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鮮看丨新年級,師生關係如何破冰:由「晚餐約起來」活動說起

抢鲜看丨新年级,师生关系如何破冰:由“晚餐约起来”活动说起

抢鲜看丨新年级,师生关系如何破冰:由“晚餐约起来”活动说起

新學期,我將帶高一重點班級,為此,我欣喜不已,對即將到來的學生充滿期待。

新生報到當天下午,學生進班打掃衛生,我把學生分為五組,分配了不同任務,本以為會出現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然後桌椅整齊、窗明几淨。現實情況卻是,一小時後,教室依然一片狼藉,多數學生袖手旁觀、站著發呆,少數幾個學生不緊不慢地拖地、擦桌子。我心中對優秀學生的美好期待大打折扣。

報到後緊接著是軍訓,幾個女生一邊站軍姿,一邊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並且哭著喊著想家,想各種辦法來請假。

這兩件事讓我不得不靜下心來冷靜分析原因。這個班學生中考成績較好,多數來自城區,家庭條件普遍較好,吃不了苦。他們總體性格外向,人際交往能力較強,見識廣泛,不接受大道理的說教。但大部分學生第一次離家住校學習,在陌生環境中心理上難免產生不安全感,要麼封閉自己,要麼逃避現實,致使新班集體的建設遇到障礙。

找幾個學生談話,他們只是被動地一問一答,遲遲打不開話匣子,氣氛一度很尷尬。後來我看到股神巴菲特拍賣共進午餐機會的新聞,深受啟發,計上心來。

軍訓結束進行總結時,我問全班學生:“同學們,你們聽說過股神巴菲特吧?”

“聽說過。”部分學生慵懶地附和著。

“巴菲特每年會拍賣一次跟自己進餐的機會,並把拍來的資金捐給慈善機構。你們知道,與巴菲特共進一頓午餐,需要多少錢嗎?”我故弄玄虛。

“一萬!”“三萬!”性格外向的學生開始活躍起來。

“2011年,與他共進午餐的機會拍出了兩百三十多萬,而且是美元!”這個數據,遠遠超過大家的想象,他們一個個目瞪口呆,繼而驚呼不可思議。

“對於渴望得到巴菲特指點的人或者有其他期望的人而言,能與年逾八十的巴菲特吃午餐的機會,恐怕已經掰著指頭都可以數出來了。”我在做了充分的鋪墊之後,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拍賣與我共進晚餐的機會。與我共進晚餐的同學,不用交錢,我請吃晚飯,想參加的請舉手。”

這下還真激起了不少學生的興趣,一半的學生舉手了。

“這麼多人啊!我每次晚餐只請一位同學,哪位同學能幫我個忙,做我的秘書,統計下報名的同學,排個順序呢?”我藉機活躍氣氛,並試圖尋找有管理能力的學生,為接下來選擇班委做準備。真有一個學生主動舉手,願意幫忙。我們的“晚餐約起來”活動就開始了。

“晚餐約起來”的流程是這樣設計的:

1. 我的“秘書”每天提前通知當天要與我共進晚餐的學生,並預告第二天共進晚餐的名單;

2. 下午五點放學時,與我共進晚餐的學生到辦公室找我;

3. 我們一起下樓,由我帶領參觀校園,然後到食堂就餐;

4. 晚餐結束後一同到操場散步,大約在晚上七點返回教室上晚自習。

抢鲜看丨新年级,师生关系如何破冰:由“晚餐约起来”活动说起

這樣的安排,既錯開了食堂就餐的高峰期,又延長了相互交流的時間。

披著夕陽的餘暉,我和學生漫步在校園的草坪上、青湖邊,聽著校園廣播臺播放的勵志歌曲,看著三五成群聊天或背書的學生們,離開辦公室那種在學生看來很正式的談話場合,整個談話氛圍自然輕鬆了很多。

往往是我主動發問,從家庭生活和初中學習兩個角度切入話題,家裡幾口人、最怕誰、為什麼;初中最喜歡的老師是誰、為什麼;最怕哪位老師、為什麼;初中最得意的事情是什麼,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最喜歡吃什麼,最想去哪裡,等等。

