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誦讀習近平講故事(5)」|《滴水穿石》

「师生诵读习近平讲故事(5)」|《滴水穿石》

「师生诵读习近平讲故事(5)」|《滴水穿石》

“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在《習近平講故事》一書序言《用故事講述治理之道》中寫道,“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抵達多遠的未來。理論是灰色的,而故事色彩斑斕。所謂‘本立而道生’,我們編寫《習近平講故事》一書,就是希望讀者能從中學習做好輿論工作的藝術,體悟故事背後的治國理政之道,把中國故事講得愈來愈精彩,並不斷書寫更精彩的中國新故事。”

為積極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我們將會邀請學校師生,挑選出他們最喜歡的《習近平講故事》中的一則故事和最喜愛的習近平說過的一句話,進行朗讀和分享。

《滴水穿石》——誦讀:偵查系周建達博士

最喜歡的習近平的一句話:

滴水穿石,久久為功。

——習近平講故事

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觀,我是在插隊落戶時便耳聞目睹,歎為觀止的。直至現在,其鍥而不捨的情景仍每每浮現在眼前,我從中領略了不少生命和運動的哲理。

堅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見石之頑固,水之輕飄。但滴水終究可以穿石,水終究贏得了勝利。

喻之於人,是一種前仆後繼、勇於犧牲的人格的完美體現。一滴水,既小且弱,對付頑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犧牲的瞬間,雖然未能看見自身的價值和成果,但其價值和成果體現在無數水滴前仆後繼的粉身碎骨之中,體現在終於穿石的成功之中。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在一個經濟落後地區發展進程,都應該不追慕自身的顯赫,應尋求一點一滴的進取,甘於成為總體成功的鋪墊。當每一個工作者都成為這樣的“水滴”、這樣的犧牲者時,我們何愁於不能造就某種歷史的成功契機?

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觀,實在是推崇一種前仆後繼,甘於為總體成功犧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種胸有宏圖、紮紮實實、持之以恆、至死不渝的精神。

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習近平在寧德擔任地委書記。當時,寧德被國務院認定為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習近平到任3個月就走遍了寧德下轄的9個縣,後來又跑遍了全地區絕大部分鄉鎮,全力推動閩東地區擺脫貧困。習近平離開寧德時,全區已有94%的貧困戶基本解決溫飽問題,《人民日報》當年還以《寧德越過溫飽線》為題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

在習近平的感召下,寧德以水滴石穿、弱鳥先飛的精神接續努力,如寧德赤溪村用十年“輸血”就地扶貧、十年“換血”搬遷扶貧、十年“造血”“旅遊+產業”扶貧,終於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小康路。2015年,習近平用“滴水穿石、久久為功”來概括這個“中國扶貧第一村”的扶貧經驗。

當年,改革開放打開國門,福建寧德也正處於脫貧攻堅的起步階段,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習近平講述滴水穿石的故事,就是要勉勵各級領導幹部激發信心、激揚鬥志,堅定扶貧決心、堅持久久為功。今天,中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正向著更高的發展境界邁進,習近平仍然惦念著貧困地區的父老鄉親,他經常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以此勉勵各級領導幹部真正做到胸有宏圖、紮紮實實、持之以恆、至死不渝,在脫貧攻堅中取得‘滴水穿石’的總體成功。”

作為中國故事的‘第一主講人,習近平講故事,有著豐富的內涵,也有著高超的技巧。

「师生诵读习近平讲故事(5)」|《滴水穿石》

浙江警察學院

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