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料都不懂,還談玩什麼壺?

一、溯源篇

1、富貴土傳說

據說古時候,不知是何年何月。

有一個奇特的和尚經過黃龍山邊的村落,向村人高呼:“賣富貴土!”

大家以為這是和尚用瘋話騙人,紛紛嗤笑他。

和尚並不生氣,依舊高呼:“貴不欲買,買富如何?”於是讓村中老人跟他上山,指點黃龍山中蘊藏有一種使人受用不盡的富貴土,說完富貴土的妙用後便離去了。

村人半信半疑的進行發掘,果然挖到了一種五色繽紛的土,紅、黃、綠、青、紫······燦爛光亮,奇麗絢爛。

從此以後,一傳十、十傳百,丁蜀山村的村民都來挖掘這山間的“富貴土”,開始燒造最早的紫砂壺。

2、發現之旅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都有其人們賴以為生的地方性產業,如景德鎮瓷器,又如宜興紫砂壺。

處於江南水鄉的宜興固然以秀麗優美的風景著稱,但形成其獨特風貌的卻是陶瓷工藝。在宜興東南的丁蜀鎮,便是中外聞名的紫砂發源地。對丁蜀鎮而言,其獨特的地貌正是充足紫砂礦的原因,丁蜀處在浙江北部的天目山、莫干山向北延伸的餘脈和長江三角洲的交接地帶。山丘地區露出大面積泥盆紀五通群地層,底下蘊藏著豐富的陶土礦,太湖沿岸又沉積著大量含鐵質的土骨,都是陶瓷工業的主要原料。

山丘地區還蘊藏著茂密的林木、毛竹和煤炭資源,這些都為發展陶瓷工業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從而陶瓷工業便在這塊土地上轟轟烈烈的發展起來,宜興人以勤勞和智慧使陶瓷工業歷經時代變遷而長盛不衰。

紫砂泥料都不懂,還談玩什麼壺?

二、分類篇

1、宜興陶土資源總分

其實,平時我們所說的紫砂泥分類是從陶土分類中細分出來的,那麼我們先來細敘宜興陶土資源種類。

(1)白泥。是一種單純粗砂質的土質黏土,原泥呈灰白、桃紅和象牙白等色,經淘漂壓濾後,表面細膩光亮,燒成則呈象牙色澤。白泥因其粗砂質,只能用作生產砂鍋、藥罐和彩釉工藝陶,不能進行製作紫砂壺,至多隻能用於裝飾。

(2)嫩泥。亦稱做黃泥,顏色有淺灰色、淡黃色和黃紅色等。因這種泥風化程度好,質地較純,具有較好的可塑性和結合能力,可保持日用陶器或成型性能及幹胚強度,所以它是日用陶器中常用的結合黏土。

(3)甲泥。也稱夾泥,是一種硬質骨架泥岩,粉砂質黏土,即夾於地層之下,深埋在山腹受自然壓力後,一般呈堅硬的塊狀,好像鐵甲而得名。未經風化時叫石骨。按顏色和硬度的不同,分別冠以產地名稱,如本山甲泥、東山甲泥、西山甲泥、瓦窯甲泥等,顏色有紫紅色、紫青色、淺紫色和棕紅色,是製作日用陶器大件產品必不可少的原料。

(4)紫泥。古稱青泥,是製作紫砂壺的主要原料。紫泥深藏在甲泥之中,因此紫泥又有“巖中巖”、“泥中泥”之稱。

(5)紅泥。或稱朱泥、硃砂泥,是製作紫砂壺的主要原料。礦石呈橙黃色,位於嫩泥礦的底部,質堅如石,亦稱“石黃泥”。產量較少,因其含鐵量不等,燒成之後變硃砂色、硃砂紫或海棠紅等色。

(6)綠泥。在紫泥礦層上面的一層,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比紫泥低。

2、紫砂泥細分

可以用於製作紫砂壺的泥統稱為紫砂泥,其原泥大概分為紫泥類、紅泥類和綠泥類三種大類,另也有石黃、土骨、烏泥、降坡泥等。紫砂泥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強,滲透性好,是一種品質極優的陶土。

紫砂泥料都不懂,還談玩什麼壺?

紫泥類一般來說分為天青泥、底槽清泥、紅棕泥和大紅泥。

天青泥:其質細膩呈青藍色,成陶後變為黯肝色。出現於清代中期,出產丁蜀蠡墅,現已失傳。

底槽清泥:位於礦層底部,十分稀少,其色偏紫泛青,礦石中有青綠色的“雞眼”,成陶後表面會有不均勻的細小金黃色或灰黃色沙粒,如金砂隱現,這些就是雞眼燒成的效果,是原礦底槽清的特徵。燒成泥色呈紫紅色,溫潤爾雅,手感細膩。燒成溫度在1200攝氏度左右。

