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去愛,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泰倫斯·馬力克導演的《生命之樹》曾榮獲第64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但是在豆瓣,這部影片的評分並不高。

多年來,兩極化的評論總是圍繞著這部電影,有的人會在影院從頭睡到尾,因為難以接受導演泰倫斯·馬力克散文詩式的攝影與敘事;而有的人,卻珍惜著每一個鏡頭,因為它們是如此有呼吸感,如此美妙。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這部電影摒棄常規,與傳統相異,看似結構鬆散,但仔細觀影,會發現導演的沉穩與精確——詩性就蘊於這種精確之中。哲學專業出身的馬力克幾十年間只拍攝了寥寥幾部片子,而《生命之樹》體現了他成熟時期的典型風格。

運鏡採用極情緒化的、不穩定、不規則的推拉和滑行手法,蒙太奇更是超脫普遍邏輯,往往銜接著看似完全不相干而又意味深長的鏡頭,將連續的鏡頭碎片化處理,這種經驗之外的鏡頭語言使影片朦朧而神秘。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影片並非單線敘事,而是有著兩條大的敘事線,一條表現宇宙生滅的宏大過程,一條表現家庭的日常生活,時間被打亂,超驗結構夾雜著回憶、現實、夢境等多個層次,使用嵌套手法,並在最終閉合。這種非線性的、極其複雜的敘事手法,對於習慣了傳統敘事方式的觀眾也是一種挑戰。

代表作為《燃情歲月》《搏擊俱樂部》的布拉德·皮特與代表作為《斯隆女士》《莎樂美》的傑西卡·查斯坦共同主演了這部電影,兩位功力深厚的演員在這部電影中也有著出色的表現。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下面,阿撲就來帶大家進入這部不走尋常路的金棕櫚片。

我們乘著風,以為風會永遠載著我們

但它不會。它會如雲般消失

“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

那時晨星一同歌唱,神的眾子也都歡呼。”

片頭,全黑的背景下浮現出這兩句話。似詩的語言,是來自於《聖經》中的《約伯記》。整部電影也與它有密切的關係。

影片並非《約伯記》文本的再現,《約伯記》也並非電影的註解,它們像是平行獨立但相通的兩種形式,電影本身就如其內的佈道,只是以不同的語言說著相似的故事,探討相同的主題。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在《約伯記》中,一個名叫約伯的人正直善良,家族盛大且家產豐厚,但撒旦提出“約伯的正直善良只是出於功利,是為了得到上帝的恩賜”,隨後,上帝允許撒旦剝奪約伯的家產,使他忍受與親人生離死別的折磨、肉體的痛苦。受難後的約伯絕望地詛咒自己的出生,抱怨人類的無力、上帝的監察,想要見得上帝,與他辯論,約伯的朋友卻堅信上帝懲惡揚善,認為約伯是因為尚未覺察的不義而被上帝懲罰。最後,上帝現身,威嚴地質問約伯,片頭的這一段即出於上帝之口。約伯見了上帝自低懊悔,完全歸順,而出乎意料的是,上帝卻批評了約伯的朋友,賜予約伯恩典,使他此後生活幸福。

回觀《生命之樹》,故事圍繞一個小家庭裡的沉重變故展開:小兒子不幸逝世,父母悲痛,成年後的哥哥也常念及早逝的弟弟,多年來,他們都生活在反反覆覆的疑問與追尋之中——呼喚著上帝,希望能夠求得一個答案。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影片以碎片化的鏡頭與臺詞推進,而片中最長的一段獨白,出現在教堂的佈道中,這段臺詞也的確令人動容:

“約伯設想他能築巢於高處,他周全正直的行為會保護他,免遭不幸。他的朋友們都錯誤地認為,他的受難是因為他有著秘密的過錯,是上帝在懲罰他。但並不如此。不幸照樣會降臨到好人頭上。

我們不能保護自己,也不能保護自己的孩子,我們不能對自己說,即使我們不幸福,但我們確定,總會幸福。我們乘著風,以為風會永遠載著我們。但它不會。它會如雲般消失。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我們像秋草一般枯萎,像樹木一般紮根,是否有些詭計藏匿在宇宙之中呢?沒有什麼不會死亡,沒有什麼不會過去,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我們所在的地方……”

生命的脆弱、苦難的無常、人類的渺小,全寓於中,《約伯記》與《傳道書》相似,已經不止於宗教,它們像文學一樣,是人類對於生命、對於存在的哀婉的哲思。

好人為何受難?

