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提前預測「安史之亂」,唐玄宗做法讓自己「晚節不保」

歷史上的唐朝名將眾多,李靖、郭子儀等大家耳熟能詳,有位年少成名、能征善戰的將領--王忠嗣,他準確預測出“安史之亂”。奈何唐玄宗卻沒有采納,最終導致處於盛世的唐朝走向衰落。

王忠嗣提前預測“安史之亂”,唐玄宗做法讓自己“晚節不保”

王忠嗣的父親是王海濱,王海濱也是一員虎將,常年鎮守邊關屢建戰功,官至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作為名門之後的王忠嗣,童年卻並不怎麼幸福,父親在他9歲時候就戰死沙場。

王忠嗣提前預測“安史之亂”,唐玄宗做法讓自己“晚節不保”

王忠嗣年輕時鎮守西陲

成年後,王忠嗣被唐玄宗派往邊關當差磨鍊意志。在與吐蕃的一次作戰中,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處於劣勢的唐朝守軍萎縮而不敢出。王忠嗣年輕氣盛,率領一隊騎兵趁夜色、從小路潛入敵軍大營,來一個直搗龍宮,殺敵數千。吐蕃見勢不妙,迅速撤退。

這一戰,王忠嗣雖顯魯莽,其實是藝高人膽大,沒有獲勝把握是不敢輕易出戰的。聽聞前線捷報,唐玄宗大喜過望,下旨嘉獎王忠嗣。

王忠嗣提前預測“安史之亂”,唐玄宗做法讓自己“晚節不保”

王忠嗣沙場殺敵

自此,王忠嗣接過了老父親的衣缽,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做到了兼任河西、朔方、隴右等三鎮節度使,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唐玄宗說:“有王忠嗣在,邊境可無憂”。

唐玄宗到了晚年的時候,更加迷戀武力,對領國肆意發動戰爭,對於朝廷內政卻疏於打理。腐敗逐漸在官場中盛行開來,連年征戰之下,士兵乏百姓苦,國家出現了比較大的問題。

公元750年左右,王忠嗣應安祿山要求赴葛峪堡商談軍務。到達之後,王忠嗣發現安祿山正在此處修建"雄武軍城",常年鎮守邊關的王忠嗣精通防禦工事的修建,頓覺安祿山的"雄武軍城"有不同尋常之處。待與安祿山交談,安祿山要求他派兵協助修城,其實他的真正目的是吞併王忠嗣的軍隊。感覺不妙的王忠嗣,沒有當面回絕安祿山。

回來後,王忠嗣立即擬奏摺,上書唐玄宗,“安祿山廣招人馬、建雄武軍城,有圖謀叛亂之舉”。唐玄宗一手提拔安祿山,非常信任此人,並沒有將王忠嗣的話放在心上。

安祿山及其黨羽知道王忠嗣舉報他的事後,編造理由陷害王忠嗣,唐玄宗信了讒言,將他發往漢陽任太守。遠離朝堂,鬱鬱寡歡的王忠嗣最終不到50歲死於漢陽。

任封疆大吏多年的安祿山,苦心經營之下,已經兵多將廣,城牆堅固,自覺時機已經成熟。公元755年,安祿山聯合同羅、突厥、契丹等少數名族起兵造反。最嚴重的時候,安祿山攻破長安,唐玄宗逃到成都避禍。雖然最後安祿山兵敗被殺,安史之亂以唐玄宗成功鎮壓而告終。但事後,唐玄宗退位,晚年鬱鬱寡歡而終。

王忠嗣提前預測“安史之亂”,唐玄宗做法讓自己“晚節不保”

安史之亂唐皇宮被屠

如果當年的唐玄宗耳清目明,能聽得進去王忠嗣的話,早點堤防安祿山,安史之亂就不會發生,創造“開元盛世”的唐玄宗,就不會在晚年遭受“安史之亂”之苦,也能落得一世英名。

=====喜歡就不要錯過,請點波關注吧,《溫史更知新》將每天為您帶來高質量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