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惜敗姜文申奧不可惜,可惜的是世間再無「謀女郎」


張藝謀惜敗姜文申奧不可惜,可惜的是世間再無“謀女郎”


時至今日,你能說出幾個“謀女郎”的名字?


千斤公子


姜文導演的《邪不壓正》脫穎而出,成為今年代表內地出征奧斯卡的影片,引來很多人為張藝謀及他執導的《影》嘆息。但張藝謀惜敗姜文不算可惜,可惜的是,如今“謀女郎”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或許,很多年前,“謀女郎”就已經不存在了。

張藝謀從影40年,推出一撥又一撥“謀女郎”。在他心中,中國第一女演員人選仍是那個由他一手打造出來的第一代“謀女郎”——鞏俐。


張藝謀惜敗姜文申奧不可惜,可惜的是世間再無“謀女郎”


“謀女郎”的誕生曾是張藝謀和莫言的據理力爭(鞏俐《紅高粱》);是在劇組的匆匆一瞥(倪妮《金陵十三釵》);也是行走過23座城市、在6000人中的冥冥註定(周冬雨《山楂樹之戀》)。這個稱號不僅是噱頭,更是榮光。

但是,當《滿城盡帶黃金甲》和《歸來》還需鞏俐撐場,到了《影》,張藝謀變成一心只找“要會演戲”的女演員,“謀女郎”不再是從無到有的培養了,而張藝謀也不再是曾經的張藝謀。

“謀女郎”時代

說起“謀女郎”,要從鞏俐開始。

鞏俐是第一代“謀女郎”,並開啟了“謀女郎”時代。

章子怡接棒鞏俐,創造了第二代"謀女郎"的輝煌,延續了“謀女郎”的榮光。從此,“謀女郎”成為被張藝謀捧紅的電影女明星的代名詞。董潔、周冬雨、倪妮以及張慧雯等都相繼被貼上這個代表可以一飛沖天的標籤,但所飛高度再也無法和第一二代“謀女郎”相提並論。


張藝謀惜敗姜文申奧不可惜,可惜的是世間再無“謀女郎”


鞏俐和章子怡創造的時代,不僅讓國人引以為傲,也獲得國際認可和肯定。張藝謀和鞏俐二人第一次合作的處女作《紅高粱》一經問世,就獲得好評,金熊獎手到擒來,影響堪比王炸。30年過去了,豆瓣評分至今已有十幾萬人評價,分數高達8.3分,好評居高不下,張藝謀和鞏俐詮釋了何謂經典。


張藝謀惜敗姜文申奧不可惜,可惜的是世間再無“謀女郎”


距離《紅高粱》問世10年後,年僅19歲的章子怡憑藉《我的父親母親》摘得第二代“謀女郎”封號,且獲得第2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影片再次贏得柏林電影節的青睞,並最終拿下銀熊獎。


張藝謀惜敗姜文申奧不可惜,可惜的是世間再無“謀女郎”


兩代“謀女郎”擁有相似的命運:皆是與張藝謀的第一次合作就獲得不斐成績,從此平步青雲,在影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是,兩代“謀女郎”過後,“謀女郎”已不再是曾經的“謀女郎”。有些東西開始倒塌,顛覆。

有人說“謀女郎”一代不如一代,其實,真正塌陷還是從第三代“謀女郎”董潔開始。

“你要記住,要想出大名,就一定要走大銀幕路線,不要為了一點蠅頭小利把前途給毀了。”這是章子怡剛剛成名後張藝謀給她的忠告,章子怡聽進去了,於是有了和李安導演合作的《臥虎藏龍》。董潔沒聽進去,從此,告別了大銀幕,轉向小熒屏。


董潔是個分水嶺,後來的“謀女郎”無論是憑藉《滿城盡帶黃金甲》初露鋒芒的李曼,還是取代“奶茶妹妹”在《山楂樹之戀》飾演靜秋的周冬雨,抑或是在《金陵十三釵》驚豔亮相的倪妮,和在《歸來》中飾演鞏俐女兒的張慧雯都沒有避開小熒屏的誘惑,紛紛下海。