忍受兒子早逝之痛的母親向上帝呼喚:“是不是我對你不虔誠?”然而,母親卻是影片中最為虔誠、善良的人。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影片對於小兒子的死並沒有交代根由,但對於小兒子的純良卻刻畫入微。他性格溫和,與母親一樣,即使哥哥辜負自己的信任,傷害自己,也不會報以傷害,而是寬容與原諒。

關於小兒子最美好的一段是:父親在屋子裡彈鋼琴,他在屋外彈吉他。這是影片中父子關係最為和諧的片段之一,音樂也非常好聽。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死去的小兒子原本乖巧可愛,承受喪子之痛的母親更是奉行仁慈之道,這一切,就如正直而遇橫禍的約伯無從得知受苦的緣由。

說好的善有善報呢,好人為何也要忍受苦難?

既然影片以《約伯記》開篇,並意在探討其中的經典問題,此時,我們瞭解一下基督教的觀念便有些必要。

以基督教的觀點,上帝至善至潔,他創造人,人起初也是潔淨的,可是《創世記》中,上帝告誡亞當不能吃伊甸園中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夏娃卻聽信蛇的誘惑,吃了它,亞當跟著也吃了,這時起人墮落了,有了原罪,世世代代的人都有著罪的根性,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

所以,生老病死,無論是誰也不能倖免,即使是善良的義人與懵懂的小孩。

“義人本是既可義,又非無罪的。”

如果上帝都不是善良的

為什麼我要做好人?

忍受喪親之痛的人一次次向天發問,自幼就見人世無常與罪惡的大兒子也是如此。一次游泳活動中,一個孩子突發意外,溺水死亡,大兒子精神深受衝擊,以為上帝讓孩子死亡是上帝做的壞事,在心裡問:“如果你都不是好人,那為什麼我要做好人?”

正如影片中小孩子們玩耍時故意砸壞鄰居玻璃,用沖天炮將小動物炸上天,他們在做出這些殘忍的事後受到大人的責備,一個小孩卻說:“大人們說你不能做一些事情,但他們卻為所欲為。你有什麼必要害怕呢?”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像小孩以大人的行徑樹立榜樣一般,上帝也在扮演一個“我們在天上的父”的角色,人類將上帝的行徑與自身的道德相聯繫。

上帝是道德的嗎?

在《生命之樹》以及泰倫斯·馬力克的其他電影中,總是充斥著空曠宏大的風光鏡頭,如深邃無際的森林,浩大翻滾的海洋,潔白無垠的天地,貧瘠巍峨的山丘,人類若有所思地彷徨,或有所指引似的追尋,自然風光中,人類的渺小,無助與情緒化都一覽無餘。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這是馬力克電影的一大特色,而這自然之宏大,暗喻著的是背後創造它們的上帝之宏大。

人類翻山越嶺,淌水過河,愛恨苦樂,都極其脆弱。如同身體徵服自然時所顯出的艱難一般,人類的思想也是貧瘠的,他們有許多的疑問,許多的困惑,“主啊,為何?你在哪裡?”他們向上帝呼喚,但無從得到回應。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約伯記的最後,上帝忽然現身,對約伯發出長達四章的質問——上帝創造世界的時候,人類不知身在何處,區區人類,知道的又有多少呢?

在人類的道德範疇裡,上帝全善,人選擇正直善良便是選擇上帝,人類憑自己的經驗觀念選擇善,選擇上帝,便是好的,而在人能理解的範疇之外,上帝本身,卻是超越了道德概念的、不可揣測的存在。

樹、水與光

細節與《聖經》的呼應

縱觀全片,以仰角對樹的拍攝鏡頭就多達十數次——它通常喻示著崇敬。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創世記》中,伊甸園有兩棵樹,一棵是生命之樹(也即影片名),一顆是智慧之樹,生命之樹帶來生命,智慧之樹叫人分辨善惡,人聽信蛇的話語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而生命之樹始終被上帝護衛,沒有被人類侵犯過,神聖而潔淨。

