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輩分、講門戶、瞎調坎——相聲圈裡的三大弊病

文章發表與2001年,部分內容已失去時效性。

在尊重原創作者的角度上,本文未作修改。

如有問題可在文章底部留言,大家一起討論。

現在相聲不景氣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相聲為什麼不景氣,新聞界、評論界、包括相聲界自己也都在爭論著這個問題。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由於現在寫作的報酬太低,許多相聲作者都很少寫新作了,以至於相聲新作少、水平低、滑坡快;二是電視電影等藝術形式的發展、小品的盛行以及眾多平民娛樂方式的發展,搶走了大量觀眾。上面的說法應該說是有道理的,但從辯證的角度來講,這兩種說法都還是在強調客觀,想要知道相聲為什麼發展不起來,還是應該探尋一下相聲圈內自己的毛病。記者從小便接觸相聲界,而且也算得上是行中之人,對這一行略知一二,雖說是家醜不可外揚,但為了相聲事業,今天咱們便說說相聲為什麼走下坡路。

爭輩分、講門戶、瞎調坎——相聲圈裡的三大弊病

相聲

第一輩分之爭

相聲界講究輩分是眾所周知,之所以把它列為相聲界的第一弊病,是因為這種帶著封建殘餘性質的現象可以說是阻礙相聲發展的最大絆腳石。

“從沒有聽說過話劇界管於是之叫師爺的,也從沒聽說過電影界管謝添叫師爺的。”一位相聲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曾這樣說。在相聲圈裡,人們經常會看到這樣滑稽的一幕,一見面沒有別的事,先師哥師弟師叔師大爺師爺師奶奶的一通亂叫,實在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因為在過去,相聲演員就像作坊裡的小夥計,從小要學徒,出師長大後闖蕩江湖,他們必須有自己的師承輩分才能立足於社會。

爭輩分、講門戶、瞎調坎——相聲圈裡的三大弊病

相聲輩分圖

“越不是這裡面的事兒還就越講究輩分”,這也是一位老相聲藝術家說的話,記者曾經在某專業學校聽過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說:“要從某某某那裡論起來,誰誰誰是我侄子。”他說的某某某是位輩分很高的老先生,也不知怎麼和他攀上了親,他說的那誰誰誰是位40多歲的知名相聲演員,也不知如何便成了他侄子。

相聲圈裡的輩分是有嚴格規定的,現在普通的說法是“德壽寶文明”,“德”字輩的老先生現在都已作古了,“壽”字輩的只有眾所周知的馬三立老先生,所以說馬老先生被稱做相聲界的祖師爺,“寶”字輩的傑出人物很多,像相聲大師侯寶林、常寶,說起來這一輩兒上的人們現在全國也不會超過20個了,“文”字輩的領袖是蘇文茂先生,之所以稱作“文”字輩就是從他的名字來的,“明”字輩的相聲演員很多,基本就是現在活躍在舞臺上的中青年演員們。

爭輩分、講門戶、瞎調坎——相聲圈裡的三大弊病

馬三立、侯寶林

馬三立、侯寶林成為藝術大師不是因為輩分高,而是因為藝術好,輩分和藝術不是一碼事,蘇文茂先生拜師成名早,許多比他輩分高的演員年齡比他小,但湊在一起時也要尊稱一句“蘇老師”,為什麼?就因為人家的藝術好。老先生們其實對輩分很不在乎,他們更關心相聲的發展,所謂“能者為師”,曾聽某作家講過馬三立先生的一段逸聞,馬老走在大連的街上,迎面遇見一位某部隊文工團的相聲演員,隔著幾十米就高呼著“師爺!師爺!”馬老趕緊扭頭往回走,那演員追上來氣喘吁吁地問道:“師爺您怎麼不理我?”馬老告訴他:“當著這麼多人你叫我師爺,這滿大街也沒這種稱呼,再說你是軍人,要叫你也不能管我叫師爺,你應該叫我師長!”正是因為馬老的輩分高,所以就有許多八杆子打不著的人總想跟老先生攀親,光是記者就聽過不止一個人炫耀,我是馬三立的乾兒子啦,我是馬三立的幹閨女啦,我差一點拜馬三立為師啦,其實過後一打聽,根本就沒有這些事兒!當然,這些人這麼說自然有他的目的,瞧,我這是多大的輩兒,你應該管我叫爺爺!其實你想得挺美,誰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兒,誰又會只憑你一通胡侃就服了你,自己逗自己玩兒吧!

