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纷纷降门槛 坐等收割“韭菜”?

一直以来,银行理财动辄5万元以上的高门槛,将许多人拒之门外。近日,各家银行纷纷将理财门槛降至1万元,是开闸放水,还是收割韭菜,也引起了业内普遍探讨。不过,在当前其他理财渠道受限的大背景下,比如P2P暴雷不断,“宝宝类”货币基金收益下跌,或许会有不少用户转移理财阵地,而银行理财降低门槛后,用户会涌向这里吗?

银行理财纷纷降门槛 坐等收割“韭菜”?

降门槛背后有“隐情”

今年9月28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规定,银行理财新规区分公募和私募理财产品,将公募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由此前的不低于5万元大幅下降到不低于1万元。近日,多家银行应声而动,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纷纷降低理财门槛。

银行理财纷纷降门槛 坐等收割“韭菜”?

比如:农行调整销售起点的理财产品多达43只,产品类别涵盖了现金管理类,股票指数挂钩类、白糖和黄金期货挂钩类、法人专属类理财产品,还包括了一些外币理财产品;交行首批下调的产品包括23款理财产品、16款结构性存款等等。

众所周知,监管部门近年来施行的一系列金融调控都有着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金融去杠杆,防范金融泡沫的目的,银保监会此番发布新规,降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门槛,或许有着扶持实体经济,助其稳健发展的想法。从这一层面上来看,银行类理财产品的前景显得更为广阔。

同时,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目前总体运行平稳。银行理财产品在6月末的余额为21万亿元,7月末为21.97万亿元,8月末为22.32万亿元,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将迎来业务上升期。

应关注“去刚兑”问题

可以说,降门槛后,银行的理财产品更加“亲民”,当然,我们还应关注到另一条消息,那就是,收益方面的要求也在面临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就是随着“去刚兑”的持续,银行理财已不再“稳赚不赔”。伴随资管新规落地,在“打破刚兑”的要求下,银行理财或将逐步告别“保本理财”,这类产品退出市场或将成为必然。

银行理财纷纷降门槛 坐等收割“韭菜”?

保本理财,顾名思义就是银行向客户保证,即使产品未能达到预期收益,投资者的本金也能在到期日得到全额偿还。然而,在新规“打破刚兑”的要求下,银行再也不敢保证“保本保收益”了。

可以说,银行理财的优势也在削弱,因此,我们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需要重新衡量自身投资收益的预期和风险承受能力,培养盈亏自负的投资意识。

现在能否购买?

事实上,银行理财产品起购点的变化,很容易让大家联想到之前银行与网贷机构之间对于理财资金的竞争。当年,网贷产品迅速走俏,除了其高收益的特性,更与其门槛低相关,不少活期网贷产品的收益率比银行定期理财产品的收益都高,一时间大批理财资金涌向网贷产品。

然而,整体网贷利率下降,P2P暴雷的背景下,很多人也在考虑银行的理财产品,想必大家选择银行,主要是图个“稳”。然而,银行理财也是会分成不同的风险等级的,我们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不能只盯着收益,也要权衡风险的高低。尤其是新规之后,银行公募理财产品可以间接入市,也就是说,可以间接投资股票这类高风险资产了。

此前,银行的公募理财产品只能投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整体的波动不会像股票基金那么大。现在允许间接投资股票了,那么风险变大也是不言而喻的。

银行理财纷纷降门槛 坐等收割“韭菜”?

笔者认为,银行理财产品能否购买,一定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来判断,银行理财产品降门槛是好事情,将有助于银行理财产品更加普惠化,覆盖更多的普通投资者,使更多的普通民众能更方便地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这次银行降门槛,最大的好处在于我们有了更多的理财选择,不过,1万元的购买门槛虽然大部分投资者都能接受,而相比于诸如货币基金的1元起购,银行的理财门槛仍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距离真正全民普惠,还有一段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