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質的保險,爲何不同保險公司定價相差100%?

更多投保知識,請移步到我的微信公眾號“小哪吒媽媽”,或者添加我的個人微信號chongqi2014

今天要講的內容,都在圖片裡了。

同質的保險,為何不同保險公司定價相差100%?

一、有意思的小事

有一對錶兄弟,表哥叫路人甲,表弟叫路人乙。表兄弟倆很有保險意識,各自在朋友那裡,投保了一份重疾險。

有一天,家族發起聚會,大家無意中聊到了保險。

路人乙:哥,你家買的啥子保險辟邪?

路人甲:一個朋友在Y人壽做,介紹我買的全佑××重疾險。

路人乙:每年交多少錢?

路人甲:保50萬,每年大概交2萬2。業務員說,保險一分錢一分貨,他們家的保險是最好的保險。

路人乙:我買的也是這家的保險,加裕×××,保額也是50萬,每年大概交1萬4。業務員說,重疾能多次賠付,還有分紅。這不是比你買的好嗎?

路人甲:咱們同年不同月生,買的同一家產品,交的錢怎麼差這麼多呢?你的總共交多少錢?

路人乙:想起來了,要交18年。

路人甲:交費的時長,不是一樣嘛!為啥我比你多花一半的錢呢?

同質的保險,為何不同保險公司定價相差100%?

一個朋友,賣慣了紅遍大江南北的××福,第一次看到全佑××,也要驚呼:雖然這個公司沒有怎麼聽過,但是竟然比我們公司賣得還貴。

二、相同保司,同質保險定價相差100%

問起原因,才知道雖然他們都在甲地生活,但是路人乙因為靠近乙地,所以趕時髦,折騰著去了乙地投保。

甲地和乙地,保險市場開放程度、經濟發展差異比較大。

乙地經濟高度發達,屬於自由市場,保險市場比較成熟,競爭比甲地激烈。在乙地的Y人壽分店,人們只需要花10塊錢,就能買到價值100塊錢的產品。而在甲地的分店,購買相似質地的保險,需要多花大概一倍的錢。

從這個故事,可以發現:

保險市場存在巨大信息差。

有用的信息,很值錢。

市場環境可能影響保險成本、價格。

信息差,足以讓路人甲喪失選擇的餘地和思考的能力。

同質的保險,為何不同保險公司定價相差100%?

信息差,不僅存在於不同的保險市場,也存在於同一個保險市場,尤其是發展程度不成熟的市場。

在甲地,同質保險,定價也能相差100%。如路人甲投保的全佑××重疾險(見上一個表格),和下圖的兩款重疾險,核心保障相似(都保官方規定的25種高發重疾),定價卻相差將近一倍。

同質的保險,為何不同保險公司定價相差100%?

圖為甲地熱售的重疾險

三、市場環境,如何左右定價

對保費有重要影響的因素有多個,其中有三個因素,簡稱"三差",即"利差"、"死差"、"費差"。

01

人口壽命與死差

上文的小故事,提到的甲地和乙地,表面上是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其實,背後是生活水平、醫療水平、信息接收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更好的生活水平和醫療福利,也意味著更長的平均人口壽命。

保司收到保戶的保費,會拿一部分去做投資。生活水平高,社會穩定,人口壽命越長,保司賠錢的時間就越晚,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收益。這樣一來,保費成本攤薄了,保司定價就會低一些。

02

壟斷與制衡

在美國等自由市場,競爭慘烈,主體公司和經紀人、代理人,互相制衡。主體公司難以壟斷市場,信息差更少。

大陸保險市場,發展不平衡。早期發展起來的保險公司,幾乎壟斷著市場。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經紀人模式,在自由市場已經成為潮流,但在大陸卻仍未遇到發展的春天。

加之信息壁壘堅固,老百姓很少機會接觸到更多保司,選擇的空間有限。定價居高不下,老百姓投保同質的產品,往往得花高於市場30-100%的錢。

同質的保險,為何不同保險公司定價相差100%?

03

政策與壽險定價

既然說到產品費率,我們得講一下2013年的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

2013年以前,各家保司,都按照保監會定的規矩辦事,壽險預定利率上限為2.5%。無論新老保司,產品價位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

2013年保險費率改革以後,壽險收益率原則上定為3.5%(保司可以調整)。保戶壽險收益率提高了1%,保費就有機會降一大截。

從那時開始,新成立的保司,大部分選擇了親民的定價。老幾家保司,定價至今還沒放開。

業內有人分析說,老保司放開定價,怕老保戶看到新產品太便宜,要大量退保。也有人說,老保司歷史包袱重,要用新賺的錢,填補以前跳過的坑。究竟真相是什麼……

總之呢,費改以後,各家保險產品的責任都豐滿了,老保司和新保司的價格,也拉開了很大的差距。

哪些因素,影響保險的定價

除了市場環境,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定價呢?

01

客群定位

保險的定價,和保司對目標客群的定位、營銷策略有關。

目標客戶是高端客戶,產品價格沒法定在同類產品之下。在宣傳策略上,還得把品牌包裝得高大上,才能讓客戶覺得這份保險和自己的身份、地位相匹配。

小哪吒媽媽遇到的一些業務員,他們會明確告訴我:我們的客戶定位,是中高端客戶,公司話術會教你把產品說得讓客戶覺得不貴的。

遇到這麼耿直的業務員,大家投保時不妨自審一下,自己是否符合保司的定位。

同質的保險,為何不同保險公司定價相差100%?