爭輩分、講門戶、瞎調坎——相聲圈裡的三大弊病

王世臣

相聲演員把有師父然後再認一個輩大的師父或者本來沒師父偏把一位大輩兒演員說成是自己師傅這樣的事兒叫做“爬輩兒”,尤其是當今的相聲圈裡,這種“爬輩兒”的現象更是越來越多,好像輩兒越大就越值錢。在某相聲老前輩的葬禮上,一位從沒拜師的相聲演員也跪在地上行弟子之禮,北京相聲表演藝術家王世臣一進門就翻了一個包袱:“您跪在這兒是幹嘛?這是準備磕頭認師吧!”北京有位相聲演員,都知道是“文”字輩的,卻偏說自己是“寶”字輩兒,自己給自己當了師叔。反正我願意,你們愛高興不高興,愛承認不承認,哪怕我自己關起門來叫自己兩聲師叔,我這心裡也是甜如蜜啊!

爭輩分、講門戶、瞎調坎——相聲圈裡的三大弊病

蘇文茂

蘇文茂先生曾經跟記者聊天時說過一件事情,那是在曲藝團時,某位外地相聲演員到天津學習,一位老先生把他帶到蘇文茂面前:“文茂,這是你師叔,你給他過過活(相聲行話指輔導一些相聲段子)!”“我還得叫他叔,我還得給他過活,這還有天理嗎!”蘇文茂雖然是開著玩笑在說這件事情,但侄子教叔這些事情在相聲界也算不上什麼稀奇事!其實,古人云“受人一字便為師”,咱們相聲界為什麼不能捨棄這種浮躁的所謂輩分,真正踏實下來向老先生學些東西呢!常聽一些沒皮沒臉的相聲演員說這樣的話:姜昆是我侄子,馮鞏是我侄子,李金斗是我侄子。那幾個侄子都成大腕兒了,您這當叔的還說一段相聲8塊錢、坐趟公共汽車都嘬牙花子哪!說到底,您倒黴就倒黴在拿自己當成別人叔這事兒上了,謙虛點兒您也早就混起來啦!

爭輩分、講門戶、瞎調坎——相聲圈裡的三大弊病

侯耀華拜師常寶華

記者這些年出席過很多相聲圈裡拜師收徒的儀式,發現相聲界的輩分越來越亂了,許多十幾歲的孩子非要找個大輩兒的老師磕頭,結果是見了那些白髮蒼蒼的老爺子都敢喊師哥。某次儀式上,要收徒的那位師父跟記者發牢騷,請的幾位北京大腕兒為什麼沒有來,記者便告訴他:“您給人家收的是十幾歲的小師弟小師叔,人家都四五十歲了,到底怎麼稱呼呀!換了誰也不會來!”

爭輩分、講門戶、瞎調坎——相聲圈裡的三大弊病

苗阜收6歲雙胞胎為徒

第二門戶之見

相聲界頗講究師徒觀念,所謂門戶之見也很深,您是誰誰誰的徒弟,我師傅和你師傅昨天犯角戧了,本來咱倆是好朋友,可今天我就不理你了!為什麼?我再跟你好,我師傅準跟我急。這種黨同伐異的事情還是封建舊東西。相聲界還講究“擺知”(相聲行話,指拜師收徒儀式),從字面上解釋就是擺桌酒席讓大家全都知道。可偏偏有些思想僵化的相聲演員就把這看成了行規,你沒擺知就不是這裡的事兒,即使你的專業再好再有名,你也是“空碼兒”(相聲術語,指沒有師承的相聲演員),即使你老師也承認了,但別人就是不承認。所以這種毫無意義的儀式還在繼續著!在當今這個信息的時代,相聲圈兒的這種陋習無疑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

爭輩分、講門戶、瞎調坎——相聲圈裡的三大弊病

張文順收徒

當今的相聲處境雖然很艱難,但也在不斷地創新發展著,可為什麼相聲事業發展得如此緩慢呢?是因為所謂“不是這裡事兒”的人太少了;是因為相聲圈的門戶之見太深了;是因為相聲圈太封閉了。多年來,不少專家學者對相聲發展的貢獻是巨大的,像南開大學教授薛寶琨先生、北京大學教授汪景壽、天津藝術研究所教授劉梓鈺、新聞記者出身的相聲作家沈永年、中央電視臺的導演王曉、黃海濤、金越,正是由於他們的加入才會使相聲煥發新的生命力,可偏偏就有人能撇著大嘴說閒話:“他們不是這裡的事兒,他們不懂!”放開門戶,博採眾長,才是相聲圈的出路。

記者曾與某相聲演員一起聊天,每提到一位別的相聲演員,他就能把此人的三輩師承說出來,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在哪裡“擺知”,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在哪裡收的徒,其實你知道這些亂七八糟的又有什麼用哪!這也算能耐?什麼都算不上!

