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的悲劇,就是一味的教孩子追求成功!

中國式教育的悲劇,就是一味的教孩子追求成功!

孩子從進入學校的第一天起,我們就在教孩子,一定要優秀起來。而優秀的標準,就是分數。

我們為什麼這麼看重分數?因為我們認為,分數越高,考的學校就越好;學校越好,踏入社會的時候,也就越成功。

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是,世俗的成功,正在壓垮一部分孩子;也正在摧毀一部分孩子;剩下的一部分,不過是在踏入社會後,重新調整自己,讓自己去適應社會。

(1)被壓垮的孩子

我們的教育,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告訴過孩子,什麼叫做正直、善良和幸福。

他們在進入學校的時候,所有的目的只有一個,考高分。在這種前提之下,老師、家長會忽略他的感受,同樣也會忽略他的興趣。

一個人,只有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才會承受著痛苦與挫折而能咬緊牙關堅持,才能有一點點突破後獲得滿滿的喜悅,才能讓他對接下來的未知充滿探索的慾望。

許多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分數就成了緊箍咒;考得不好,爺爺奶奶念;爸爸媽媽念;老師也念;每天都有人在他耳邊喋喋不休,你要好好讀書,這樣你才會有一個好的將來,你做事情才會容易成功。

成功若有那麼容易,這個世界還有窮人嗎?

緊箍咒下,是一個個對學習失去了快樂體驗的孩子,是一個個感覺到處處受到壓迫、排擠和歧視的靈魂。

他們不明白,成功到底是什麼?是開著的豪車、住著的房子,還是創辦的公司!

這些,離孩子的生活那麼遠?在沒有急迫的需求之下,孩子如何能真切的明白和體會,這些東西對他們的意義。

他們只知道,爸爸媽媽要求的成功,是要以犧牲自己的快樂、興趣去換來的。當孩子對高雅的東西失去興趣後,又對學習本身充滿著抗拒,那低俗的興趣自然而然就會因此滋生。

可是,家長要成功啊!要孩子成功。

於是,低俗興趣的產生,因此孩子離成功必然又更遠了;家長急迫之下,對孩子的管教也就越來越緊,壓迫也就越來越強。

多少家庭,就是因為父母本身沒有那麼遠的眼光,也沒有給孩子創造一種可以學習的環境,更沒有給他們提供去見識高雅的機會,最終才導致孩子成為學習面前的懦夫。

這些孩子,就是被家長對成功的定義壓垮的。

逼著拼命的奔跑,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成功。

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永遠比關注孩子做出的結果而更容易讓孩子成功!凡是隻關注結果而忽略孩子內心世界的家長,都只會製造一個個厭學、沉悶或暴躁且有網癮的孩子。

成功,永遠也沒有孩子內心的感受重要。

因為,在追去成功的前提下,家長只在乎的是自己的內心感受。就是孩子不成功,自己的付出就白廢了。從而去忽略了孩子的內心世界。

(2)被摧毀的孩子

只要學習好,什麼都可以不好。

這幾乎成為一種現象,有許多家長就是這麼對待自己孩子的,而且對孩子學習上的要求是有求必應。

於是,我們漸漸發現,大部分成績優異的孩子,缺乏感恩之心;他們會理所當然的覺得,我所有的一切,都是靠我努力換來的,我憑什麼要感謝你?

在他們的世界,總會有一種生冷的距離感,有甚者還顯得有些咄咄逼人。

有些孩子,因為自己成績優異,各方面才能拔尖,處處受到追捧;回過頭來,卻嫌棄自己的父母,覺得他們不配擁有自己這麼好的孩子。

要知道,分數越高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別人的比較,當然也不乏有人喜歡與他計較。

這比較來,計較去。

孩子學會了一個東西,叫衡量。在他們的世界,一切都是明碼標價的,一切都是有利益得失的,還有就是,一切都想得到最好的。

在這樣的前提下,孩子內心的厚度,思想的深度,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及敬畏,也都變得淺薄起來。