的確,“謀女郎”變了。但,最起碼這些還稱得上是真正的“謀女郎”。

所謂的“謀女郎”們

到底何謂“謀女郎”?它是媒體對導演張藝謀捧紅的電影女明星的統一稱呼。如今,“謀女郎”再不僅僅只是“謀女郎”。

正在院線上映的《影》,演員孫儷和關曉彤在其中都有精彩的演出,被冠上“謀女郎”的稱號似乎也沒什麼毛病,之前在《長城》中飾演女一號的景甜也曾搖身一變,“謀女郎”加身,只是,這個稱號卻不足以去完全定位和概括她們。

張藝謀惜敗姜文申奧不可惜,可惜的是世間再無“謀女郎”


在大家的概念裡,“謀女郎”應該是將第一次觸電奉獻給張藝謀的女演員。她最初應該是一張白紙,初始的色彩應該是由張藝謀塗抹,暈染。她的起點也應該始於張藝謀,就像第一代“謀女郎”鞏俐和之後的章子怡、董潔以及周冬雨、倪妮等真正“謀女郎”那樣,將第一次交給張藝謀。而不是如《影》中的孫儷、關曉彤和《三槍拍案驚奇》中的閆妮等這些早已經家喻戶曉被觀眾熟知的女演員這般,後天成為“謀女郎”。

當然,“謀女郎”也不應該如在《我就是演員》中的李純那般毫無表演悟性,還硬要打著“謀女郎”的招牌行走江湖,怒刷存在感。

張藝謀惜敗姜文申奧不可惜,可惜的是世間再無“謀女郎”


當“謀女郎”與天資有限,毫無天賦產生聯繫時,“謀女郎”這個稱呼已經蒙塵,失去曾經的單純和榮光。

更何況,當“謀女郎”變成了一種炫耀的資本,和衡量一個人的市場價值與影響力的代名詞,那些頂著“謀女郎”稱號的路人甲乙丙丁並以此津津樂道、不思進取,本就沒有什麼表演天賦的人,又怎麼可能不變成傷仲永、泯然眾人矣?砸了“謀女郎”的招牌?

時代變了,張藝謀的“謀女郎”已不再單純,曾經的“謀女郎”都紛紛下海,大賺快錢,堅守在大銀幕的似乎也僅剩下鞏俐和章子怡了。


張藝謀惜敗姜文申奧不可惜,可惜的是世間再無“謀女郎”


初心已變,真“謀女郎”都開始謀求新路,更何況別的“謀女郎”呢?

是誰終結了“謀女郎”?

“謀女郎”的時代已經終結。

它應該是從董潔不聽勸告開始,又似乎從老謀子不再為自己的新戲費勁巴力調教女演員開始,隱約中還與時代的變化和張藝謀的妥協有關。

到底是誰終結了“謀女郎”?

著名編劇汪海林曾公開想念煤老闆,他認為煤老闆的存在最多隻是從演員層面指手畫腳,而自從進入互聯網時代,網絡公司進入影視行業,不僅對導演對演員的選擇旁加干涉,還在內容端指指點點,創作者手上和腳上所帶的鐐銬越來越緊。

張藝謀作為國內大導演,其實也並非我們想象中那般自由。

據傳,他在導《滿城盡帶黃金甲》時就曾被投資人干涉選角,為了票房生生加進了周杰倫的戲份,且露臉時間還不短;後來他執導的中美合拍片《長城》也備受好萊塢製片方的束縛,他曾多次在媒體上大談好萊塢的嚴格,以及創作的不自由;《影》能夠最終以如今的形式登上大銀幕,張藝謀的妥協據說也一言難盡。

張藝謀惜敗姜文申奧不可惜,可惜的是世間再無“謀女郎”


這是一個追求流量的時代,也是一個追求市場效益的社會。創作越來越不自由,演員也越來越浮躁。沉下心來,一年只接一部戲的人成為奇葩,為了一個角色去深入體驗生活的演員變成了瘋子、傻子。

追名逐利的時代,“謀女郎”再難保持曾經的純粹。量產的社會,還如何保證作品本身的質量?

世間再無“謀女郎”!

不是“謀女郎”養成的艱辛,而是張藝謀再無心力,市場也不再允許。當張藝謀都在向市場妥協,“謀女郎”的妥協似乎也沒什麼可以指摘的了。

曾經那個勸告演員要保持質感,不要輕易進入小熒屏的張藝謀,據傳將操刀《遮天》這部電視劇。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如羅大佑1982年在《鹿港小鎮》表達的那般,世間變了模樣,昨日已死,今日不識昨日,“謀女郎”成為過往雲煙,卻也不是社會唯一的的怪現象,悲乎哀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