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變「錢袋子」 農民從宅基地改革中獲得機遇

老房子變“錢袋子” 農民從宅基地改革中獲得機遇

2018-10-08 16:11:00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0月8日消息(記者韓曉)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湖北武漢市從去年4月開始,鼓勵市民用租賃、合作等方式下鄉利用農村空閒農房。截至目前,全市閒置農房中已超過1萬套被簽約出租。

隨著農村宅基地和農房可流轉、可抵押、可退出等多種創新形式出現,城裡人和農村人都對農村的房子產生了興趣。老房子如何變成“錢袋子”?農民怎麼從宅基地改革中得到好處呢?

長期以來,農村宅基地的所有權一直歸村集體所有,村民僅擁有使用的權利。隨著農民進城,本質屬於農村建設用地的宅基地與農房一道被大量閒置。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可以在有條件情況下進行流轉,盤活資源。

農房的潛在發展空間非常大,農民成了房主,收著房租,也得到了不少收益。

其實,除了收房租掙錢,利用好自己家的閒置農房,農民還能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這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閒置農房可以作為抵押申請貸款:去年,家在湖北宜城市小河鎮的養殖戶熊興林拿到了自己的農房不動產權證。之後,他馬上找銀行抵押,貸款10萬元,用於擴建自己的豬舍。本來閒置的農房成了貸款的資本,也讓熊興林的產業得以繼續發展。

閒置農房利用的第二個好處就是“可退出”,也是目前一些地區正在探索的農村宅基地的自願退出機制。在福建省晉江市,當地通過“指標置換、資產置換、貨幣補償、借地退出”等多種模式探索宅基地退出機制。村民可以自願把現有的宅基地和房屋退出,用於置換住宅小區的新房。不願意置換的,也可以通過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領取補償款。在城中村,農民可以拿宅基地和房屋,換安置房、商務辦公樓、店面、現金和股權等。

如此一來,不僅農民住進了新房,當地的農房也得到了集約化利用。用這些土地,地方可以進行產業發展,建設基礎設施,並且招商引資,提振鄉村經濟。目前,對於農村宅基地市場的發展前景,很多專家都是持樂觀態度的。尤其是在我國全面步入老齡化階段的當下,農村養老很可能會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

不過,對於農村宅基地的使用,很多農民還有自己的疑惑和猶豫。如果沒有宅基地,農民住哪呢?鼓勵農民把宅基地換成錢會不會不切合實際?其實,一部分農民不願意動用自己的宅基地,這種心情可以理解。畢竟農民習慣了在農村的生活,並不想去城裡住著。另外,對於沒有工作技能的農民來說,讓他們進城,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又怎麼生活呢?所以,如果有閒置的農房和宅基地,而且有去城裡生活的意願,當然可以有所行動。但如果不願意離開農村,那麼也不能隨波逐流,盲目利用自己的宅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