爭輩分、講門戶、瞎調坎——相聲圈裡的三大弊病

現在的相聲教育已經正規化了,天津有了北方曲藝學校,中央戲劇學院也成立了相聲大專班,應該說是和舊時代相聲師徒相授的老方式已經隔斷了。但恰恰是這些新時代的孩子們,卻更講究這種封建套路,非要擺個儀式認個師傅,十幾歲的年齡正是應該充分吸收營養的時候,為什麼會把自己放進一個狹小的天地裡呢?年輕的孩子為什麼如此熱衷於這種老傳統?父輩的相聲演員應該考慮一下這個問題了,你們究竟帶了一個什麼樣的頭!

爭輩分、講門戶、瞎調坎——相聲圈裡的三大弊病

第三調坎摶春

誰看到這個小標題都會一頭霧水,這話誰聽得懂呀!別看您不懂,可說相聲的就能看懂。“調坎”又叫“摶春”,指的是相聲界的行話。

舊社會的江湖險惡,相聲藝人們撂地賣藝經常會遇到各種不能為外人道的事情,所以就創造出了“春典”(行話),解放後相聲演員可以光明正大地走上舞臺了,經過改革,這種莫名其妙的語言早已被拋棄,可近幾年這些東西又開始氾濫,並呈現出一種愈演愈烈的態勢,好像不會“調坎”就不會說相聲一樣。

記者聽過兩個十幾歲的相聲學員這樣一段對話:“你這‘蹬空’(褲子)不錯呀!”“嘿,這是‘腥的’(假貨),我這‘踢土’(鞋)才是‘尖’的(真的),正經‘色堂’貨(外國貨)。”這叫什麼話?純粹一嘴爐灰渣子!

爭輩分、講門戶、瞎調坎——相聲圈裡的三大弊病

前幾日與幾位相聲演員聊天,說起某演員的小女兒,那孩子不過幾歲大,卻頗有靈氣。那孩子有一天一個人在樓道里哭,別人問她:“你怎麼了?”“我撇蘇了(哭了)!”“你為什麼哭呀?”“我瓤了(餓了)!”“那你爸媽呢?”“撬了(走了)!”“你自己為什麼不去吃飯?”“我念儲(沒錢)!”“你才這麼點的孩子怎麼這樣說話呀?”“我滿春滿典(精通行話)!”天哪!這麼小的孩子就“滿春滿典”,倘若不是家長整天把這些掛在嘴邊,她怎麼能學得會!

前幾年有個段子,是件真事,兩位相聲演員坐公共汽車,在車上一路“調坎”,還沒到終點就被警察請進了派出所,警察還以為是抓了倆江洋大盜:“說說你們倆幹什麼的?”“我們是演員!”“不可能,演員怎麼還滿嘴黑話呀!說,到底作過什麼案子?”“我們真是相聲演員,哪兒會作什麼案子?”結果當然是打了個電話,單位來接人,誤會也解釋清了,警察賠個禮,把人一放,萬事大吉!可說起來你真的不能怪人家警察,人家警惕性高是沒錯的,滿嘴沒一句別人聽得懂的話,不拿你當壞蛋那才怪哪!

爭輩分、講門戶、瞎調坎——相聲圈裡的三大弊病

相聲行話很複雜,可以說生活中所有的事情和事物都有說法,12345是“溜月汪摘中”,吃飯是“上啃”,喝酒是“搬山”,等等等等。一位老先生說:“真正把春典都學會了,難度不在掌握一門外語之下。”記者也認識不少還在上學的相聲學員,外語不及格,“調坎”則精通,不會說一句人話。很多孩子都在努力鑽研“調坎”,他們覺得那才是能耐,相聲會不會說沒關係,“調坎”一定要比別人強,這才顯得咱有本事。其實,您有那些工夫去學一門外語多好,學一嘴爐灰渣子有什麼用!

學習“調坎”現在已經成了相聲圈裡的一種怪風氣,這令許多老藝術家們非常憂心。蘇文茂先生曾經說過:“我教育我的學生們,不要學這些東西,這都是舊時代留下的糟粕,現在許多年輕的孩子把這當成一種樂趣,我覺得這不是好現象,應該走正路、學正經本事!”

爭輩分、講門戶、瞎調坎——相聲圈裡的三大弊病

相聲不景氣,有部分外部原因,但相聲圈裡的人們是否考慮過自身的原因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您把精力放在了攀大輩兒、搞派別、學“調坎”這些事情上,勢必會影響你的專業。奉勸一句,別在怨天尤人了!還是苦練一下內功,改一改自己的壞毛病,走正路!學學正經本事吧!(《每日新報》宋曉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