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人對話40年|何明華:革命老區的創城新路

這裡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核心區、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二十年紅旗不倒,幹革命走前頭,搞生產爭上游。這裡是思想建黨的發祥地,閩西人民“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落實新思想,唱響紅古田,傳承紅色基因。好山、好水、好空氣孕育出好人、好城、好風氣。如今,它又摘得最富魅力的城市精神座標——全國文明城市。它說:文明創建永遠在路上,文明浪花一浪更比一浪高。

40人对话40年|何明华:革命老区的创城新路

中國文明網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

系列訪談節目《40人對話40年》

期 對 話

福建省龍巖市委副書記、新羅區委書記

何明華

40人对话40年|何明华:革命老区的创城新路

福建省龍巖市委副書記、新羅區委書記何明華做客中國文明網,接受《40人對話40年》欄目專訪。中國文明網 王楠 攝

記者:40年改革開放,龍巖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就,給我們介紹一下。

何明華:大家可能對龍巖相對比較瞭解,因為龍巖是中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當年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主要是在龍巖,當時紅軍的一些製造業就是在這裡,很多紅軍的裝備都在這生產。龍巖應該說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因為福建、廣東是全國率先開放的兩個區域。龍巖跟沿海的城市又不太一樣,我們除了有自然資源條件,更重要的是還有勤勞樸實敢於創先的群眾。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大多是從中原遷過來的,經過紅色文化的薰陶,我們的客家人、閩南人一直有“幹革命走前頭,搞生產爭上游”的理念,這在改革開放大潮裡表現得更加突出。因為我們這裡的群眾,不管革命戰爭年代也好,經濟建設時代也好,改革開放時期也好,都是堅決聽黨的話,跟黨走,所以中央有改革開放的政策,大家積極性非常高。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龍巖方方面面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點跟全國各地基本都一樣。另外,我們有比較特別的一點:在經濟方面我們有幾個特色的產業,比如紫金礦業集團的採礦業,還有機械裝備製造業的龍工集團,在工程機械製造領域也是全國好幾項單項冠軍。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我們又把健康文旅產業當作很重要的支柱性產業。龍巖有好山、好水、好空氣,再加上文明創建的成果,這種獨特的優勢可以發展成產業優勢,就是健康、休閒、旅遊、度假、文化產業,這些都為下一步經濟轉型升級、吸引人才、高質量地發展,特別是對文明創建都帶來強大的動力。

記者:改革開放四十年,從一座邊遠的革命老區到如今全國文明城市,龍巖經歷了怎樣的創城過程?

何明華:龍巖一直以來都比較有文化底蘊,我們的客家文化、河洛文化、紅色文化,這些都非常典型。還有就是龍巖一直非常注重文化教育,傳統上叫“晴耕雨讀”。現在我們文明城市創建不只是有過去知書達禮等方面的要求,還有經濟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方面面的要求。我們以提高全體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作為落腳點,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新時代龍巖人的精神氣質通過創城推向新的更高的高度。我們通過打造“八大環境”、“五大工程”等硬件設施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我們通過“三年行動”將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場館建設、道路暢通工程、農貿市場改造等關係群眾生活方方面面的設施改造再提升,達到文明城市應有的標準。

歷屆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視文明城市創建,從2015年獲得提名資格,參與創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以來,全市上下都高度重視。我們的主要舉措就是發動群眾,所有的龍巖人都把創城當作自己的事情,這是核心的目標,也是最重要的經驗。因為不管硬件或軟件條件怎麼樣,精神文明建設核心就是人的建設。

我們首先把創城的理念、目標、定位都非常清楚地告訴所有的幹部群眾。在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方面,我們主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就是領導幹部要做表率。市委書記親自參加各項活動,每個月一點評,親自召集。市長也是走街串巷深入一線調研考察及時解決各種問題,這增強了整個幹部隊伍的信心。

