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縣」榜單應經得起質疑

■ 社論

本週一,一份全國百強縣榜單——2018年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研究報告發布。該榜單是中小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城國研智庫等機構構建的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系統工程,已經連續發佈了14年。

榜單發佈後,進入榜單的各縣(區)官方發佈平臺紛紛撰文加以介紹,其中不少冠之以“喜訊”,但也有“落榜生”表達不滿。比如,江蘇省東臺市即在本週二通過官方新媒體平臺“東臺發佈”對這份百強榜進行“揭批”,對評選程序和評選結果表達了抗議。官方親自上陣懟一份榜單,而且據“東臺發佈”表示,已經連“懟”六年——如此“執著”倒是貢獻了一份耐人尋味的吃瓜戲碼。

“東臺發佈”的質疑是多方面的,比如:這份榜單是以廣告形式發佈的;疑似只有會員城市才能上榜,入會則要繳納會費;負責評選的“權威機構”身份可疑等。“東臺發佈”甚至直接將這份榜單稱為山寨榜單。

公開資料顯示,東臺2017年實現GDP812.81億元,增長7.5%。而位居36名的浙江德清縣2017年GDP僅470.2億元,位於第40名的河南新鄭市2017年GDP卻又高達651.1億元,位於42名的江西南昌縣則更高,達782億元。這份“百強縣”榜單看似不是以GDP為唯一考量指標,但東臺作為沿海發達省份江蘇的直管縣級市,也不至於進不了這個榜單,畢竟排在這個榜單評價體系首位的是“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經濟發展質量指數”,即便算上其他評價體系如社會進步、環境友好、城鄉融合和政府效率。如此看來,東臺“申冤”倒也有底氣。

不過,有觀點也認為,東臺市有關部門似乎沒必要為一份榜單大動肝火,畢竟它也不會對東臺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多少實際負面影響。但入選者的欣喜與落選者的拆臺,確實構成了一副有趣的景象。地域之間的排名、對比一直很能吸引眼球。誰都希望自己的家鄉或自己所在的城市出類拔萃,以證明自己的幸運或眼光。這本是人之常情,與父母曬娃的心理動機沒什麼兩樣。

有經濟學家曾表示,地域競爭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諸如“百強縣”榜單就成了檢驗成效的最直觀形式。雖然不必對這類評比“入戲太深”,但既然有市場需求,自然就有人來做這門生意。

這並非說社會機構就無法在榜單評選中樹立“威信”。實際上,國際上一些知名的評級機構也多是私營企業,其公信力也並未因此而有所減損。歸根結底,被評選者在競爭,評選者也在競爭。在一個競爭充分的市場,評選機構的公信力與自身利益是綁定的,如果為了短期利益胡搞,就會損害其長期利益。

評選機構可以有自己的利益,但必須取之有道,不能使評選淪為一門“花錢買獎狀”的遊戲。畢竟,地方政府拿出的也是白花花的銀子。鑑於此,面對質疑,發佈這份百強榜的評選機構理應出面回應,而不應視若不見。比評選機構的身份、來頭更重要的,是評分體系是否科學、評選過程是否陽光透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