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溟有魚,化而成龍

北溟有魚,化而成龍

去年春節前後,由吳子牛先生執導、成泰燊先生主演的古裝歷史劇《于成龍》,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這部開年大戲由於製作精良與劇情感人至深,引起不小轟動,刷新主流劇收視紀錄。以至於許多80後、90後年輕人都說陪同家人觀看,跟隨劇情而感動至深。

很顯然,這是一部廉政劇集。很長時間都未看電視劇的我,也抽空連續看了6集,確實很是精彩,不得不說是當下浮躁影視圈文化中的一股清流、一味清涼劑。關於電視劇,我這裡即不多談,現下網絡方便,大家自己隨時可以去搜索觀看。而我近日也特意從《四庫全書》中翻找出《於清端政書》閱讀,可說收穫不小。

于成龍,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人。曾任廣西羅成縣知縣、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岡的知州,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清端”是其諡號,曾被康熙皇帝追贈為太子太保。于成龍在其二十多年的官場生涯中,曾三次被舉“卓異”,以其卓越政績和廉潔奉公的品性,深受百姓愛戴,被康熙皇帝讚譽“天下廉吏第一”。查詢史料,康熙皇帝的原話是:“朕博採輿評,鹹稱于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龍,字北溟,很明顯他的“字”是取自道家《莊子 逍遙遊》的開篇名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借用莊子的名句“北冥有魚(於),其名為鯤”,我們也可把于成龍比作為一條金鱗大魚,在其光輝燦爛的一生經歷中,最終化而成龍。僅從此處我們便知,于成龍對道家莊子思想必是有所傾心與追慕的。

在山西省呂梁市有座烏崖山下有座安國寺,一般一提到于成龍之來處,便免不了與這座安國寺掛勾。為什麼呢?據說,十五六歲未成名前的于成龍曾在安國寺素衣齋食、讀書勵志達六年之久。現如今,安國寺中還建有于成龍祠堂、於氏宗祠、于成龍讀書樓。據寺中碑刻記載:“清端北溟公,少年讀書其地,與寺僧純天師朝夕講論……我州名勝,山寺廟為最。先清端公肆業與此,凡所交遊皆一時知名士。”因為碑刻是于成龍的孫子於準後來為紀念其祖父在安國寺讀書經歷所立,故可知此事當為真實不虛。翻讀《於清端政書》,當中即有于成龍所作《自嘆》詩一首,詩曰:“病體渾無力,閒愁誰與憐。炎涼悲二豎,狐蜮寄丹田。不願上方劍,但持感應篇。小官缺養母,浮譽惱群賢。久欲歸林臥,豈為升斗牽。菩提垂慈訓,真覺孽難湔。廉隅雖尋丈,光明即佛仙。隱微多玷垢,冥府不矜全。只謂堪瞞眾,誰知難哄天。晨夕朝太嶽,思結再生緣。輕脫敝衣裘,予將撇俗纒。秋風吹細雨,霹靂護青蓮。”由此也可窺見於成龍的虔誠佛教信仰與佛學造詣。

古人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追思于成龍的一生,可謂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了。此前于成龍一直以前朝副榜貢生身份屢試落榜,直到順治十八年,時年44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阻攔,拋妻別子,心懷“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之心胸抱負,毅然接受清朝政府委任,遠行至在當時視為瘴癘蠻荒之地廣西羅城縣為縣令。自此邁開了他功績卓越、憂國憂民、敢於擔當、廉政遠播的一生官宦生涯。于成龍為官,一生清廉,力倡節儉,身體力行,故有半鴨知縣、於青菜、於布衣之稱。中國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標準,為後世儒家所推崇。依于成龍一生行履而看,也可以說是儒家賢人之代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的一生實在是儒釋道兼修,集儒釋道文化、修養、心行於一生。反過來說,倘若沒有儒釋道文化的長時燻修、感染與信仰,也確實很難成就這樣的一個于成龍。

在於成龍生前的文章中有這樣一篇夢境文章,于成龍先生曾做了如下精彩的記錄:“

《夢餐優曇花作(有引)》:餘讀書山寺時,夢餐優缽羅花。即吟一句雲:‘仙人賜我缽羅花。’醒語純天上人,檢藏知缽羅花,即優曇花也。因賦以志:‘優曇曾記夢中餐,山寺日高柏水寒。雲繞佛龕常五色,香飄精舍比芝蘭。生平未識金銀氣,偶爾輕拋麋鹿灘。四十年來魔障盡,好敎拂袖紫霞端。’”

“生平未識金銀氣,偶爾輕拋麋鹿灘。四十年來魔障盡,好敎拂袖紫霞端”,我認為此句可作為于成龍一生真實經歷寫照。雖然是寫照,又何妨一場夢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