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業「做強不做大」,賺錢才是硬道理

本期核心觀點:

大部分企業或公司都在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做大業務,隨著企業規模擴大,各方面成本也在增長,擴張做大不見得效益就會好,不如把企業做強不做大,做小而做精,反而能有一個持久穩定,賺得更多!

文章字數:3278字

閱讀估計:3分鐘

先來幾個我身邊的真實案例


十多年前,我做了當時成都最大的BBS社區,由於工作的關係,接觸到了不少傳統老闆,發現成都老闆和江浙老闆真的差別好大,做整形美容的江浙老闆一看就沒睡好,很重的黑眼圈,天天跟我說明年還要再開三家醫院,而成都老闆拉著我到府南河邊曬太陽、喝茶、聊八卦,當時我還是比較年輕氣盛,雖然自己也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但是從內心有點“鄙視”這些成都老闆,覺得他們沒有上進心。

做企業“做強不做大”,賺錢才是硬道理

其中,我記得最清楚的,被我內心“鄙視”過的是巴蜀味苑的老闆李總,人稱李老鬼(真名:李仁光),十年前,我問他:“李總,你準不準備開分店或者是做加盟呢?”一身袍哥氣場的李總回答說:“為什麼要開分店啊?累,開一個店,夠了!”,其實,他不僅拒絕擴張,更有甚者每天只開張幾個小時,中午2個小時,下午2個小時,來晚了有錢賺也不賣。

然而十年後,那位江浙老闆的醫院已經關門了,而李總的巴蜀味苑依然生意火爆,開了20年,火了20年,成為了全國單位面積坪效最高的餐館,帶上廚房才120平米,但是一年的流水十年前就過百萬了。車輻、流沙河、李濟生、熊四智等很多名人都對這家餐館讚賞有加,甚至連巴金老先生都去他們家吃飯,就連北京《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陳曉卿都發微博說這家餐館好。

做企業“做強不做大”,賺錢才是硬道理

其實不光是巴蜀味苑的李總,還有被無數人山寨的牛王廟怪味面的真正創始人吳三哥(真名:吳明志)等等也是這樣,拒絕開分店,拒絕規模化、工業化,全國僅此一家。

所以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很多人說成都人很休閒很幸福,我覺得這正是成都老闆們的大智慧,如果李總開了很多分店,管理難度大了,各種隱性成本增加了,產品質量降低了,很可能品牌都不在了,像現在這樣,悠閒的做生意,集中精力像匠人一樣只需要把產品做好,反而企業的生命週期更長,而且對於個人和家庭來說,一年幾十上百萬的純利潤,真夠了,並且還有大把的時間陪家人和孩子,不是很幸福嗎?

做企業“做強不做大”,賺錢才是硬道理

再看那些所謂的互聯網加的項目,拿風投的項目,其實很多隻是表面風光,可能公司幾年都沒有分一次紅,甚至連老闆自己的工資都不敢發,屁股後面欠銀行了一屁股債,努力奮鬥給員工們打工,瞎忙得不行不說,還每天精神上擔驚受怕,不知道公司能不能活得過下個月。

上次還看到一個新聞上說一個山西的煤老闆以前身價過億,當年每天純利幾十萬,但是後來錢多了,到處投資,這幾年經濟不景氣,資金鍊斷了,立馬負債幾千萬,只得全家人一起還債,何必呢,用自己的身體、家人,甚至生命一起當賭注,下注給了自己的工作,一旦崩盤,家破人亡。

還有一些做得好的企業老闆也說,隨著企業規模的做大,特別有了跨區域擴張以後,經常出差,到處奔波,個人與家人的生活空間受到了極大的擠壓,感覺自己反而不開心了。隨著業務做大,管理事務變繁雜,常常疲於應付,甚至一想到要去公司上班就渾身不爽,所以,對於老闆們一定要想清楚一個問題:自己是為了什麼要開公司,開公司的意義是什麼?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還是為了自由,還是為了創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

