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業靠什麼去贏得數位化供應鏈轉型的競爭?

B2B供應鏈的挑戰是,供應鏈全球化,供應商遍佈全球各地;供應鏈環節多,多方協調工作;因應全球供應鏈科技及趨勢的改變而讓新物種的誕生成為可能。

對於“製造業供應鏈創新與協同趨勢是什麼”這個問題,準時達CMO毛臻偉總結,推動核心產業佈局、促進供應鏈協同管理、構建全球化佈局、加速技術創新。這也是準時達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物流企業靠什麼去贏得數字化供應鏈轉型的競爭?

準時達國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CMO毛臻偉


(本文根據9月6日羅戈網-物流沙龍主辦的“2018合同物流創新發展高峰論壇”現場錄音整理,內容有刪減)

剛才我們聽了甲方和乙方嘉賓的演講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大家的關注點都很相同,而且非常清晰地看到整個市場正在面臨挑戰。我今天既不從甲方的角色,也不從乙方的角色去看,想從一個比較中立的角色分析我們這個市場。

首先我會從5個方面去分析。前兩天我們內部在進行一個領導力課程的培訓,有導師在說行業的機遇80%是來自於客戶需求的轉變,還有20%的機遇其實是來自於政策的轉變。

很不幸的是今天我們面臨的是以上兩個問題其實都在轉變,我們昨天在來的路上,我們還在討論說中美貿易戰似乎是不會停了,但我們怎麼來對抗?中國這麼多企業的“一帶一路”要往外走,海外這麼多企業要轉型,整個產業鏈需要怎樣變化?

面對供應鏈的變化,如何應對?

就拿印度來說,印度以前手機整機的進口關稅是要遠遠低於零部件的,但是隨著穆迪上臺之後,他提出了學習中國的口號之後,把所有零部件的關稅降低,現在零部件的關稅已經要低於整機的關稅了。

這個代表著什麼?代表著印度希望發展製造業。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工廠已經在印度建立,很多供應鏈也在轉型過程當中。大家知道成品的運輸是很簡單的,成品的運輸就是把A送到B,然後再送到客戶手上。但是一旦牽涉到零部件,牽涉到生產,牽涉到裝配,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的VMI,我們的JIT,我們的整條國際供應鏈都會發生變化。

準時達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看到的變化是在全球的供應商佈局越來越多,大家的採購體系正在變,大家的配送體系在變,大家的生產體系在變,我們如何來應對,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大家知道B2C這個行業已經發展得非常蓬勃,而且有非常多優秀的企業已經浮現出來。但是B2B行業,如果我們縱觀整個全世界,我們找不到一個企業它能覆蓋整個環節,從代採一直到最後,因為整個B2B供應鏈門檻較高,它的參與方很多,參與方一多就會形成一個交易的斷檔。在這些細分領域裡面有非常多優秀的企業在做,但是信息孤島和溝通效率低,就導致了我們的供應鏈成本無法下降。

剛才前面的嘉賓提到現在是所有制造型企業、生產型企業都在面臨一個非常大的轉型問題,但是我為什麼不從甲方講,也不從乙方的角度來講。是因為甲方和乙方的溝通往往會出現“你講什麼,我聽不懂,你講什麼,我不要”的問題。這個信息孤島怎麼來解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我們也看到現在整個世界,它更加重視實體經濟和製造,隨著製造業的回暖,隨著整體經濟的不景氣,大家看重的還是怎麼樣帶動生產力,怎麼樣來創造就業,怎麼樣來帶動本地的GDP。整個世界環境的改變對我們這樣的供應鏈的企業,其實會帶來非常大的機遇。

其次就是客戶行為的改變。B2C的蓬勃發展給大家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對於製造型企業其實帶來了很大的危機。我們看到很多工廠在裁員,我們看到很多人在說為什麼我的採購價格、我的物流成本已經降到不可再降,但是我的供應鏈費用還是要遠遠高於國際上的一些標準。

給大家幾個數據,我們做過一些行業調研,在中國物流採購的成本佔到整個中國GDP的11%多,這個數字是有點虛的,會更高,它將近15%,對於一些高端行業來說,這個數字會更高。

在日本這個數字是多少?這個數字日本計算的結果是4.87%,在歐美是6%-8%。大家可以看到,這個中間的費用,它產生的6%-8%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我們甲方做採購的時候,每年做招標,物流企業說你的生意,我真的不想做,你付款又慢,我給你的已經是底價了,我連司機工資都做不起了。

甲方說不對,為什麼我的物流成本、供應鏈成本還是沒有下降呢?這就是一個信息孤島,就是一個貨物流轉效率的問題。我們把目光更多聚焦於一個個單價的比較,這其實是一個冰山效應,大家看到的永遠是冰山的一角,但是在水面以下那個大冰山,大家沒有看到。比如供應鏈如何協同,溝通如何增加,以前這些問題都沒有辦法解決,但是這兩年隨著我們科技的改變,物聯網、AI,還有大數據技術,讓這些改變變成了可能。

困難與挑戰,這個就是我剛剛講的,到2022年,主要國家B端供應鏈及物流市場將有望達到50萬億的規模,這僅僅是中國,還不包括全世界。對於B2C市場來說,B2C市場已經非常成熟,相對來講它的格局已定了,大家再去打破它很難。

但是在B2B市場,我們看到未來10年是非常大的空間,一定會有“獨角獸”的企業浮出,一定會有協同平臺浮出。我們今天不說運力,我們今天說整個協同,藉助大數據和整個物聯網的發展,未來B2B的發展,它會更趨向於一個平臺化的整合。

