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丨耿申:班主任應善於利用困境故事提升行爲決策能力

卷首语丨耿申:班主任应善于利用困境故事提升行为决策能力

立德樹人的宏大目標要落到每位老師的教和每個學生的學的細微實踐中,需要每位班主任既通過深入學習領會立德樹人的真諦,又通過每天的教育教學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不斷提升道德判斷的能力和行為決策的能力。利用道德困境故事教學生明白生活中的道理,同時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是提升道德判斷能力和行為決策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學校德育工作常被外界批評缺乏實效性,理由之一是認為學校的德育常常僅把道德當作知識來傳授。這個理由雖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但並不充分。因為道德的一部分確實含有“知識”屬性,問題只在於即便是含有知識屬性的道德,也需要通過思考(判斷)和行為(實踐)的反覆體驗,使之成為一種習慣。追求形成習慣的教育又稱作“養成教育”。

北京市教委發佈的《中小學養成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針對的問題恰是“在學生行為習慣方面還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換言之,其針對的問題是“學校和班級教育工作中存在著把道德原理和原則當作知識來理解卻不實行的情況”。從教育學的視角看,只要不能保證實踐,道德知識的教育就不是真正有實效的德育。

道德知識、道德判斷、道德行為對於人的修養來說是一個整體,是德育不可拆分的內容。道德知識告訴學生真善美和假惡醜的標準,道德判斷告訴學生什麼是應該做的和什麼是不應該做的,道德行為則是依據道德判斷所實施的行為。

當學生判斷出“應該這樣做”,但同時這個學生的內心有一種聲音又告訴他“我不想這樣做”時,就產生了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之間的矛盾,真正有實效性的德育就是在此種內心矛盾的情境下展開的。

當班主任在班級生活中遇到需要進行道德判斷的情境時,雖能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但卻止於得出判斷結果,那還不能算是實施了真正有實效的德育。

當班主任在發現班級生活實際中的“道德困境”後,善於抓住典型故事讓學生討論和體驗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即在“應不應該做”的判斷基礎上,進一步對“想不想要做”的行為做出正確的決策,才是完整的德育,才能夠在這種教育中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發展水準和行為決策能力。

老子的《道德經》分為“德經”和“道經”兩部分。學術上對此有著許多解釋。僅從中小學德育特別是班主任實施的德育來說,德育(道德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也可以分成“道”和“德”兩個側面來看待:“道”是一種基於道德知識和道德概念做出的道德理性判斷,“德”是一種基於道德理性判斷的行為決策。

對於中小學生的道德修養來說,學會道德判斷非常重要,但不能止步於此,還要進而學會道德決策。決策是針對行為的,是需要長期“養成”的。德育,光教會知識不行,還需要教會判斷;僅會判斷也不行,還需要學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正確的道德決策。

卷首语丨耿申:班主任应善于利用困境故事提升行为决策能力
卷首语丨耿申:班主任应善于利用困境故事提升行为决策能力

欄目:卷首語

作者:耿申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MO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