德國公司為什麼不喜歡上市


中國企業這三十多年以來都是學習的美國模式,一味做大做強:融資+快速擴張。其實還有另一種歐洲模式,追求穩定的長遠發展,以家族企業居多。德國的中小企業,隱形冠軍們,不少都不想上市。美國是做全產業鏈,歐洲是在某個領域做隱形冠軍,各有利弊。我們學哪個呢,就怕邯鄲學步,哪個都學不會。

中國股市概念橫飛,新三板上,只要沾上“工業4.0”、“互聯網+”,股價立馬被炒上數十倍甚至百倍。美國模式有點學歪了,建議中國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初創企業應該好好借鑑一下德國模式:做強不做大,不上市有又怎麼了?!

做企業“做強不做大”,賺錢才是硬道理

德國這樣的隱形冠軍確實太多了,多到很多公司可能大家都沒有聽說過,我說個大家都知道的:保時捷,他也是個家族企業,1936成立,已傳至第三代。保時捷有這樣三條哲學:

第一、品質精神

這裡組裝一部車只需9小時,但出廠則需要數月。保時捷的訂單最快也需3個月,有些配置高的甚至需要提前一年預訂。儘管需求旺盛,但該企業並不急於擴張。保時捷並非拒絕機械化。這裡,工人負責組裝,機器人負責搬運,全場通過Wi–Fi遙控和聯絡,井然有序。

第二、不盲目擴張

保時捷保持著細水長流的生產節奏:從未有過淡季,即便金融危機時也不淡。由於受廠房限制,又處於市區,保時捷每天只能生產200輛車,年產不過6萬輛,僅兩三百億元的產值,和其他汽車巨頭動則上千億的產值無法類比。不輕易急速擴張、不願加班,與其說是德國家族企業的特點,不如說是德國企業的普遍特點。

第三、傳承精神

保時捷售價每部12萬歐元起,屬汽車中的奢侈品。保時捷的技工至少要培訓3年以上,上崗前還要集訓兩三個月。這裡上年紀的熟練工不少,他們一般幹到老,老技工的技藝才是核心競爭力。是工匠精神、家族傳承和現代科技形成的鐵三角讓保時捷這樣的德國製造立於不敗之地,憑互聯網的風口怎麼吹就是不動搖。

做企業“做強不做大”,賺錢才是硬道理

德國92%都是中小企業,德國中小企業比較“一根筋”,信奉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經營哲學——“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因此他們不會單純的追求利潤,也不擅長資本運作,更是從來沒想過上市。因為“資本來了,麻煩和謠言就來了。”,就像我的一位公司做得非常好的朋友跟我抱怨:“以前只是想拿點投資去山頂看看風景,結果沒想到資本天天逼著他攀登珠穆朗瑪”,所以我們經常聽說一些創始人被風投玩出局了就是這個道理,公司、資本、市場超出了自己的掌控,就會失控,作為創始人老闆,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初心,不要盲目的擴大,而且有可能公司初期幾個人的時候還賺錢,但是由於市場不好,管理水平跟不上,人多了,公司大了反而老闆不賺錢了。

德國還有一個做玻璃的隱形冠軍,埃及國家博物館、盧浮宮、北京故宮等世界頂級博物館都是用的他們家的玻璃。這家百年企業堅決不上市,甚至刻意把規模控制在鄧巴數150人以內,因為超過150的熟人圈極非常容易叫不上名字,叫不上名字,就必須聘請職業經理人來管理公司,和員工之間的關係就逐漸疏遠,於是員工或許就不那麼賣力地工作,或許會離職,原本那種“以公司為家”的氣氛也就不存在了。而企業一上市,一切都會為之改變,為業績而擴張,為業績而遷廠,為業績而裁人。

