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私有到共享

從私有到共享

氏族社會,是早期原始的共產主義社會。以人們以血緣為紐帶,在技術工具簡陋的時代裡,報團應對殘酷的自然競爭。每一個氏族成員都必須為了生存全力以赴的共享自己的力量,而所有獲得的生存資源也都歸氏族集體所有,按具體需要分配個每個成員。雖然那時因為生產力的低下,物產沒有那麼豐富,但早期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依然可以帶給每個氏族成員溫暖的呵護。

隨著技術工具的進化和人類掌握知識的增加,生產力的提高讓社會的物質財富有了越來越多的富餘。多餘出來的物質財富,很合理的會分配給對氏族貢獻更大的人,富餘出來的物質財富就變成了私有財產。私有財產的出現,打破了早期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基礎。而多勞多得的機制,在激發了人們佔有慾的同時,也刺激了生產力更加快速的發展。人們絞盡腦汁的提升工具的技術性能,以便製造出各種改善生活水平的消費品。

接下來的幾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我們都很熟悉了。圍繞著知識積累和技術的生產力轉化,人類產生了一代代不同的經濟、政治組合。但無論經濟、政治的組合如何進化,在私有的基礎上都有一個無法逃避的魔咒,這個魔咒就是貧富分化。

人的能力總有差別,個人能夠創造和積累的財富就會有多有少。一個人所擁有的財富越多,就可以獲得更有優勢的生產資源,反過來創造和積累更多的財富。久而久之,社會的財富和優質生產資源就會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古語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社會生產資源的逐漸壟斷,會造成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缺少生產資源而陷入到越來越貧困的惡性循環中。當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看不到希望中時,不滿和憤怒的情緒就會聚集,逐漸形成一股可以翻天覆地的浪潮。

縱觀三千年歷史,人類社會一直在這種重新分配生產資源——逐漸壟斷生產資源——再重新分配生產資源的魔咒裡循環。每次魔咒循環都伴隨有改朝換代的戰亂和生靈塗炭。而產生這一魔咒的根本原因,就是“私有”。

沒有人願意看到人類文明被囚禁在這個魔咒裡。馬克思以自己畢生的研究,以“共產主義”的概念給出了人類擺脫魔咒的方向。只是,幾千年來,絕大部分習慣了私有的人們第一次聽到“共產”概念,感到的不是高興,而是恐懼。畢竟,喪失了原始共產主義的社會基礎後,個人、家庭的生存都有賴於包含生產資料在內的私有財產來保障。不要說富豪,即便對於小有家底,日子過得還不錯的人,完全有悖於私有的“共產”思想幾乎等同於“邪惡異端”。

在共產主義成為一部分人眼裡的“邪惡異端”,或者另一部分人心目中高不可攀的至高理想時,人類文明到了信息時代。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給了人們創造全新的經濟模式機會,一次次顛覆傳統經濟,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後,“共享”這個嶄新的概念被創造出來。

伴隨著幾次工業革命,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飛速提升,各種價廉物美的工業產品已經讓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在中國,絕大部分人都不用再為生存而擔心,人們的慾望上升到了追求更有品質的生活上。而在物質已經不是稀缺品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年輕人,則更看重的是自由個性的精神生活追求。曾經滿足人們佔有慾,帶給人們生活安全感的私有財產,轉化成禁錮個人自由的累贅。放在那裡佔地方,還要操心維護,扔了又可惜。

有了方便的共享單車,何必要擁有一輛屬於自己,時刻操心停放和安全的單車呢?有了共享汽車,何必還要費心保養的私家車呢?而共享房屋的發展,更是讓我們看到在任意城市或地區切換生活的可能。隨著5G、AI、區塊鏈技術的成熟與應用,人們可以從枯燥的邏輯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出來,投入到更擅長的創造性工作中。也就意味著人類從幾千年來圍繞固定的土地、機器、辦公室、店鋪的生產活動中徹底解放,可以更好的享受空間和時間上的自由。“共享”概念打開了全新的經濟模式,非常貼切的滿足了人們對自由生活的追求。

在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下,國家的經濟主體是國有企業。社會經濟發展創造的附加值利益不會像私有制國家那樣,越來越集中在少數私人手裡。只要能清除貪腐毒瘤,讓國家手裡的財富真正惠及人民。共產主義所描述的美好生活,很快就可以實現了。

發一段摘自百度百科的話: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社會的人本身全面發展的、社會的物質生產極大豐富的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在現實中發生,在現實中進行,在現實中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