每一個問題都很“生活化”,學生感覺不到壓力,有話說,一會兒就天南海北地聊了起來,不自覺中性格特徵和喜惡就自然流露了。一場談話下來,我基本上能夠了解學生的成長背景,把握學生的性格特徵。

聊天的過程中,我也會談談我自己,我的帶班理念、人生態度,甚至會不著痕跡地談到我的獲獎與研究經歷,以增加學生的信任感和樹立自己在學生心中的威信。

我還會故意“洩露”一點自己的“隱私”,比如畢業於哪所大學、喜歡什麼電影、讀書時喜歡玩什麼等,給學生提供談資,讓學生因為知道老師更多的信息,認識了真實的老師而親近老師、信任老師。

情境的創設、問題的設計,自然不壓抑,談話發自於心、流之於情。這樣的聊天,增進了彼此之間的瞭解,拉近了師生感情。更為受益的是,我結交了幾個“鐵桿”,既為接下來組建優秀的班級管理團隊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也為後來班級管理過程中各種設想得以順利進行積澱了群眾基礎,獲得了更多的支持。

一次跟一個“小胖子”一起共進晚餐,他不停地誇我年輕。我讓他猜我的年齡,他說:“老師您太年輕了,最多三十二歲!”我差點噴飯,我當時剛畢業第三年,只有二十六歲,把我看大了六歲,還誇我年輕!

我接著追問他:“嗯,猜得差不多。那你猜我家孩子多大了。”

“最多上小學吧?”看他那口氣,還是向他預期的更小的年齡去說了。

我故意逗他:“其實是你的小師妹,明年要中考,上高一了。”

他驚歎不已:“老師,您看起來真年輕啊!”弄得我哭笑不得。關鍵是他迅速把這個信息在班級裡傳播了,學生都知道班主任的孩子(小師妹)明年中考,上高一了。

第二天,我正式在班級裡闢謠:“本人二十六歲,你們的師母都還不知道在哪兒。”消息勁爆,全班炸開了鍋。這件事情被大家作為笑談,說了三年。

隨著每天與一名學生共進晚餐活動的推進,班級不斷地傳出我的“隱私”和我班任課老師的“秘密”。比如說,英語老師是全市優秀教師,曾教出高考147分的學生;化學老師拿過多個全國大獎;生物老師是市《高考指南》編寫組成員之一,培養過獲全國生物競賽一等獎的學生。這些於聊天中“不經意洩露”出的任課老師們的背景材料,加強了學生對老師的認同和信任。

在相約晚餐的過程中,也不斷暴露出更多有意思的事情,更多的學生繼續報名,整個活動持續了半個學期,涉及幾乎所有學生。有的學生收到第二天要和我共進晚餐的預告,就一直激動著,積極準備和我聊天的話題;有的學生吃完飯後興奮地跟家長打電話彙報。

不少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住校學習,家長聽說老師在學校裡請自己的孩子吃飯,也顛覆了他們對老師的認識,增強了他們對學校和老師的信任,使他們更放心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了。

吃飯,是中國社交的傳統方式之一,往往是拉近感情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帶著新入學的孩子,一次繞著校園的熟悉環境之旅,一次看似漫無目的的閒聊,一頓老師在校園食堂請學生吃的晚餐,讓一個個第一次離開父母住校學習的學生,逐漸熟悉環境、瞭解老師,消除陌生感,為新集體的建立營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心理學上有一個登門檻效應,說的是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班主任通過與學生一對一、面對面的交流,打開學生的話匣子,在尋找彼此思想上的共鳴,增加情感上的共振,瞭解孩子對班級管理的意見、喜歡的老師和班級的特徵的同時,討論班級管理的價值觀,逐步達成共同的認識,使學生感覺到他不是孤立於班級之外的,而是班級的一分子。在今後的班級管理中,再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佈置新的任務時,學生往往能夠以主人翁的意識參與進來,這就為新集體的建設鋪平了道路。

抢鲜看丨新年级,师生关系如何破冰:由“晚餐约起来”活动说起抢鲜看丨新年级,师生关系如何破冰:由“晚餐约起来”活动说起

欄目:工作筆談

MO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