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城市化:公衆可能存在以下三個認知誤區

關於城市化:公眾可能存在以下三個認知誤區

陸銘是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他之前出版的書《大國大城》,曾經引發過關於城市的很多討論。微信公眾號“南都觀察家”刊登了一篇文章,在其中,陸銘說,關於城市和城市化,公眾可能存在以下三個認知誤區

第一個誤解是,大城市人太多,要控制。在陸銘看來,簡單地把中國大城市同其他國家大城市做比較,並沒有道理。因為這同一個國家的總人口和人口的空間分佈有關。一個人口小國,最大的城市也不會有太多人口。但是像上海這樣的中國城市,“她會成為一個全世界人口最多的超大城市”。

關於城市化:公眾可能存在以下三個認知誤區

人們認為需要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原因是大城市的城市病和公共服務的短缺。但是,無論從理論還是經驗來看,城市病都是通過技術和管理來解決的,而不是通過控制人口來解決的。歷史上西方國家大城市曾面對的汙染、擁堵等問題,都是如此解決的。

至於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它的問題是,當前城市的公共服務供給,是根據很多年前的城市人口預測來提供的,事實上城市人口的增長超過了多年前的預測。正確的方法是,根據現實情況調整供給,而不是讓現實去適應之前的預測。

關於城市化:公眾可能存在以下三個認知誤區

第二個誤解是,外來人口搶佔了城市人口的資源。事實是,外來人口的消費和社會保障,很大一部分是自己來解決的。比如,他們自己繳納社會保障,他們的住房、醫療和教育成本,也都基本由自己支付。

而且,由於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提供中存在著巨大的規模經濟效應,即便因為外來人口增加,使得城市需要擴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效率其實也是比之前更高的。

關於城市化:公眾可能存在以下三個認知誤區

第三個誤解是,大城市發展更需要高端人才,而不是低技能勞動者。事實上,大城市裡高技能勞動者越多,收入水平越高,就會在服務消費上支出更多。而大量的服務消費,恰恰是由所謂的低技能勞動者提供的。而且,服務業的發展一定是未來產業升級的趨勢。

陸銘引用了一個美國的統計數據:在大城市中,每增加一個高科技產業的工作者,會相應增加五個工作崗位,其中有兩個在律師和醫生行業,另外三個都是生活服務崗位,“這樣算起來,高技能和低技能勞動者的比例,基本上就是一比一。”

關於城市化:公眾可能存在以下三個認知誤區

除了這三個認知誤區之外,陸銘還特別強調了因為城市外來人口,而產生的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問題。

他認為,這“可能是當今中國天字一號的問題”,“一個國家的持續發展,未來永遠在今天的兒童那裡,中國要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6000多萬留守兒童和城市裡3000多萬流動兒童,就是一個龐大的潛在的人力資源。如果這1億人口能夠在今天得到良好的教育,那麼,他們就是中國未來實現現代化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人力資源,如果他們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那麼就會成為社會的負擔和隱患。”

關於城市化:公眾可能存在以下三個認知誤區

轉《李翔知識內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