第二步就是共產黨員要做示範。黨員要進社區跟群眾交流,把創城的理念、目標談清楚,宣傳清楚。這樣的溝通也極大地提升了幹部群眾之間的感情。創城工作涉及到很多具體的事情,比如清理垃圾、整治環境衛生等,有些比較難、比較重的活,都是共產黨員率先帶頭做。對黨員和企事業單位職工,不僅不能違反交通規則,而且還要勸導身邊人要遵守交通規則。在實際創建過程中這一招還是很管用的。

第三步就是回到群眾本身。龍巖的群眾覺悟很高,經過我們的表率示範,再加上各種地方劇的表演等文化宣傳,最後群眾都發動起來,群眾真正感覺到創城是自己的事情,創城成功關係到每個人的自豪感。我們是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為落腳點,最後變成群眾的自豪感,讓每一位龍巖人都真心地為這個城市的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份力量一旦發動起來,我想沒有什麼做不成的事情。

記者:我們如何實現創城為民、創城惠民?

何明華:其實創城根本目的就是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很多實惠是很具體的。

交通方面,我們為解決停車難問題增加了很多停車位,包括地面上增加了5000多個免費停車位,地下停車位增加了9000多個。龍巖人口並不多,所以這個數量還是相對比較大的。還有原來的一些斷頭路、高架橋,因為變成“一把手”工程,這些硬件設施短期內也得到迅速地改善。

環境美化方面,種植、培育、保護花草樹木,讓家園顯得更加漂亮、美麗,我想這也是很好的收穫。

公共文化設施方面,比如建設藝術館、博物館、文化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便民設施、文化設施。

還有就是醫療設施,教育條件等民生短板的補齊。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提升。但我覺得,更關鍵的一點是通過創城傳導了一個理念:文明像空氣和水一樣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城市文明程度提高,我們看到的笑臉多了,心情就更好了。

記者: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龍巖是革命老區,是紅色文化的沃土,是長征最西邊的出發地,如何傳承紅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何明華:龍巖烽火歲月孕育的精神和追求對創城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龍巖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當年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朱德同志、劉少奇同志都在這裡戰鬥和工作過。一大批紅軍將領當時都以這裡為基地,多年的生活、工作、戰鬥留下了大量的紅色文化遺址。目前龍巖紅色文化遺址有441處、博物館裡具有珍貴价值的革命文物達到24000多件、革命烈士23600多名,這是在冊的,那些沒有留下名字的革命烈士就更多了。兩萬五千里長徵,光龍巖的子弟就犧牲了25000多人,平均每一里就倒下一位閩西子弟——因為當時紅軍的主力就是從這裡招募的,這些革命先輩的事蹟為我們留下了巨大的財富。

近年來,根據中央和福建省委的部署,我們也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保護、傳承。

首先是進行歸類保護,比如對戰鬥遺址、會議遺址等進行歸類保護,這些地方通過最近這幾年經濟發展,也有條件進行保護、修護、清理,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通過現代的科技手段,收集一些革命老人的口述,有些是遺存的物理存在,有些是通過革命老前輩口述歷史。隨著他們年齡增大,這些不挖掘出來,隨著年代的久遠也就忘記了,這也很寶貴。我們把這些都整理完了以後,在學校和媒體上開設專欄進行宣傳傳承。

要讓年輕人感悟革命年代,首先要把精神元素提煉出來,比如當年革命先烈為什麼幹革命,為什麼去奮鬥,是什麼精神力量在支撐著他們?這些要素提煉出來以後,要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媒體傳播方式傳播出去。新羅區組織部做的《“章”口就來》節目,現在成了一個黨建網紅的節目。《“章”口就來》是基層黨支部書記章連生通過互聯網直播,用很精煉的方式傳講當年的革命歲月以及紅色精神、紅色文化。這個節目非常受歡迎,現在已經有5000多萬次的點擊,每期節目出來,當天的點擊率都會突破100多萬。這只是一個例子,我們還運用一些多媒體的方式,針對不同的年齡群體,不同的領域做一些針對性的宣傳。我想傳承就是對紅色文化最好的保護,讓一代又一代人能夠記住這種精神,記住這種文化。

40人对话40年|何明华:革命老区的创城新路

何明華接受《40人對話40年》欄目專訪。中國文明網 賀子桓 攝

記者:龍巖不僅是紅色之城,還是一座好人之城。近年來湧現了不少先進典型,像全國孝老愛親模範溫金娥老師,她的事蹟很感人。那麼打造好人城,龍巖有哪些具體的措施?

