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途列車》農村少女退學,重蹈父母打工路,回家的路很難

對於中國人來說,過年回家是一年當中最有盼頭的事情。傳統的中國節日春節已經延續上千年了,人們會在春節這一天放爆竹,貼春聯,吃餃子,並且遠在他鄉的遊子也會回到家中團圓。雖然說現在的交通越來越發達,但是一年一度的春運卻格外的擁擠。09年一部紀實紀錄片《歸途列車》向我們敘述了一個關於春運和家人間故事。

《歸途列車》農村少女退學,重蹈父母打工路,回家的路很難

16年前張昌華和陳素琴夫妻兩人伴隨著打工潮來到廣州,他們如同其他的父母一樣渴望給自己的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他們每年最開心的事就是回家過年。然而回到家後,發現由於長期沒有對女兒張琴進行教育,開始變得越來越叛逆。他們教導自己的一雙兒女要好好讀書,可是張琴卻選擇走上了另一條道路。

《歸途列車》農村少女退學,重蹈父母打工路,回家的路很難

在夫婦兩人第一年回家後,女兒張琴就離開了農村,追隨父母來到廣州,偷偷的開始在一家服裝廠裡面上班。夫婦兩人知道後希望女兒可以回去讀書,將來才有個好出路,然而張琴用自己的行為向父母兩人宣告不。經過一年的光陰,春節又到了,張琴不願再回家過年,在父母勸說下無奈歸家,然而又趕上了大暴雪,從而被滯留在廣州站。經過波折回到家後,家人間的矛盾開始越來越尖銳,張琴迫切的希望逃出這個家,他們在除夕夜前,有了真正的大沖突,父女甚至動手。第二年春節後,張琴決定去深圳打工,成為一代新型打工妹。母親陳素琴害怕兒子張洋如同姐姐般叛逆,放棄工作回家教導兒子。

本片的導演採取紀實的方式,真實跟蹤張昌華一家人整整三年有餘,向我們講述了春運的難以及農民工的悲催遭遇。

《歸途列車》農村少女退學,重蹈父母打工路,回家的路很難

李白曾說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但是何曾知曉當今春運才是最為艱難的。外出打工的遊子只能趁著春節這種長假才可以回到家中團圓。正所謂春運一票難求。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不得不說,當今我國的發展所決定的。雖然說國家越來越重視城鄉的差距的縮小,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特別理想。大城市充滿著很多的機遇,金錢和良好的環境。農村所說環境相對良好,但是世世代代難以與外界進行很便捷的溝通,各方面的基礎設施都不為完善,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沒有辦法滿足人們對於金錢的需要。因此人們寧願去大城市,為了是有更多充足的資金以來實現他們的願望。從而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一線的大城市中進行打工。並且人們對於異地風情的嚮往和逃離熟悉地方的渴望,更加加劇了春運的難。不得不說當前各種交通運輸方式還是無法滿足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人們長期以來存在“落葉歸根”“衣錦還鄉”等等觀念,春節又是全中國的一個大規模放假階段,因此從而春運更難。

《歸途列車》農村少女退學,重蹈父母打工路,回家的路很難

其次,電影中多次表明農民工現在在大城市上生活的艱難,他們沒有體面地居住環境,可能就生活在十幾平米的小隔間中,也沒有人們可以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很多社會報道農民工在地鐵等公眾場所被人嫌棄或者是農民工被人侮辱。其實這種現象很多都是經常發生的。這些都是目前人們迫切的呼喚重建道德修養的所在,書讀的多,沒有什麼用處,更重要的是使得小孩子從小養成平等的觀念。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該學會尊重別人,因為人無高低優劣種族之分,樹立平等待人也是當今我國社會建設的核心。

《歸途列車》農村少女退學,重蹈父母打工路,回家的路很難

電影中還想表達一個思想就是教育。農村的思想依舊是讀書才可以出人頭地,這種思想在當今社會上也依舊適用,每個人都迫切的讓孩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希望可以以後考到一個好的大學。一個好的大學意味著有更好的工資以及選擇的權利,而不是被人選擇。人們從古至今一直都抱有“唯有讀書高,萬般皆下品”的觀念,其實這種思想更多是由應試教育所造成的畸形,中國人口眾多,讀書子弟眾多,那麼所能區分人“優劣”的一個憑證就是成績。中國特定的國情決定了當今時代的教育方式,可以這麼說,在目前可能應試教育還是相對比較好的。但是其忽略了地區性的差異,就算有特定地區加分政策,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難以彌補其缺陷的。

雖然說這部電影是由於回家過年而引發的一系列事情,但是其導演用心拍攝為了人們來關注這樣的社會問題,靠著人們自我來努力解決一些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