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手機的「網癮」毒在哪裡?

孩子對手機的“網癮”毒在哪裡?


“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簡稱 IA)、“網絡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IAD)或“病態網絡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簡稱 PIU),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衝動失控,表現為由於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

繼電腦之後,手機又成了家長還孩子產生矛盾的主要焦點之一。甚至屢屢發生因為家長沒收手機而引發孩子做出極端行為的悲劇。這背後,除了對孩子缺乏挫折教育,孩子容易對逆境產生過激反應外,對於手機網絡的成癮依賴有主要關係。

面對自己孩子的“網癮”,很多家長採取禁止孩子接觸電腦、手機來解決問題。甚至有很多家長為了避免自己孩子患上“網癮”,嚴格限制還未患“網癮”的孩子接觸電腦、手機。我們都知道,青少年在成長髮育期間,在心理上會對家長和老師有逆反心理。因為家長和老師對上網的禁止,這些孩子產生了更加強烈的上網慾望。原本有“網癮”的孩子更加嚴重,原本沒有“網癮”的孩子也患上了“網癮”。

要解決“網癮”,我認為還得從根源上解決。以前能夠提供孩子們玩耍的場地很多,野地、廢棄廠房、房前屋後、各種空地。那個時候,孩子們的群體娛樂是最主要的娛樂方式。因為一起玩耍的人多,各種各樣新奇的遊戲從來沒有缺少過。記得我小時候,娛樂的項目非常多。一群夥伴一起捉迷藏、打沙包、跳房子、滾鐵環、放風箏、彈球、男孩子的打仗遊戲、女孩子的過家家等等;長大一點,乒乓球、羽毛球、籃球、足球等各種體育活動又成了主要的娛樂方式。

而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的單位大院和宗族鄉村逐漸消亡,曾經熟悉的街坊四鄰被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劃分為一個個私密性更強的公寓。大人的串門,孩子們的聚堆玩耍,都成了久遠的回憶。學業負擔的加重,也讓孩子們放學之後的時間大部分消耗在奔波於不同興趣班和補習班上。

久而久之,孩子們除了學習,僅剩的娛樂就是在家裡面對自己的一堆玩具。玩耍與社交是孩子的天性,當傳統的遊戲和社交方式無法實現時,就會有新的替代品出現。電腦、手機與網絡的出現,使孩子們在家中通過網絡就可以與其他人一起玩耍(網絡遊戲)。這種群體遊戲(網絡遊戲)的吸引力很快就體現出來,並且因為長期的孤獨,使很多孩子陷在裡面難以自拔。

分析出了“網癮”毒在哪裡,也就能夠找到解決手機“網癮”的辦法。要解決“網癮”,必須從豐富青少年的娛樂生活做起。減輕學業負擔,吸引青少年走出家門,參與到各種群體活動和遊戲當中。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將青少年的注意力從單一的網絡娛樂中吸引出來。

同時,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導青少年如何正確對待網絡。電腦、手機、網絡其實都是信息時代不可缺少的生產生活工具,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要想完全隔離是不現實也是不正確的。交會孩子們如何正確使用信息工具,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