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橋之戰,此戰後八旗退出歷史舞台,漢族再次擔起救國夢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束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的不斷加深,在這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的戰鬥中,雖然清政府做了一定程度的抵抗。但是隨著戰事的不利,慈禧太后很快就放棄了抵抗,並跟隨咸豐皇帝逃離了北京,將富麗堂皇的紫禁城拱手讓給了英法聯軍。

八里橋之戰,此戰後八旗退出歷史舞臺,漢族再次擔起救國夢

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沒有組織幾場有效的鬥爭,但是卻也是在僅有的幾場戰鬥中有著令人感慨的地方,在我看來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八里橋戰鬥了。這場戰鬥發生在一座無名的橋樑周圍,之所以叫做八里橋只是因為這座橋距離通州城八里地,因此將這場戰鬥稱為八里橋之戰。由於之前的大沽口之戰清軍的慘敗,因此這個位於北京與天津之間的八里橋就變得格外的重要,決定了清軍能不能保住北京城的關鍵所在。因此清軍統帥僧格林沁對於此次戰鬥非常的看重,調動了滿八旗和蒙八旗共計三萬人,在加上一些漢族步兵共計五萬人分守在八里橋的東、南、西三個方向,而北方就是他們所要保護的目標北京城。

八里橋之戰,此戰後八旗退出歷史舞臺,漢族再次擔起救國夢

1860年9月18日修整完畢的英法聯軍從天津城出發,在傳教士的帶領下從河西到達張家灣,發現了駐守在這邊的清軍八旗部隊。隨後英法聯軍對駐守在張家灣的八旗部隊展開了炮擊,雖然清軍頑強抵抗,發動了對英法聯軍的騎兵衝鋒,但是此時早已經不是兩百年前了,再次面對現代化火器的八旗騎兵雖然拼死衝鋒,但是卻無一人能衝到聯軍的陣前,更不用說發動有效攻擊了。

八里橋之戰,此戰後八旗退出歷史舞臺,漢族再次擔起救國夢

看到衝鋒無效,僧格林沁放棄了對張家灣和通州的守衛,全員撤入八里橋陣地,從新排兵佈陣。在佔領通州和張家灣後英法聯軍進行了簡單的修整,之後再次北上,在八里橋遭遇了早已等候多時的八旗部隊。9月21日凌晨5點半,英法聯軍發動了對八旗部隊的進攻。在雅曼和科利諾的率領下三個法軍炮兵連作為先頭部隊發動了進攻,隨後英軍及印度兵緊隨其後,共計8000聯軍發動了對八旗部隊的進攻。雙方先是進行了簡單的交鋒,由於初期的英法聯軍對於清軍的戰鬥力存在低估,以至於一度被八旗騎兵衝破防線。

八里橋之戰,此戰後八旗退出歷史舞臺,漢族再次擔起救國夢

但是到了早上7點,英法聯軍調整策略,從東、西、南三個方向發動了對清軍的進攻,由科利諾所率領法軍第二旅發動了對南路方向的主攻。而面對分兵進攻了英法聯軍,由於僧格林沁的錯誤判斷,將西路進攻的英軍部隊作為主力部隊,因此將大部隊集結到了西路方向,在南路僅安排了勝保鎮守。

八里橋之戰,此戰後八旗退出歷史舞臺,漢族再次擔起救國夢

戰鬥瞬間打響,面對來犯的英法聯軍,清軍雖然也有部分火器裝備,但是終究是數量太少,大量的八旗軍只能憑藉著自己手中的大刀和長槍發動自殺式的衝鋒,一批又一批的八旗軍倒在了衝鋒了路上。不過在血肉之軀的衝鋒下,清軍還是成功殺到了西路敵軍的陣前,並且殺傷多人。然而在南路的勝保部隊卻是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面對聯軍的炮火,勝保部隊很快就損失慘重。而此時的僧格林沁才發現敵人的真實意圖,為了挽救戰局,僧格林沁率領騎兵火速從西邊發動對聯軍南路部隊的進攻,希望能與正面作戰的勝保部兩面夾擊聯軍。

八里橋之戰,此戰後八旗退出歷史舞臺,漢族再次擔起救國夢

可惜的是,雖然僧格林沁做出了補救措施,但是此時的勝保部卻是沒有撐到僧格林沁的援兵,在勝保中彈受傷後,其所部兵敗如山倒退到了定福莊,隨後僧格林沁所部與西路的英軍展開了激戰。上午9點,聯軍兵分兩路,一路繼續在正面與僧格林沁作戰,另一邊卻是從於家圍進攻從後面包抄。到了上午九點,僧格林沁所部面臨著腹背受敵的慘狀,令人感到驚歎的是。在這樣的困境下,僧格林沁並沒有下令逃跑,而是揮舞著自己部隊的黃旗,與將士們戰鬥在第一線,這對於清末的八旗兵來說實在是太難得了,多少算是恢復了點八旗兵的血性和勇猛。

八里橋之戰,此戰後八旗退出歷史舞臺,漢族再次擔起救國夢

可惜再有血性的部隊面對著差距懸殊的武器裝備也是無濟於事,從凌晨5點半戰鬥正式打響一直到上午十二點戰鬥結束,以滿八旗和蒙八旗為首的清軍在激戰近七個小時候全線崩潰。雖然這些八旗騎兵以自己的血肉之軀面對先進的槍炮子彈的時候發動了自殺式的衝鋒,但是結果還是毫無用處,1860年9月21日清軍潰逃,八里橋之戰以清軍的失敗結束,此戰五萬清軍戰死3000人,而英法聯軍僅有5人戰死,懸殊異常巨大。

八里橋之戰,此戰後八旗退出歷史舞臺,漢族再次擔起救國夢

此戰雖然僅僅只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很少的一部分,但是在整個中國的近代史上卻是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少數民族入關統治中國的清政府一直以來對於漢族官員都是採取打壓的態度,特別是在軍事領域,更是全部被滿族人把持著統帥地位。

八里橋之戰,此戰後八旗退出歷史舞臺,漢族再次擔起救國夢

但是在此次八里橋之戰後,作為滿族最後的名將僧格林沁以慘敗落下了帷幕。清政府開始大量啟用漢族官員,以左宗棠、曾國藩為首的漢族將領和軍隊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末世擔起了拯救中國的重任。自此以後漢族人再次成為這個救國夢的編織者和捍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