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腳踏三省,三種文化共榮的小鎮,「朝秦暮楚」源於此地

在中國,版圖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0餘處,但有一個地方卻與眾不同,因為獨有此地設有三省基層政府,三省共同管轄,這就是荊紫關鎮,一個橫跨豫、鄂、陝三省、丹江穿境而過的千年古鎮。

一腳踏三省,三種文化共榮的小鎮,“朝秦暮楚”源於此地

荊紫關鎮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其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04年,楚王派太子荊鎮守此地,於是此地取名“荊子口”,公元684年,武則天巡視國土途經此地,目前此地仍保留有武則天歇息的梳洗樓。在千年歲月中,古鎮多次更名,直至民國初年,因荊花為紫色象徵吉祥之意,定名荊紫關。

古時,丹江與古道在這裡構築起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使得荊紫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期的丹陽之戰就發生在此地,秦楚打得不分勝負,早上,荊紫關屬於秦國,到了晚上就被楚軍搶走了,於是就有了“朝秦暮楚”這個成語。

一腳踏三省,三種文化共榮的小鎮,“朝秦暮楚”源於此地

不僅戰略價值高,荊紫關自古還是交通要塞、商業重鎮,在歷史上與運河、蜀棧並稱的我國南北三大通道。唐朝末期,藩鎮割據阻斷了淮河和汴河的漕運,政府和商人只得依靠丹江航運,位於丹江流域的荊紫關鎮一躍成為商業重鎮。明清時期的荊紫關更是達到歷史巔峰,“康衢數里,巨室千家,碼頭上百艇接檣”,被人稱作“小上海”。

步入近代,鐵路的崛起,航運的沒落,荊紫關也開始走下坡路。建國後的丹江口水庫更是多次決堤發大水,荊紫關屢屢遭殃,昔日的商業重鎮變得凋零敗落,直到2006年修好防洪大堤,百姓的生活才徹底穩定下來,此時政府也開始重新規劃荊紫關,開發旅遊資源。

一腳踏三省,三種文化共榮的小鎮,“朝秦暮楚”源於此地

漫漫歷史遺留下的古蹟自是多不勝數,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明清一條街”,長街最早建於唐代,明清達到鼎盛。該街全長五華里,街道兩旁存有3700多間清代建築,走在長街上,你才能感受到昔日這裡有多麼繁華,建於清道光年間的山陝會館;江西商人集資建造的萬壽宮;船商們組建的平浪宮;河南會館、城隍廟等等。

古街現今還保存有劉家大院、陳家大院等富商住宅,2001年,“明清一條街”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阮氏三雄》、《包公》、《漢魂》、《內鄉縣衙》等影視作品先後在這裡拍攝。

一腳踏三省,三種文化共榮的小鎮,“朝秦暮楚”源於此地

在古鎮對岸,有一條長不足百米、寬不過十幾米的白浪街,沒錯,就是賈平凹散文《白浪街》中的那條街,屬豫、鄂、陝三省的交界點,也是“一腳踏三省”之地。在街中央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三省界碑,三省以此石為界,朝西一面歸陝西管、朝東北一面歸河南管、朝東南一面歸湖北管,踩在上面,可以體驗“腳踏三省、氣吞九州”的豪邁。

仔細想想一腳跨三省還挺有趣,文化和習俗的碰撞每天都在這座古鎮上演。在荊紫關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你喝胡辣湯,你的鄰居吃的是三合湯或者羊肉泡饃;你聽豫劇,你的鄰居哼的是秦腔或者漢劇;你睡在床上,頭在河南,腳卻在陝西或者湖北。你有去過荊紫關嗎?關於這個地跨三省的古鎮,你有什麼要分享的嗎?歡迎在評論中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