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的未來取決於什麼?

前幾日,美國副總統發表了關於對華外交的演講,演講中洋洋灑灑,指出了中國的種種不是,頗有興師問罪之意。昨天,美國國務卿訪問中國並表示,“中美之間有著根本性的分歧”。儘管我方多次表示,願意與美國管控分歧,以穩定雙邊關係,但中美關係的關鍵點在哪裡?到底哪些問題才是最具決定性的話題?

打開美國副總統的演講,你會發現,儘管他的演講涵蓋了方方面面,但真正具有實質意義的,實際上只有兩個:

一個是美國人眼裡的南海軍事化問題,這決定了中美之間在核心利益上的對撞和衝突到底能有多大;

另一箇中美貿易問題,這決定了中美之間在共同的利益上的捆綁能有多堅固。

南海軍事化問題

貿易問題談論已經足夠多,我們主要談一下南海問題。

回溯美國外交政策史,就會發現,世界各個關鍵航道是否處於其他非盟友大國軍事力量的威脅之下,向來是美國的國家核心利益。1941年7月,當日本空軍進駐越南西貢機場威脅新加坡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日美關係的破裂。

今天,中國在南海築島並部署強大軍事力量的行為,實際上很容易被美國視為對其國家核心利益的正面挑戰。即從2015年開始,南海爭端從過去中越、中菲之間的衝突為主,逐漸演變成中美之間的對抗。中美國家核心利益出現了正面碰撞。

在美國人眼裡的南海軍事化問題上,美方几乎是不可能妥協的。這決定了美國將不斷動用層層升級的軍事力量和軍事手段來施壓於中國。伴隨著這種升級,雙方的戰略對抗和軍備競賽也將順理成章的出現。

不久前,在中國毫不動搖的態度之下,美軍高層認為,“除了戰爭手段,美方可能無力改變南海現狀”。


中美關係的未來取決於什麼?


南海競爭的後果

南海對抗的後果實際上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體現在外交上,當美方本身無力迫使中國讓步之後,其將在外交上迫使或誘使其他國家與之聯合對華施壓。

就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隨著南海對抗的加深,域外國家的不斷介入,已經成為新的趨勢。

2017年10月20日,法軍最新裝備的“奧弗涅”號多用途護衛艦駛入南中國海海域;

8月31日,英國“海神之子”號船塢登陸艦擅自進入中國西沙群島領海;

9月17日發佈消息稱,日本“黑潮”號潛艇和“加賀”號直升機護衛艦等3艘艦船13日在南海實施了訓練;

10月2日,澳大利亞聯合新加坡、馬來西亞、新西蘭及英國軍方,在南海海域進行為期三週所謂的“國際安全演習”;

10月8日,日本防衛大臣表示,將“抵制中國在南海東海改變現狀的行為”,越南政府對這一表態公開歡迎。

考慮到美國無可匹敵的國際影響力和中國與周邊各國複雜糾葛的矛盾,南海的對抗必然會加劇中國與西方軍事集團的矛盾,以及日美印澳等國的聯合。只要南海的對抗繼續下去,這就是一種趨勢。

其次,南海對抗的另一個後果,就是提升中國和美日甚至印度的軍備競賽。

由於海上軍事力量是一種長週期生產的兵器,為了增強自己在南海博弈中的優勢,中美雙方必然會擴張自己的海上軍事力量。這反過來將坐實強化彼此帶給對方的恐懼,從而使得戰略對抗不斷升級。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限制中國取得威脅自己軍事優勢的能力,美方必然會不斷強化對中國的技術限制和技術交流。就像《克勞備忘錄》發表之後的英德關係和《凱南長文》出現後的美蘇關係一樣,當對抗升級為實質時,令人窒息的技術限制必然降臨,這是一個不能不考慮的前景。

《克勞備忘錄》中,英國對德國的恐懼在於兩點:

德國海軍無限擴張對英國海權的威脅;

德國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擴張對蘇伊士和黑海航道的威脅;

中美解決南海軍事化問題的出路

要想解決中美南海軍事化問題,就是要找到中美之間在南海利益上的妥協空間。中國在南海,看重的是島嶼的所有權,以及保衛領土主權的能力;美國則看重航道的“非(中國)軍事化”,而非領土歸屬。

這其中實際上有著巨大的妥協空間。

因為中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的對手,只有越南菲律賓等國,中國只需要通過海警船等低殺傷力量就可以限制其對中國領土的侵犯;與之相應的是,美國所謂的航道安全,實際上並不可能被中國的海警力量所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假若中國以海警級別的存在來維持南海主權,以此與美國進行談判,或許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

總之,“南海軍事化問題”就是中美問題最關鍵的著眼點,“南海軍事化問題”不解決,中美關係的未來很難令人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