵梗青蒿運往上海藥棧,並銷往各地。

奉賢那些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 你知道幾樣?

鐵梗青蒿之所以成為柘林的特產,這與柘林岡身一帶的氣候和土壤沙質有關。中藥鋪除將柘林鐵梗青蒿直接用作中草藥配劑外,還特別製作消暑的清涼飲料,當堂銷售。在蘇州和南京的多家中藥鋪前懸掛著“柘林鐵梗青蒿露”的招牌,曾一度成為名聞遐邇的金字招牌。蘇州一家中藥鋪曾將此金字招牌,一直懸掛到20世紀50年代。

高橋天花粉

奉賢那些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 你知道幾樣?

天花粉,俗稱“杜瓜粉”,又叫“玉露霜”。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栝樓”,亦稱“瓜蔞”,俗名“杜瓜”。其富含澱粉的肥厚塊根,經加工製作成粉劑後即稱“天花粉”,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它能“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疾結,利咽喉,止消渴,消痛腫瘡瘻”。

奉賢那些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 你知道幾樣?

約在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高橋地區販售藥材的肖姓商人發現杜瓜的藥用價值,並將挖掘瓜根進行製作的經驗介紹給左鄰右舍。嗣後,採挖杜瓜根製作天花粉的工藝很快地在高橋地區農戶中流傳開來。時至1933年,“金正記天花粉”被列為江蘇省土特產展覽會展品之一。“高橋天花粉”在上海地區更加出名,不少南貨店也有出售,成為當時市面上的暢銷品。

當年奉賢高橋地區及四方不少的農民,每逢冬春之際(即11月~翌年3月份是採集杜瓜根的最佳季節),利用農閒時間,兩三結伴、三五成群到野外杜瓜易生之地,在竹林、老宅基地前後、久旱田、河灘、塘灘等各處荒蕪土地採集杜瓜。

奉賢那些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 你知道幾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