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貧困村變身記

摘要: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王家元是地處烏蒙山區的筠連縣春風村的村民,靠著自己的努力日子過得很紅火。看到在石頭縫裡種李子樹能掙到錢,其他村民也紛紛跟著種,到了2015年,春風村李子種植規模就達到了1800多畝,產量達到了200噸。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王家元是地處烏蒙山區的筠連縣春風村的村民,靠著自己的努力日子過得很紅火。2004年,他人不在村裡,卻意外當選村長。為讓全村人富起來,他不顧妻子反對毅然回到村裡。上任伊始,他就給自己立下了一個軍令狀——三年內在滿山大石頭中,修一條通往村外的水泥路。他能成功嗎?請關注今天的節目。 (《焦點訪談》 20160422 貧困村變身記)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我們形容一個人本事大,常用一個詞叫“點石成金”。這樣的事,本來只在神話傳說裡有;不過最近,在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卻真實發生了一個把石漠化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傳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王家元,是筠連縣騰達鎮春風村的黨支部書記。一個最基層的芝麻小官,哪來那麼大本事?他的業績到底有多大呢?

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春風村處於烏蒙山區,一到3月,這裡的千畝李樹就競相開放,漫山李花如雪,吸引了遠近眾多的遊客,村子裡的農家樂也是家家爆滿。

遊客們很難想象得到,10多年前這裡是一個又窮又破的“石頭”村,還被人戲稱為“俄羅斯”。春風村黨支部書記王家元說:“那個‘惡’,就是環境惡劣;‘落’,經濟落後;‘斯’,喀斯特地貌,因為我們春風村這個地方很多地方滿山都是石頭。當時窮到哪個地步呢?就是每一戶人拿不出10塊錢的現金。”

王家元生長在春風村,1989年結婚的時候,因為家裡太窮,他倒插門去了鄰村的媳婦家。他走南闖北做買賣,2003年回到筠連縣城買了130平米的大房子,還開了個採石場,一年有10來萬元的收入,日子過得很紅火。2004年的一天,王家元突然接到一個電話,使他感到很意外:“說我們今天搞選舉,選你當村長(村主任),你趕快過來,趕快就職演說,要過來給我們說幾句。”

2004年,春風村換屆選舉村委會主任,當時王家元並不在現場,也不是候選人,但是卻有95%的村民選了他。春風村村民詹本清說:“我就是聽說他會做生意有錢,選上來給我們當村主任,我們沒得能力,希望帶我們一起致富。”

村民們的信任和期待讓王家元既意外又很為難,首先他的妻子廖運蘭就極力反對,她說:“我心裡面很氣憤,好不容易出來了,你為啥又要回去?他在村上第一年才1800塊錢,我說你拿的是年薪,年薪1800頂不過我3天買賣。”

王家元說:“我一個人富起來算什麼?大家都在看著你。為什麼我們要富起來,他們都那麼貧窮?我說我就儘自己所能,我當村主任,暫時幹3年吧。”

要想富,先修路。王家元當上村主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村民大會上給自己立下一個軍令狀:“3年之內我要是修不通春風村這麼一條公路,我就主動下課。”

王家元所說的公路,就是春風村出村的路。因為當地是喀斯特地形,漫山都是大石頭,所以路特別難修,而且村裡太窮,修路的錢也是一個大問題。王家元之前的幾任村主任都是在老的土路上修修補補,沒能修成可以通車的水泥路。為了動員村民們來修路,全村187戶人家,王家元一家沒落,全走訪了一遍。可是村民們既不願意出工也不願意出錢。村民胡水潮的話反映出大家的想法:“那麼多年修這個路都沒有修通,修不好錢也打水漂了,不是白乾了?”

李吉友是當時村裡有名的貧困戶,他聽說修路還要佔用他奶奶的墳地,更是死活不同意。當村民們還在懷疑、觀望甚至反對的時候,王家元首先帶領村裡的黨員幹部出工出錢,先幹起來。缺錢,王家元就拿出自己的10萬元積蓄先墊上;缺石料,就從自己的採石場拉;缺機器,就親自拿著鐵錘鋼釺幹。

王家元的幹勁和付出,大家都看在了眼裡。漸漸的,村裡面上到六、七十歲的老人,下到十來歲的娃娃,也都投入到了修路的隊伍中,大家對修通這條公路有了十足的信心,村民李吉友也主動找到王家元,同意遷墳。

經過3個月的奮戰,春風村終於開進了第一輛汽車。到了2007年,貫穿全村的8公里水泥路全部鋪成。王家元實現了上任後的第一個承諾。

路是修好了,但如何讓老鄉們的腰包鼓起來呢?春風村地處山區,石漠化面積達到三分之一,村民們曾經嘗試過種玉米、蔬菜,但都成不了氣候。王家元挺犯愁,如何在這滿山的石頭裡找到錢呢?後來,他發現,一些村民在房前屋後零星栽種了些李子樹,有幾棵居然在石頭縫裡也長得很好,這讓王家元心裡一動:能不能在石頭山上大面積種植李子樹呢?他請來了縣裡的農業專家。專家的結論讓王家元喜出望外。高級農藝師周瑞湖告訴他們:“這個石頭有反光作用,增加光感強度。同樣一個品種,在其他地方種,沒有這個喀斯特地貌種得這麼好,甜度沒有那麼高,顏色也沒有那麼好看。”