何明華:挖掘、打造、樹立好人典型的主要目的是讓群眾可以獲得榜樣的力量。好人首先是從群眾中來,所以我們就在好人推薦推舉上面充分地發動群眾。溫金娥老師也是通過她身邊的群眾推薦,一級一級評選上的。她已經默默無聞做了幾十年,我們通過發動群眾把她挖掘出來,從幕後推到臺前,像溫老師這樣的典型還很多。典型樹立起來以後,最關鍵是要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所以好人一定要可親、可敬、可學。閩西這一帶本來就有非常好的家訓傳承傳統,現在溫老師這些典型成為新的家風家訓典型,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更關鍵的是我們樹立了一種理念,就是好人有好報,而且馬上要報。像溫老師這樣的典型會受到很多禮遇,為她在各方面提供便利,還有一些物質上、精神上的獎勵。這就有效地把好人的示範效應帶動起來,讓整個城市變得更有溫度。

記者:在創城和志願服務融合方面,龍巖有哪些實踐?

何明華:志願服務是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的一環,龍巖在志願工作方面首先是提高對志願服務的認識。我們對志願者的要求比較高,因為志願服務是精神層面的服務。精神上首先要感到感恩和滿足才能外溢,志願服務本身是一種精神外溢行為。贈人玫瑰,首先得有玫瑰,另外願意把玫瑰送給別人。手裡玫瑰送給別人後,心裡已經有玫瑰了,這個過程很重要。志願者的遴選、培訓要遵循這個理念,不能為了拿積分成為志願者,這是我們做好志願服務工作很重要的基礎。對登記註冊我們沒有硬性規定,只要願意做,大家都能夠找到組織。要為群眾提供做志願者的便利,首先要加強志願服務組織建設。我們主要依託工會、共青團、婦聯,還依託單位、街道、社區,甚至廣場舞大媽們來進行志願服務組織建設。只要有群體,我們都把它做成志願者的一個分支機構,這樣才會最大限度地把有服務意向的群眾組織起來。另外,志願服務工作是一項很細的工作,對志願者進行評星,對志願者典型的宣傳、禮遇,這些工作都需要完善的制度。我們在龍巖中心城區新羅區成立了一個社會組織的志願服務社,通過專業的團隊來服務志願者。我相信也能做成一個亮點,事實證明這些志願者在大街小巷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記者:進一步深化文明創建工作,龍巖如何以城市來帶動農村,實現全域創建?

何明華:深化文明創建一個很重要的層面就是全域創建,因為如果光是中心城區做得很好,周邊的區域沒有一起動起來,就很難維持下去。龍巖的中心城區新羅區40%的人口是農村人口,98%的土地屬於農村區域。我們在創城的過程中一直是以城帶鄉同步創建,創城最後的檢查和評比都包括這方面的內容。創城成功以後,我們更加重視這個問題。對於廣大的農村區域怎麼做,我們採取的措施是以中心城區帶縣城。武平縣城是第五屆全國文明縣城,上杭縣是第六屆全國文明縣城提名城市,其他幾個縣城大部分也都是省級的文明縣城。以中心城區帶縣城、以縣城帶鄉鎮、以鎮再帶村,一級帶一級地進行聯動。我們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改造、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我們還通過改編、新編地方傳統戲劇,增加文明的成分,宣傳文明力量,這不僅增強了地方文化的傳播引導作用,而且群眾很容易接受。我們還把農村的廣播恢復起來,就是“村村響”廣播。過去每個村莊都有大喇叭,曾經發揮很大的作用。現在每個村莊都用方言來播放廣播,播放的內容有時事新聞、正能量的故事、生活常識等。我們要通過廣播潛移默化地把大家的心思往高尚的、正能量的方向去引導。

文明創建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而且肯定是後浪比前浪要高還要好,就是我們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

40人对话40年|何明华:革命老区的创城新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