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明代詞臣胡守恆誓死保衛家鄉 感動崇禎英雄史可法

舒城地處江淮之間,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歷史上曾湧現出漢代官學始祖文翁、三國東吳名將周瑜、宋代大畫家李公麟、明代尚書鄭時、秦民悅等歷史文化名人。

安徽舒城:明代詞臣胡守恆誓死保衛家鄉 感動崇禎英雄史可法

原文附圖

然而在明朝末年,舒城有一位歷史文化名人,因其事蹟僅隱沒於史料文獻中,並不為後世舒城人民所熟知:他是明末崇禎元年進士,東林黨人,七歲能賦詩,曾官居翰林院編修、崇禎朝太子朱慈烺的老師;在他回鄉奔喪期間,為保衛家鄉免遭張獻忠部隊的屠戮,親率軍民死守縣城,城破後罵賊不已,被“數十而死”;他的好友、明末著名英雄史可法感其悲壯事,向崇禎皇帝為他上了一篇《詞臣殉難疏》,崇禎帝在其疏上親筆御批“胡守恆,以詞臣侍從抗節守城,罵賊而死,義烈堪愍,駐與優恤,欽此!”(嘉慶版《舒城縣誌》)

安徽舒城:明代詞臣胡守恆誓死保衛家鄉 感動崇禎英雄史可法

明代縣誌《舒城縣境山川之圖》

胡守恆,字見可,號吉雲,明末南直隸廬州府舒城縣人(據考證為今舒城縣南港鎮缸窯村人)。他自小聰慧,七歲就能賦詩。明崇禎元年(1628年),胡守恆和全國6000多學子赴京參加殿試,成為中舉的300名進士之一,與他同舉進士、後又同朝為官、成為東林黨好友的還有一位歷史名人叫:史可法(清·陳鼎《東林列傳》)。

胡守恆中進士後授湖州府推官,在崇禎七年(1634年)全國推選廉吏中,他被推選為廉吏第一名,改授翰林院編修。崇禎八年(1635年),崇禎皇帝的太子朱慈烺年已八歲,崇禎帝開始為太子東宮選擇侍班講讀官,胡守恆以其滿腹經輪和忠孝人品被選為東宮校書(清·金祖望《鮚埼集外編》)。

崇禎十四年(1641年)前後,胡守恆因其母喪,請假回鄉奔喪。在鄉期間,廬州府舒城一帶正值旱蝗大災,人民大飢。胡守恆憂國憂民,帶頭慷慨解囊、倡議捐賑,“得米千餘石,全活數千人”,深受家鄉人民感恩。在明末官場腐敗,貪贓枉法比比皆是的社會背景下,胡守恆此舉實在是出汙泥而不染、難得可貴。明末清初人李清,曾在明末崇禎朝在京為官,他親身經歷了明末的官場腐敗,寫下一篇《三垣筆記》記述了有關胡守恆這樣一件事:胡守恆在京為官時,某知縣為求胡守恆的一篇文章,向胡守恆獻二十兩銀,胡守恆並未收此銀,卻已被東廠錦衣衛頭目吳孟明偵知,索賄無數才罷休。

安徽舒城:明代詞臣胡守恆誓死保衛家鄉 感動崇禎英雄史可法

原文附圖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張獻忠集五營大軍包圍舒城。胡守恆當時正在縣城(延伸閱讀: ),他喪期已滿,鄉人勸他北行,胡守恆卻說:“寇在門庭,如恆去,舒與誰守?”於是率舒城軍民死守縣城。四月初一日,張獻忠射箭於城內招降,招降信中稱“有翰林院胡守恆,又非縣官,早早獻地,遲一日挖你祖墳,破城後一命不留!”胡守恆不為所懼,大義凜然,立於城頭將招降信撕毀,怒罵之。張獻忠大怒,四月初二日在城下指著一臉長鬚的胡守恆叫罵“有能生擒那長鬚漢子來獻,賞銀與官!”四月初三日,因叛將孔廷訓投降,舒城終於城破。舒城鄉民感戀胡守恆忠勇,紛紛持刀對胡守恆說“昨聽賊說見長鬚必殺,今已城破,特來為胡大人割須!”胡守恆慷慨道:“我為朝廷命官,倘若割須偷生,有何面目見我君父?”胡守恆的家人也流淚勸他易服逃生,胡守恆昂然回答“吾志已決,無復生理!”其後在破城亂戰中,胡守恆傷重被擒,罵賊不止,被“數十

而死”。

安徽舒城:明代詞臣胡守恆誓死保衛家鄉 感動崇禎英雄史可法

明代縣誌《舒城縣治之圖》

胡守恆為保衛家鄉,壯烈獻身後,曾任廬州巡撫、時任漕運總督的史可法為他向崇禎皇帝專門上了一道《詞臣殉難疏》的奏摺,請求朝廷對其撫卹,崇禎皇帝也在這篇奏摺上做了親筆御批(舒城縣誌《詞臣殉難疏》)。

值得慶幸的是,胡守恆戰死舒城後,他留有一子名胡永享,字肇美,號鹿起,少時在家鄉舒城南港缸窯村由其叔父撫養長大。胡永享也是從小聰明過人,勤奮苦讀,學有所成,在清康熙九年中進士,入翰林,欽命江西鄉試主考,後為戶部郎中,官居三品。胡守恆父子兩代皆中進士,實在是舒城歷史上罕見事。

詞臣,即指文學侍從之臣。胡守恆對詩詞文學也非常精通。他曾在家鄉周瑜城遊覽時留下一篇《登周瑜城》傳世至今:

登城見古寺,慷慨吊周公;兩漢餘王業,三分定霸功;

雲平戰士壘,花壓美人宮;往問孫吳事,江南夢已空。

明亡距今不到四百年,然而胡守恆這位明朝詞臣的諸多事蹟卻已漸漸被後人淡忘。筆者以一首五言小詩《懷胡守恆》與家鄉人來共同緬懷這位舒城先輩:

雨夜閱汗青,心憐夢中人;推窗聞清新,香已透古今!


  • 來源:李軍(舒城縣公路局,作者授權發表)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