02

成本差異

拿重疾險來舉例。小哪吒媽媽上一篇文章講過,各家保司賣的重疾險,核心保障幾乎都一樣。但價格為何能相差這麼大呢?影響保險成本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固定成本

從保險研發、生產,到銷售、管理,都得大把大把花銀子。不同保司,花費差異也大。

生產成本

生產成本是純成本,包括風險保費、再保險費用等。

小哪吒媽媽上一篇文章詳細介紹的25種高發重疾,各家保司都保。投保以後,保司要預留出未來要賠付的錢。超出自身承能力的風險,保司都會按照保監會要求,跟再保險公司買保險,減少賠穿的風險。

運營成本

保司運作,需要蓋大樓,或者租賃場地來辦公。代理人辦公、培訓,需要租賃職場。租了場地,需要付租金和水電費、物業管理費。這些錢,都是運營成本。

所以,見到投保的保司,辦公大樓富麗堂皇時,別太得意,這些成本又不會分攤到別家公司保戶身上。自己投保的保司,租賃的門面不起眼,也不要嘲笑保司寒酸。

線下服務網點,越龐大成熟,保戶享受櫃面服務也越方便,但保司付出的運營成本也越高。走網銷路線的保司,線下網點沒有全面鋪開,在這方面的開支較少。成本較低,產品定價則比較親民。

人力成本

研發保險、銷售的各個環節,都需要請人。發給員工的工資、獎金,都算到人力成本里。機構冗雜,人浮於事,人力成本就越高。

2、變動成本

上邊說到的那些花銷,就像柴米油鹽醬醋茶,要花的錢數額相對固定,叫固定成本。

另有一部分成本,屬於變動成本,浮動性比較大。包括給代理人發放的佣金、做廣告的費用等。

營銷成本

不同保司之間,營銷費用差距懸殊。如圖:

同質的保險,為何不同保險公司定價相差100%?

這幾年,平安在營銷上的力度很猛,鋪開了各路廣告,營銷費用節節攀升。和中國人壽,對大陸保險業一哥的寶座,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請小貝來代言,請胡歌來站臺的策略,無疑能加大保險公司的曝光力度,利於拔高保司形象。但營銷費也花了不少銀子。

你心中的名牌保險、大保司,是因為他廣告打得好,所以覺得他好?還是因為他產品保障到位,所以覺得他好呢?

這些企業,如果不砸錢做廣告,你知道他的存在嗎?

名牌何以成為名牌?想想自己需要繳納多少智商稅。

同質的保險,為何不同保險公司定價相差100%?

代理人成本

代理人,是保險公司直接請來給自己賣保險的中介。雖然不是員工,也不發五險一金,底層業務員甚至連底薪都沒有。

但是代理人上崗賣了保險出去,保險公司會按照簽訂的代理協議,給他們結算佣金和應得的獎勵。遇到銷售節點,保司會做激勵方案,鼓勵業務員努力做促銷。比如,出單子了,發糧油米麵,給免費旅遊等。

保險業門檻很低,一直以來保險代理人隊伍專業度也堪憂。沒有做好“如實說明”義務,甚至代替客戶做健康告知,導致客人被“帶病投保”,一直是保險理賠糾紛的重災區。

讓客人帶病投保時,代理人一般都是拍腫胸脯承諾客戶:熬過兩年肯定賠。對於這種事情,鬧上法庭時,有時法院會判客人勝訴,有時會判保司勝訴。不管是不用對簿公堂即可通融賠付,還是訴諸公堂後敗訴,保司都需要付出比正常賠付更多的成本,去賠不該賠的錢。

養代理人需要成本,但是對於保司而言,代理人不是負擔,更多的是一種資產。他們不單隻能帶來大批自保件的同時,還會把身邊親戚朋友的保單,都交到代理的保司。代理人,如同會行走搖錢樹,為保司帶來源源不斷的保費收入。

五、利潤率指標

股東出了錢開保險公司,保司要對股東爸爸負責。精算師做產品定價時就計算好了,做這筆買賣,預計會賠多少錢,得給股東分多少錢。股東對利潤的追求越高,保險定價就越高。

文章開頭提到的Y人壽,從年報來看,該保司在乙地和甲地的分公司,利潤率相差很大。乙地市場競爭很激烈,保險物美價廉,保司很難像在甲地一樣,獲取巨大的利潤空間。信息嚴重不對稱的甲地市場,成為Y人壽提高利潤率的好地方。

同質的保險,為何不同保險公司定價相差100%?

截圖出自Y人壽年報

保司畢竟不是什麼慈善機構,追求利潤無可厚非。但是,產品至少得放足料,該保的都保,平衡一下股東和保戶之間的利益。

PS:對利潤率有很高追求的保司,投保了他們的保險,記得買上他們的股票,止損!

更多投保知識,請移步到我的微信公眾號“小哪吒媽媽”,或者添加我的個人微信號chongqi20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