今天在座的各位有可能在很多招標的時候是競爭對手,實際上在未來的過程當中,我們會看到很多生態鍊形成,大家會從對手變成合作夥伴,會變成優勢資源互補的夥伴,但是所有這一切發展的前提是什麼?必須有這樣一個平臺型的企業,或者平臺型的生產鏈。

我們看到整個製造業供應鏈創新和協同是一個大趨勢,以前很難做,但是現在可以。我們目前在做的事情,推動核心產業佈局、促進供應鏈協同管理、構建全球化佈局、加速技術創新。

準時達藉助富士康的資源,我們在新技術上有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在一些技術應用設備上,我們也得到了很大的支持,可能在未來的1-2年當中,我們推出的智能倉,大家會看到在市場上準時達會推出很多的智能設備、智能網絡,它並不僅僅是自動的概念,而是智能的概念。

案例分享:準時達在B2B供應鏈的實踐

我們是一家企業,我們要去盈利。但我們盈利的前提並不是說提高我們的單價,而是去改變整個供應鏈的一些東西。現在來分享一個案例,這個案例是我們為S客戶,一家比較大的家電、平板製造商,做到從採購的執行到運力的規劃、到最終端的配送的全鏈條服務。

這家客戶的銷售網絡遍及全球,供應商很多,但信息不對稱,訂單轉化率比較慢,導致整個物流效率是比較低下的,但是相對於中國還是可以的。我們進入之後,去做了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力總成本,我們降低了31%,運力成本降低了17%,倉儲總成本降低了21%。這些數字代表什麼?給大家一個絕對值,一年幫它節省了將近28億人民幣,我們的利潤上浮3%,就是因為我們所有資源的優化,我們配置的優化。

第二個案例是針對RMA的,大家知道以前所有的亞太區手機返修都在香港然後才到中國的保稅區。

準時達做了一個創新,我們和各地的海關去談,我們把港倉內移,我們把這些東西放到國內的很多中保區去。從香港中轉到海外的直送,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僅僅是做到了效率的優化,我們還把送貨時間,包括整體的庫存管理全部降低,我們把整個流程做了一遍,一年節省將近6000萬元,這個是我們跟客戶去分享的一個利潤。

我們不是一家看單價的企業,我們也不是一家傳統的物流型企業,我們想做到的是生態圈的共贏,我們給客戶有錢賺,我們的利潤也會上漲,客戶會更關注於它的生產、研發。

我們服務的大型客戶的上游有將近上萬家的供應商,下游有幾千家供應商,我們VMI有將近20年的運作經驗。我們現在VMI不叫做供應商庫存管理倉,我們叫供應鏈協同倉。因為VMI在整個供應鏈的流程當中,它類似於一個調節閥。它怎麼來調節呢?

我們可以根據客戶端的消費需求來倒推到原材料的採購需求,這樣的話,其實我們一直在講一句話,“要貨有貨,沒貨零庫存”。要貨有貨是什麼概念?我們生產需要的時候,這個貨必須在生產線上,但是我不需要的時候,這個貨就不在生產線上。

要做到這個是非常難的,這就是一個供應鏈協同關係。如果我們可以通過銷售訂單的預測,再到排產,再到前期跟上游供應商的溝通,我們告訴他,你什麼時候應該排產,甚至我們會告訴他,什麼時候應該去買原材料,什麼時候應該去備料,這樣對大家都是有好處。

我們之前有過一個例子,我們突然發現VMI倉在一週之內同一個供應商送來好多批次的貨,車都在排隊,進不來。

我們想不會吧,我們的流程非常的透明,怎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後來一查,原來是有一個採購人員下週要休一週的假,他就一天把一週的訂單全部都下單。供應商一看,這麼大的訂單,我資金又緊張,我原材料要買,錢不夠,我怎麼辦?我問大家借點錢去買原材料,我生產出來送到VMI門口,發現這不是我今天要排產的貨,你為什麼送過來。聯繫到我剛才說的信息的孤島、供應鏈協同的問題,各方不透明,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我相信現在甲方企業每天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遇到這樣的問題怎麼處理?準時達現在在做什麼?準時達目前在做三網構建平臺,其中最上面的天網不是大家傳統意義上所講的WMI、TMS、OMS,這是我們做的供應鏈實時協同平臺,我們要把供應鏈的信息做到互通,把它做到透明,並且把它做到可以實現實時協同的功能。

我們的服務中樞網是說各種標準化的產品,這些標準化的產品會通過實時信息平臺做一個實時的協同,但是我們的產品對物流行業來講永遠都是標準化的,因為標準化才能做到降本。

最下面的就是我們的運力聯盟,這個運力聯盟就是我要打造生態圈,我要讓很多企業融入我們的生態圈,來做到互贏。剛才每一位老總在說很多企業現在過得很難受,可能在未來幾年當中,我們很多這些初級的企業,也會慢慢消失,為什麼會消失?可能是經驗不足,資金不足,政策的敏感度不高,導致整體業務缺乏核心競爭力。


物流企業靠什麼去贏得數字化供應鏈轉型的競爭?


準時達要做的是給這些中小型企業去賦能,我們要給我們這個行業沒有辦法跟上時代的企業賦能,讓它能夠生存下去,讓它能夠發光發亮,同時我們要為客戶賦能,去讓他降本增效,讓他更專注於生產、研發。

準時達作為一家很年輕的企業,我們的路還很長,我們的企業不能算是大家的競爭對手,我更把自己定位為各位的一個合作伙伴,我希望大家融入到我們的生態圈,和我們一同打造這樣一個物流生態圈,我希望大家能夠做到共贏、互贏,並且把這個行業越做越大,謝謝。

作者 | 毛臻偉

來源 | 物流沙龍

此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物流沙龍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