這樣的孩子在時間的成長中,若沒有得到恰當的引導或滋養;就會變成花瓶,看起來好看,內心是空的,而且還容易碎。

在這種大前提下,他們雖然有著優秀的“簡歷”,在學習成績或其他方面,都有著不俗的表現,但人生的大格局也就因此失去。

這群人,看起來永遠都比同齡人強那麼一點,但在生活和事業中,卻又很難真正的做到出類拔萃。

因為,他們缺乏那種長遠的眼光,像種莊稼一樣,先種下種子,再等著收穫。

他們習慣性的計較,我這麼優秀,一分錢一分貨,我付出了,就要看到回報。而且,因為內心的驕傲,不太願意低頭,與人為善這四個字,估計只能做到表面上的,與人和善,卻不是真正的為善。

缺乏感恩之心,情感偏於冷漠,人生之路,自然就不可能順暢起來。

學習上是成功了,可能事業上也成功了,但這個人的心,卻沒有那麼溫暖了。

(3)去適應和改變的那一部分

他們不是被壓垮的,也不是被摧毀的。

他們沒有那麼多榮耀,也沒有什麼優勢;僅僅是在被學習壓垮前,他們堅持下來了。

比起成績優異的孩子,他們並不明顯;比起早早放棄了學習的同學,他們身上又有著一些不起眼的光環。

於是,這群人就成了被遺忘在角落裡的草,他們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他們知道自己在這個社會里的角色。

於是,這群孩子中,有人學會了隨波逐流,過一天算一天。

有人學會了,雖然低微平凡,只要有陽光和雨露,就緊緊抓住。今天的苦,是為了明天的榮耀。

他們學會的是接受,因為沒有選擇。

所以,這部分人中,大多數努力的去試圖打破自己的命運。有少數人,抓住了機會,努力的汲取雨水、陽光,從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命運。

還有一部分人,只能努力的去適應這個社會。

但整體上來說,接受了“成功”教育的他們,都不同程度上的出現心理問題。其中最大的就是自卑,特別是在畢業後無法獲得成功,這種自卑就更加嚴重了。

今天,我們讓孩子學習的背後,就是為了讓孩子獲得成功!

但,什麼是成功呢?

一個孩子賺很多錢,有車有房,算成功了吧?但是,他扛不住事業帶來的壓力,失眠、抑鬱,甚至是自殺,這算不算成功?

一個孩子儘管沒有賺很多錢,可是他卻依然能保證一家人的生存;而且,一家人其樂融融,雖然沒有那麼大的名聲,可是家裡的氛圍很溫暖、輕鬆、愉快,請問,這樣算不算失敗?

道理都懂,做不到啊!

正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是追求成功的,是忽略人性的,所以陳安之才能大行其道。

E.M.福斯特說:“我相信貴族氣質,但不是建立在地位和影響力上的權勢貴族,而是一種敏感、體貼和勇敢的貴族氣質。”

我們今天的教育,必須得遵從人性的出發點,培養孩子的幸福度,因為,一個童年生活在幸福狀態裡的孩子,他更具有過人的思維和氣質。

所以,我們今天要教孩子兩個東西,別讓孩子成為中國式教育的悲劇。

第一,善良。

學校裡的老師總是告訴孩子,要善良;可是,老師總會粗暴的對待學生,有甚者還惡意辱罵;上面有人來檢查,還要教著孩子們說謊來應付上面的檢查。

請問,學校有教給你的孩子善良嗎?

學校裡,孩子們學會的就是比較、計較,這種事情帶來的就是學校霸凌事件和孩子們永遠也滿足不了的虛榮。

自上而下的善良叫施捨,能平等尊重的善良才叫善良。

而學校,老師和學生之間,有平等的權力嗎?

所以,真正的善良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能與別人有同理心;同時,也能敬畏生命的來之不易。

第二,幸福。

我們告訴孩子,你所有的成長與努力,都是為了讓將來過得幸福。

但是,今天我們又教孩子什麼叫做幸福嗎?

靜靜的看著天空,等待一朵白雲靠近,這算不算幸福?讀一本無關緊要的書,享受片刻屬於自己的獨處時光,這算不算幸福?閉著眼睛,感受著春風拂面,張開雙臂,把春天攬在懷裡,這算不算幸福?

回家,給爸爸媽媽一句問候,一個擁抱,感激他們對自己的付出,回報他們一份深情,這算不算是一種幸福?

中國式的教育悲劇,就是在教孩子們,智小而謀大、薄德而位尊。

意思是說,不管你有沒有這樣的智慧,你都想一口吃個大胖子;不管你有沒有德行,都想做一個人人敬仰,處處獲得尊貴待遇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