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背景音樂」寫在200名姑姊回娘家|一棵松

2018第791期

中國文學網 •《執子之花》

——

「配背景音樂」寫在200名姑姊回孃家|一棵松

寫在200名姑姊回孃家

.

在鄉下,吳華豪賢侄,可算是一位風雲人物。人家富了,而從農村走向城市,從國內走向國外。而他賺了錢不忘鄉親父老。年年中秋之夜,領著出外創業的精英,攜著款歸家,給學子發慰問金,為父老鄉親發紅包,扶持村裡的福利事業等,一個接著一個。

今年卻又是個例外。當他拿出中秋文化節清單時,有人突然彪了出來,說:“何不來一個外嫁女回孃家啊,可兼得呀!”從而把強勁的東風,引向了一條別道。

我村是一條大村。20多個香火分居在一公里多長的村落裡。那年國家興修水利,官員的手指所向,人們紛紛異家而逃,在別地擇居建村。一時間,好端端的一條村落,被五馬分屍,分化在二十多條村莊裡。於是村民如陌人。外嫁女回孃家,實行的是村族聯動。把村聚,族聚與外嫁女團聚聯結起來,實行“三位一體”。從而創造了中秋團聚的全新格局。已分散了的人心,重新聚在了一起,從而聚足了人氣。一時間,260多名外嫁女紛紛報名。已出國安居的,紛紛發來賀電,躍躍欲試。一些不知什麼年代分離出去的老鄉,也聞聲而動,千里迢迢歸來尋根,弄得人們不知所以。

在我們中國,“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座右銘,於是“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弄得女士們長期得不到抬頭。那年,毛澤東發出了婦女也是半邊天的號召,為婦女的抬頭找到了依據。這次中秋之夜,外嫁女回孃家,就是一次躍躍欲試的成功實踐,於是盛況空前在所難免。

村委急於應招了。後勤組,保安組,接待組,策劃組,宣傳組,司儀組等,上百名有志者自告奮勇者,成為這次活動的主角。

「配背景音樂」寫在200名姑姊回孃家|一棵松


在今年的中秋之夜,光是外嫁女,包括她的家人,就是600多人,200多部車輛的同時湧入。加上週邊的來人,就要面對四千多人的湧入。對於只有千人居住的村莊,可謂是風雨欲來風滿樓了。這時,智慧的村委們終於把專業化的操作引入了議程。市專業公司攜著手下的設計,主持,司儀,策劃等人員,提前十天進入了現場,實行了全面操控。從而把轟動的中秋之夜,歸入到高層次、現代化的操作程序上來,開創了洋洋百年建村史的全新一頁。

當我們舉步進入村莊時,已經改頭換面,濃妝豔抹的村落,把我們醉倒了。怎也無法辯認生我育我的固有土地。在那六米寬的村道上,紅色的地氈把那百米長的村道,進行了全覆蓋。從而映紅了這一往水土。當我們從高處往下看,在兩邊綠林的覆蓋下,中間的那條一線天,恍如一條綵帶掛在綠林下。這一在國家層面裡,專門用作外國政要粉墨登場的隆重,終於被村民們用於自家的門頭上,為外嫁姑姊鋪就的一條紅道。外嫁姑姊可以通過從條紅道,款款地走上歸家路。

在艱苦的年代裡,外嫁女自然有所失。她們或者悄悄地離開了孃家,或者被人迫著走進別家的門頭;或者作為商品,通過買賣走向別家;或者作為童養媳而成為別人的妻子。在她的生命中,也許從來沒有風光過,蒼天對她們失去了公平。現在村民們自討腰包,請她們重走這條歸家路,就是補償她們當年的失去,使她們在家鄉的日子裡,留下難忘的記憶。

村道的上空,利用紅繡製成的三角彩旗,穿插著雨傘、鮮花,從村道的上方橫拉而過,隨著微風,在迎風招展,併發出唰!唰!!的聲響。道路兩旁盡是彩旗,燈籠等喜慶吉祥物。從而為外嫁姑姊,營造一個歡樂、吉祥、喜慶的場面。

村旁,當年村民們學大寨,白天治坡,晚上治窩,開發出來的一個燈光球場。它的寬闊足夠可以融納本次活動的容量。正面,一個用學生書桌架搭起來的200多平方米的舞臺,四面用彩布打點的沿邊上,插滿了彩旗。它的迎風招展,迎來了不一樣的中秋之夜。