於是,王家元挨家挨戶動員大家來種李子樹。可是,村民們心裡卻在打鼓,因為他們祖祖輩輩都沒想過在石頭山上也能種果樹。村民湯近潤買不起李樹苗,王家元就自己貼錢買了主動送去,而湯近潤還不領情:“不種糧食沒有飯吃了,就要到王家元書記家吃飯。”王家元說可以,你上我家吃飯就吃飯,只要你能夠富裕起來。

村民們渴望脫貧致富,可又害怕擔風險。王家元先發動黨員幹部們先種起來,先來擔這個風險。劉遠恆就是當年第一批在石頭山上種李子樹的老黨員。如今,他家的李子已經從最初的1畝多,發展到了30多畝,每年僅李子這一項收入就達到了10多萬元。

看到在石頭縫裡種李子樹能掙到錢,其他村民也紛紛跟著種,到了2015年,春風村李子種植規模就達到了1800多畝,產量達到了200噸。

如今,湯近潤已經靠著種李子樹脫了貧。春風村共有春風、中沙和龍塘三個村民小組,靠著種李子樹脫貧致富的主要是春風組的村民,而中沙和龍塘這兩個組的海拔比春風組要高,土壤也不適合大面積種植李子樹。2006年,有幾個經營花卉苗木的商人來到村裡考察。他們看中了中沙組廢棄的一個320畝的茶園,提出按每年50元一畝的價格租賃。這樣的價格,甚至連鎮裡也覺得太低了。

雖然領導反對,但王家元還是不願意失去這個能給村民們帶來收益的機會。他把整個土地的老百姓全部召集在一起,開了村民大會。在這次村民大會上,每畝每年50元的租金價格,得到了大多數村民的支持。

其實,王家元也知道每年50元一畝的租金是比較低的,這筆交易看起來有些吃虧,但他心裡還有另外一本賬:“租金很少的,沒事兒。就是讓我春風村的老百姓把土地租給你,讓老百姓都去你那個公司裡面打工,守在自己的家門口打點短工增加了收入,這種事情何樂而不為?”

靠著租賃土地、種植花卉苗木,中沙組的村民也開始了脫貧致富。2007年,王家元全票當選為春風村的黨支部書記,這次上任後,他把脫貧工作的目標定在了居住海拔最高,但也是最窮的龍塘組。為了選準產業,王家元多次組織村民代表去外地考察學習,終於確定發展茶葉產業。沒曾想,連續讓春風、中沙兩個村民小組擺脫貧困的王家元,這一次卻在龍塘走了麥城。2010年初,第一批茶葉成熟了,產量也很高,但是銷路卻成了問題。有的村民把採摘下來的茶葉直接倒在了王家元的辦公室裡。王家元也在為茶葉的銷路犯愁,村民們的抱怨更是讓他不好受。

王家元只好自己出錢把村民們的茶葉先收上來,晚上再騎著摩托車到附近的茶廠推銷,而這並非是長久之計,他開始思索如何為茶葉產業的發展提供後續的支撐。2010年,來自浙江的茶葉商人方元興被王家元接到了春風村。他發現這裡的茶葉質量相當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為了留住這位茶商,王家元組織村民建起了茶葉加工車間,免費提供給方元興使用,前提條件就是要把老百姓的茶葉全部收上來。

通過招商建廠,如今春風村裡已經有了4個茶葉加工廠,龍塘組的茶葉再也不愁賣不出去了。這樣,春風村3個村民小組因地制宜,各有各的特色產業,如今村裡已經沒有一家貧困戶。

四川省筠連縣騰達鎮黨委書記石均說:“我現在還記憶猶新的,他告訴我一句話,這是我們當地的土話:吃得虧,打得(攏)堆,就是說能吃虧,大家就很好相處。”

正是在這位肯吃虧、會算賬的村支書的帶領下,春風村的人均純收入從2004年的不足1800元,到2015年達到了19800元,翻了10倍。

如今,春風村已經給村裡的茶葉和李子都註冊了商標,而且每年都舉辦李花節和品果節,開始打造“雲上石漠,春風花海”生態旅遊品牌。

宜賓市委書記王銘暉說:“我們充分利用春風村積累的產業資源、經驗和人才來帶動周邊村共同致富,目前我們全市實施春風工程以來,已經有1179個村基本達到了春風村的發展水平。”

王家元說:“當我七老八十的時候,什麼都不能幹的時候,我拄著柺杖,走在春風村的山山水水每一個角落,看到村子的產業發展,包括我們的民居建設,包括我們村的人過著幸福的生活,那就是我的精神財富。”

王家元是能人,他靠自己的努力,過上了不錯的生活。但靠一個人的力量,他就是再有本事,也無法改變全村人的生活。要讓大家都富起來,要實現自己更大的價值,惟一的出路就是依靠黨、依靠組織的力量。所以,王家元回來了,來當這個村支書,來建設一個好支部。有了好帶頭,有了好隊伍,這才有了全村人的好日子,才有了王家元追求的精神財富。實踐再次證明:把根紮下去,就會讓石漠開花、百姓開懷。但願這樣的人間美景越來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