影片中,小孩子歡樂地在樹上攀爬,此時的樹是“承載新生命的樹”。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而在大兒子成年之後,冷漠的都市中,物慾橫流的現代建築旁,也有與他家旁的樹相似的一棵參天大樹,靈動的樹與冰冷無情的都市形成對比,也如“神性”與人類社會的鋼筋水泥、冷酷暴力形成力量的對峙。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影片中的母親一直是仁善的典型形象,是神性的代表,這一鏡頭將母親作女神一般處理,並放在樹下,是影片對仁善的神性的歌頌。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影片中表現宇宙之初的部分有大量的水的鏡頭,溼地的水泡在空曠的天地之間緩緩漂移,光從水面照到海底,水生的動植物在海底自由地呼吸行動。《創世記》中,上帝讓生命最初從水中開始。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母親生孩子時,在病床上痛苦生產,接著的鏡頭從一個形如惡魔之口的黑洞進入。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拾級而上,我們看見一個白衣女人在河水邊,身邊是一群白衣小孩,女人領著他們向前走。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接下來的鏡頭是一個裝滿了水的房間,一個小孩子從房間裡打開門遊了出去,於是,母親的兒子就這樣誕生。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女人與小孩身上的潔白衣服象徵著神的潔淨,而一切都處於惡魔之口中,代表著人身上自誕生就一直存在且難以洗脫的罪惡,人在降生之初,即同時攜帶這對立的兩者,而且終其一生都要在兩者之間進行選擇。

這樣詩意的一組鏡頭,暗示著生命與水,與神,與罪惡的關係。而影片尾部,所有人都在海灘團聚,一如彼岸的天堂。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影片中表現宇宙之初的鏡頭裡,“光”也是貫穿始終的存在。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而影片的第一個鏡頭與最後的鏡頭,是黑暗之中的緩緩變幻的小束紅光,兒子在畫外獨白,似乎彼時光就是兒子的本體,兒子在說話,即是那束光在說話,這時“光”與“人”是相通的,這是因為它們同為上帝所造。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而那藍色杯中的小亮光,也如同人心中保有的那純全的、閃亮的一部分。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如果不去愛

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修女告訴我們,有兩種生存方式,一種是本性,一種是仁善,我們必須從中選擇。仁善不是為了給自身帶來愉悅,而是即使受侮辱與傷害也包容他人,而本性只想取悅自己,並讓他人也一同取悅。”

如上文所說,在影片中,仁善的代表是母親與逝世的小兒子。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母親的角色在基督教文明的前身裡,包括猶太教的神秘派別裡,是更高更神秘的厄斯,孕育著高出生命的東西,出於她的高貴而顯得隱忍。而父親卻是完全相反的,如同他說:“你們的媽媽太天真了。”他認為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上生存,必須做到自身強壯,有足夠的威懾力和攻擊力。所以他教兒子們打架,以粗暴的方式教育。

父親出差後的一段時間,母親和孩子們的生活如同在伊甸園一般純真美好。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大兒子並不像小兒子那樣溫和純良,幼時的他會因為嫉妒而暴躁地扔掉弟弟的玩具,會因為淫慾而潛入鄰居家偷出女人的內衣,倉惶地將內衣丟入河中。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他和其他的小孩子一起,扔石頭砸碎別人家窗戶玻璃,殘忍地炸鳥蛋,用沖天炮將一隻青蛙炸上天,與父親衝撞。可正是這樣的他,在成年後虔誠地追尋上帝,追尋著死去的弟弟,在不斷的反思之中,變得更像仁慈而寬容的母親。

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在父母雙方的衝突、也即仁善的神性與罪惡的人性之間的矛盾衝突中成長,最終選擇了前者。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其實阿撲認為,基督教也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哲學,一切的對上帝的想象,所有的崇高純淨的神,其實是出於人內心中的那一部分神性。

抵達真正的、完全的仁愛很難,因為人本身是脆弱的,人類的生存需要食物,也需要繁衍,難以完全拋棄自身。人類不像神那樣偉大、全能、完整且自由,從而能夠做到完全的愛與溫柔,但是,至少那部分閃光在人的心裡,它存在著,就可以有意識地以愛待人。

影片中有句話:“Unless you love, your life will flash by.”

如果不去爱,生命只是空空蹉跎

愛不是索求,不是佔有慾,不是屬於撒旦的那一部分,而是真切地為他人好,寬容、不忍傷害。

去愛,就是給心中向神傾斜的那部分以生長的空間,是日常生活中細碎、樸實且永久的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