在中心會場的一旁,一條六米寬的拱形通道,它的遮風擋雨,遮擋陽光,為歸來的姑姊們聚在這裡,三五成群地暢談他們久別重逢的感受,改革開放後村的變化。一些同出孃胎的同門姐妹,由於外嫁,一直缺少來往與聯繫。這次歸家日,竟成為她們久別重逢的一天。於是話題的閘門一開,就無法把它關上,到處是喜哈歡笑的場面。這是村委們出於人性化考慮,而採取的這一著。

上午十時,當210多名外嫁姑姊,肩挑重擔,手拉著手,從紅地氈款款而至時,這幾乎是妝出來的熱鬧,但吸來了陣陣喝彩。村委會提前數月便發出了聲,於是外嫁姑姊回孃家,已成為本地轟動的一樁。於是吸引了方園數十里人們,一清早就相湧而入,看到姑姊們從紅地氈中出現了,已分散在居家裡,山嶺上的人流蜂擁而至,把村道圍成了一個鐵桶。

全身衣著長袍的姑姊們,使本來美麗苗條的身軀,年輕得幾乎把她們拉回了20年前。我們真的弄不清楚,是那座高山飄下來的一群群仙姑,宛若眾仙。她們有的激動得落淚,有的露出微微一笑。笑得是如此的燦爛,如此的動人。村漂亮了,人年輕了,容姣美了。頓時,歡笑聲、鼓動聲彙集在一起,形成了歡騰的海洋。

正在此時,幾位85開外的嬤嬤型外嫁姑姊,在年輕姑姊的陪同下,她們款款而至,終於繪出另類的一色。她們自量其力,不像年輕姑姊那樣的濃妝豔抹,她們以前所未有的解放,衣著一身套妝而在隊伍中隨波逐流。面對整潔而漂亮的紅地氈,她們有所不捨。小心翼翼地舉起她的雙腳,又小心翼翼地放下她的腳步,生怕把紅地氈弄髒,磨破。在她的人生中,幾十年的省吃儉用,領著她的家人走過了艱苦歲月,終於換得了當今的子孫滿堂。當她們在年輕姑姊的陪伴下,從紅地氈走過時,終於迎來了雷鳴般的讚歎與喝彩。

當村長吳華豪一聲令下,一場別開生面的歡慶場面,終於拉開了序幕。用實木打造的桌椅,以其堅硬而任由人們的舞動。已為人妻、人母、人嬤的姑姊們,看到了舞臺,她們得意忘形了。面對親人與鄉親父老,既是她們生活現狀的描繪,也是她們身體現狀的展示。一時間,充滿著南美風情的爵士舞,激情奔放的拉丁舞,優雅柔美的街舞等,終於吊起來了人們的口味。她們有的胖了,肚皮大了,屁股鼓了。但為她們訂做的那套裙妝,加上濃妝豔抹的打扮,一旦舞弄起來時,顯得得體而飄逸。於是開始慢慢地統治著屬於她們的舞臺。

會上為80歲以上老人送去了紅包,為在學的小孩生送去了書包,為高考上榜的學子,送去了獎學金,為村民們發送了月餅。同時也為村的建設作出貢獻的人士發放了獎金。從而奏響了今年中秋的不眠之夜。

今年的鄉間中秋,註定是一個不眠之夜。他開創了村文明建設的先河。事前,相關上級出於大局的考慮,多次出面,要削減姑姊回孃家的鋒芒。但人心所向,欲蓋彌彰,姑姊回孃家,始終成為本次活動壓倒一切的重頭。

「配背景音樂」寫在200名姑姊回孃家|一棵松

筆名;一棵松,原名;吳文琴,中共黨員,大學學歷,工程師職稱。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廉江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順德網絡文學院名譽院士。廣東省佛山市壑智企業文化諮詢公司總經理。著有長篇報告文學《綠洲金字塔》;哲學專著《管理創新縱論》;散文專集《鮮花漂落的季節》。作品散見《當代小小說》、《紀實中國》、《作品》(網絡版)、《微型小說選刊》、《廣州文藝》、《佛山文藝》、《歆葉文藝》,以及農民日報、羊城晚報、南方日報、新世紀文壇報、佛山日報。三十多篇文章在全國各地徵文中獲獎。

______

出品:中國文學網 、《 執子之花》 文學社

社長、主編:夢行千古

管理:楊歐(微信進群 youhaifanxing )

投稿:[email protected]

微刊:zgwxw2017

打賞:收益歸作者所有

運營:古瑞和文化

_____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