這幾年由於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媒體、身邊同行都吵著要互聯網轉型,擁抱互聯網,這是老闆你的初衷嗎?互聯網是一個非常講規模,講資本的行業,因為互聯網一般來說只有第一沒有第二,一旦用了QQ,還會產生第二個QQ嗎?所以互聯網企業必須藉助資本的力量在細分領域快速的做到絕對壟斷,但是非互聯網的某些行業,完全沒有必要跟著互聯網人瞎起鬨嘛,除了規模盈利還可以匠人盈利嘛。

再來看看匠人


我有一個非常懂古董的朋友,有一次拿了一塊玉給我看,我沒看出什麼門道,只是覺得應該是個古代的東西,一問價格,把我嚇得,一千多萬!我說為什麼那麼貴啊?他說第一是因為年代久遠,二是因為古時候工具有限,要人工磨出這樣的玉器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也就是說爺爺磨了交給爸爸磨,爸爸磨了交給兒子磨,牛X,我也終於切身理解馬克思說的那句:“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匠人,就是對時間的倔強,是需要靠時間來沉澱。

做企業“做強不做大”,賺錢才是硬道理

成都有一個很有名的小吃叫鍾水餃,從清朝光緒年間就開始賣了,但是本地人很少去吃,覺得味道一般,有一次一位朋友請我去吃餃子,說非常好吃,地址在一個廠區家屬區裡面,非常難找,結果和賣餃子的奶奶一聊天才知道她以前年輕的時候在鍾水餃當學徒,她現在做的餃子就是正宗的鐘水餃,我問那為什麼跟外面店裡賣的味道不一樣,這裡的鐘水餃好吃太多,她說肯定不一樣啊,以前她當學徒的時候光是打這個餃子的蘸碟就學了3年,現在外面店裡的小妹學打蘸碟,也就3分鐘,說實話,為了這個味道,為了這個三年,就算客單價是100元,我都是願意去反覆消費的。

做企業“做強不做大”,賺錢才是硬道理

日本的匠人文化就更濃厚了,隨便說一個,專門給人定製傢俱的秋山木工,只有34名員工,但是年銷售額達到了10億日元,相當於人民幣6000多萬。因為他們做的傢俱可以使用一百年兩百年,全部由擁有可靠技術的一流傢俱工匠親手打造,為了把年輕學徒培養成一流的工匠,秋山木工制定了一套長達8年的人才培養制度,年輕學徒要在8年的時間裡,做好成為一名工匠的心理建設、培養正確的生活態度、工作規劃、知識和技術等成為一名合格的工匠所須的一切,從第九年開始才能獨立出去打天下。

日本匠人文化的可貴之處,是沉靜、務實的自我定位和企業定位。這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企業家心態,可以讓企業走得更穩、更遠。在20世紀80 年代中後期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那些擁有核心技術的中小企業基本上都存活下來,而且發展得依舊不錯。美國學者馬文·沃爾夫在《日本經濟飛躍的秘訣》一書中寫道“:武士代表著日本文化遺產中最具持久性的價值,在身著西服、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本人精神裡,封建的武士道精神仍然在起作用。”20世紀中葉,由於對外侵略戰爭的失敗,代表“兇勇好鬥” 的“刀”被封存,而日本人精益求精的“菊”則被髮揚光大。

做企業“做強不做大”,賺錢才是硬道理

日本人有兩個自造成語“一生懸命”和“一筋”,即是說一生用心從一藝,絕不更改。尤其在工藝領域,做到最高境界就是“人間國寶”,如神一般存在,這在前段時間大熱的紀錄片《壽司之神》中,可見一斑。

做強不做大


風水輪流轉,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現有商品基本滿足了消費者的有無問題,但是隨著人們的見多識廣,經濟實力增加,消費升級這波浪潮正在慢慢湧來,在以前滿足商品有無的時代,肯定是渠道為王,規模為王,越大越好,但是在接下來消費升級的精細化時代,正是“小生意”的匠人天下,若讓我個人選擇,做企業,我會選擇做“做強不做大”,若非要做大,那我可能會把非核心業務交給第三方供應鏈去完成,木匠不賺漆匠錢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