紅棕泥:位於礦層中部,礦層較厚,色紫微泛紅,或為紫色,隱現綠色斑點,質軟緻密,間有微小的雲母閃爍,產量較多,燒成後呈棕紅色,質堅細膩光潤。燒成溫度在1180攝氏度左右。

大紅泥:位於礦層中部,量少,雲片狀結構,含有紫泥顆粒,偶爾有夾青,燒成後為白砂點。呈紫紅色澤,鮮豔明麗,溫潤泛油光。燒成溫度在1180攝氏度左右。

紫泥類的燒結收縮比一般為10%左右。

綠泥類,分為本山綠泥、段泥、白麻子泥和紅麻子泥。

本山綠泥,古名梨皮泥,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燒成後呈凍梨色,即米黃色,獨產於黃龍山,在岩層與紫泥共生礦層中,僅數釐米厚,位紫泥上層與巖板間,俗稱“龍筋”。其礦物組成為水雲母、高嶺石、石英及少量的鐵氧化物。量少珍稀,不易製作大件產品。僅作小件產品和“化妝土”,即加入適量作色劑可變化成各色裝飾泥。

段泥,又作團泥之說,為本山綠泥和紫泥的共生礦。燒成後呈黃色,夾雜著若有似無的紫泥顆粒。

白麻子泥,色與本山綠泥相似,質地粗,位於紫泥上層,且雜質較多,須精揀方可使用,燒成後呈淡墨色。

紅麻子泥,色似紫泥,質地粗,位於紫泥上層,間夾星點麻子綠泥,燒成後為桃紅色。

紅泥類,根據產地不同分為趙莊小紅泥、川埠紅泥、洑東紅泥等,由於產地不同,紅泥的性質略微有偏差。

趙莊紅泥:位於嫩泥礦層底部,質堅如石,甚稀。呈土黃色,緻密塊狀、磚紅夾帶淺黃白色及淺黃綠色塊狀,粉砂岩土結構。燒結後呈硃紅色,表面質地沙粒明顯,燒結溫度在1080攝氏度左右,收縮率為10%左右。

川埠紅泥:由於趙莊紅泥比較稀少,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甚缺,便用川埠紅泥加嫩泥替代。川埠紅泥礦土呈土黃色,石質堅硬,成陶後與趙莊紅泥相似。

洑東紅泥:其礦層較厚,質堅如石,呈土黃褐色,其間細小云母砂粒分佈,礦巖結構,燒成後呈土紅偏硃紅色,聲脆響,表面細膩,片狀結構明顯,燒成溫度在1050攝氏度左右,收縮率在14.2%左右。

石黃,其礦散落於嫩泥礦層之中,產量甚少。狀如蛋形,外殼鐵質褐黃色,中核似雞蛋黃,粉狀細膩,含鐵量很高,礦巖結構。燒結後呈鐵紅色,表面堅硬,多為著色劑所用。如加入紫泥,成陶後色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呈深古色,加入紅泥則成大紅袍泥。

土骨,呈骨狀,其含鐵量高,燒成後呈黑色顆粒,可摻入紫砂泥中,作為天星泥。

烏泥,含錳鐵量較高的為真正烏泥,燒成後色呈烏黑色,產量稀少。也有一種特殊裝燒方法使普通紫砂泥燒成烏黑色,此種工藝稱為“捂灰”,就是將已燒清的紫砂壺,用稻穀的穀糠掩埋在匣缽裡封好,放在龍窯的爐頭部份再燒一次,由於爐頭部份的溫度在1OOO度以下,燒成時升溫緩慢,穀糠被引燃但因缺乏足夠的氧,而不能充份燃燒,穀糠中的炭分子被吸人壺胎裡形成黑色。燒得好的捂灰,其黑色猶如好的微墨,色黑而不板,有一種溫潤之感。但現在已不太用龍窯,所以“捂灰”工藝並不常用。

降坡泥,是指在宜興丁蜀鎮在修建陶都路時發現的穿越黃龍山和青龍山之間發掘到的紫砂陶土,因為主要是在降低該路段的陡坡工程中發現的,大家習慣稱之為降坡泥,是紫泥、紅泥和本山綠泥的共生礦。此泥熔劑性原料比較豐富,燒成礦料燒成品色澤比較滋潤。但因為熔劑性原料較高,製品的相對較弱,較脆性較高,易碰缺。甚至發生“驚裂”現象。因此對“降破坭”礦的選料要求比較高,燒成後呈橙紅色,紅中泛黃。

紫砂泥料都不懂,還談玩什麼壺?

三、總結篇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這句詩說明了紫砂泥的珍貴,在博大精深的茶道中,紫砂壺成為茶的絕配,千百年來長盛不衰,為人們所稱頌讚美。如今紫砂已成為宜興的名片,乃至中國的名片。最後用宜興紫砂文化名人韓其樓老先生的一首詩來結束全文,表達所有喜歡紫砂人的心聲:

我戀紫砂無釉彩,相見如人披肝膽。

不靠衣衫扶身價,唯以本質令人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