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壯舉驚天地 祖孫三代鐵道情

時光回溯到1975年4月9日。

蘭州以東的隴海線上,從烏魯木齊開往鄭州的72次列車正以70公里/小時的速度疾駛。前面是連續的轉彎,又是一個急轉彎,司機突然發現前方有工人在施工,鐵道上還擺著養路機械,剎車已經來不及了。

情況危急萬分,眼看列車就要與之相撞,車毀人亡的重大事故瞬間就在眼前。此時,正在路旁整理道渣的養路工張金生,發現鐵道上的搗固機還未撤下,目睹險情,他置生死於不顧,挺身而出,立即扔掉手中工具,閃電般衝向道心,在這千鈞一髮的危機時刻,迅速準確地拔出兩臺搗固機的連接銷子,拼出全身力氣,先把左邊搗固機掀出道外,急轉身再掀右邊的搗固機,就這樣,他硬是把兩臺七百多斤重的搗固機推出了軌道。一剎那,列車轟鳴而過,避免了一場車毀人亡的重大事故。

列車安全地緩緩停下,千餘名旅客得救了,而英雄張金生卻倒在血泊中,獻出了年僅46歲的生命!

壯舉驚天地,生命化輝煌。他用一人之生命換得了列車上千餘人的平安。

英雄壯舉驚天地 祖孫三代鐵道情

張金生,1929年出生在原菏澤縣辛集公社大馬莊大隊(現菏澤經濟開發區丹陽街道仝莊社區張莊)一個貧農家庭裡。家境貧寒,一家人過著吃糠咽菜、衣不蔽體的生活。1938年大旱災,家人帶著不滿十歲的張金生到單縣逃荒要飯,晚上睡在破廟裡,一個妹妹在五歲時凍餓夭亡。

解放戰爭時期,他參加兒童團,抬擔架,送傷員,積極擁軍支前。1951年從菏澤到大西北高原,為開通寶天路,修建天蘭路而開山鑿嶺,鋪路架橋;1952年,調到蘭州鐵路局定西工務段高陽工區當養路工。

英雄壯舉驚天地 祖孫三代鐵道情

傾心向黨,篤志敬業;勤於奉獻,勇以擔當。1966年11月,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其入黨志願書寫道:“個人的利益堅決服從黨的利益,必要時就是獻出生命,也要維護黨的利益。”一言九鼎,他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良知鞭策,黨性崇高;盡忠事業,旗幟永飄。

學習文化,武裝自己。由於張金生家庭生活困難,他從沒有進過學校讀書,到工區後,進了“掃盲班”學習。他苦學苦練,不會就學,不懂就問,據一篇報道說,張金生最先背會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和《紀念白求恩》。

人生平凡,事業永恆。張金生去世前所在的高陽線路,一側是光禿禿的高山,另一側是溝壑相連的深溝。他深知,鐵路是支援社會主義建設的大動脈。他說“黨派俺養路,俺就要像固定鋼軌的道釘一樣,緊緊釘在那裡,永不鬆動,把鐵路養好!”

英雄壯舉驚天地 祖孫三代鐵道情

張金生犧牲後,定西工務段高陽工區工長侯廣志深情回憶了烈士生前事蹟,並總結說:“他樂於為革命蹲山溝、修鐵路,兢兢業業,忠心耿耿,二十四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言之深,情之切,感人肺腑。

業績載史,旌表立名。《人民日報》1975年12月16日第三版,刊載長篇通訊《永不生鏽的道釘》:“在張金生犧牲後的那些天裡,噩耗傳出,方圓幾十裡的群眾,都抬著花圈,翻山越嶺,紛紛趕來。淚雨灑落,思潮翻湧,悲切的呼喚,讚美的語言,彙集著高陽人民對英雄的無比懷念。”“巍巍青山,默然肅立,滔滔黃河,波濤洶湧……哀痛中,人們望著英雄灑下的熱血,想著幾秒鐘內發生的驚心動魄的情景,誰不潸然淚下……1975年7月,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和連環畫《優秀共產黨員張金生》。

英雄壯舉驚天地 祖孫三代鐵道情

壯舉感人千秋頌,烈士英名百代傳。1975年7月30日,中共蘭州鐵路局委員會在蘭州隆重召開授予張金生同志“優秀共產黨員”、“革命烈士”光榮稱號並追記特等功大會。時任中共甘肅省委書記宋平及省委、省府主要負責人年繼榮、張恆雲、孫炳光等參加大會,追悼會由時任國家鐵道部部長萬里同志主持。規格之高,場面之大,那是對英雄捨生忘死的褒獎,更是對一種高尚精神的弘揚啊!

1975年8月第8期《甘肅新聞照片》整版都是關於張金生的報道。左上方三個文件的影印件,分別是:中共甘肅省委文件,省委發[1975]18號《中共甘肅省委授予張金生同志以“優秀共產黨員”光榮稱號的決定》;甘肅省革命委員會“關於給予張金生同志革命烈士稱號的批覆”;國家鐵道部文件,鐵道人字650號“關於給張金生同志追記特等功的批覆”。

張金生烈士犧牲時撇下未成年的兩兒兩女。長子張朝田19歲,長女張素英15歲,次子張朝路8歲,次女張梅2歲。風風雨雨多少年,是其妻子閆昌琴含辛茹苦,挺起脊樑撐起一個家。

英雄身先去,事業有來人。張金生一家祖孫三代(7人),承其遺志,深深根植鐵路事業,及至傳為佳話。長子張朝田(1956--2012),1975年在父親原單位參加工作,歷任養路工、財務科科長等職,業績突出,屢受鐵路工務段表彰;次子張朝路、長女張素英、孫女張楠(張朝田之女)、孫子張浩(張朝路之子)、外孫李震(張素英之子),從戎轉業後,到濟南鐵路局濟西車輛段,聊城鐵路車務段菏澤站(沙土站)工作,足見“道釘精神”代代延續,一脈相承。假若英靈有知,亦會含笑九泉。

筆者曾與友人專訪張金生烈士遺屬。簡單的院落,普通的平房,我們在這農家小院裡聆聽了85歲的閆昌琴老人那情真意切的講述。

英雄壯舉驚天地 祖孫三代鐵道情

老人那飽經滄桑的臉龐,透露出淡定,鐫刻著堅毅,她平靜地說:“以前日子苦啊,別管多苦、多難,我們家從沒給政府添丁點麻煩,市裡、開發區裡,還有辦事處的領導都來看我,還給送來慰問金。感謝共產黨啊!”

老人的孫女張娜將珍藏著的《人民日報》的複印件,和有關張金生烈士的資料一一拿給我看。那一張張榮譽證書,一篇篇感人的報道,書寫著烈士的壯舉,更體現了黨和人民對烈士的緬懷和追思。

握別之際,閆昌琴老人動情地說:“他(烈士的遺骸)從甘肅回來了,能落葉歸根了。他一個人的命,換一列車人的命,值啊!”言語之樸實,情操之高尚,令人感動不已,潸然淚下……

英雄雖死猶生,革命精神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 文 / 張文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