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從古至今住房結構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如皋從古至今住房結構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民宅

如皋城有人類居住始於春秋,其時住房建築簡陋。南唐之際,佛教和道教傳人,寺廟、道觀陸續砌建。明末清初,集賢裡(今冒家巷)內有宋王學士宅(明代改建)、元鎮南王后裔府廳及冒、李、胡、戴,袁等府第。望衡對宇,每家教間或百餘間,且多與園林相連。清末,沙、祝等富紳在城內皆有房宅多處或以宏偉見稱,或以雅緻聞名,其府第多以堂屋為主體中軸,群屋拱抱,成為深宅大院,多則”一進五堂”",少則“一進三堂”。佈局一般為:由外至內為門堂、照壁、敞廳、穿堂、堂屋。廂房、書房、廁所、後門,則因地制宜,各家佈置不同。普通居民則多居住磚木結構平房甚至草房,一般為五架樑,結構簡單.裝飾簡樸。至辛亥革命時,城廂房屋多數為磚木結構平房,有少量二層樓房。辛亥革命後所建,多為中小住宅,分四合院、三合院或前後兩進的小宅,建築材料增有從國外進口的混凝土,時稱“水門汀”,用者不多。

民國初年,城區人口增多,陸續興建房屋。民國27年(1938年)春,附郭房屋被日本侵略軍焚燬1200餘間。如皋城淪陷期間,市區居民因生活困難,多將房屋拆卸變賣,古舊房屋亦無力修繕,任其傾圮,住房日少。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盤踞如皋城,房屋有減無增,加之地主、還鄉團流亡聚居如皋城,住房奇缺。1952年統計,城區有房屋26862間,其中機關、學校用房9758間,其餘為居民住房。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方米;郊區有居民住房1700餘間,多數為草房。1958- -1959年,拓寬街道,拆除房屋2170間,新建200餘間,加之人口增多,人均住房進步降至4平方米。

20世紀60年代,學校、工廠用房興建較多,居民住房未有明顯增加。建築材料開始使用紅磚、紅瓦和混凝土,出現磚混結構住房。1977年,部分有條件的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始在國家扶持下

徵用近郊土地,砌建職工住房。一般為2—5層磚混結構住宅樓,房型以“鎖殼式”為主,尚不成套,部分單位設計為小套或中套。1977—1981 年,國家和集體企業用於建造職工宿舍、住宅的費用累計為1209.35萬元,建成住房13.37萬平方米。

1982年,全城人均住房面積增加至5.14平方米。此後,隨著經濟形勢的日益好轉,人們改善住房的需求日益高漲,絕大多數機關、企事業單位興建職工宿舍,以福利分配給職工居住。 至1995年,城區居民人均住房面積接近20平方米。1995年,開始實施職工住房制度改革,市委、市政府實施大規模舊城改造和城市外擴以後,城區住房建設進人高速發展階段。住宅樓結構開始由磚混結構向鋼混結構轉變,套型開始由小套、中套向大套轉變。至2005年, 城區人均住房面積增加至25.3平方米。2005年前後,城區開始出現小高層、高層住宅樓,構造類型開始向框架式轉變,並開始逐步推廣樓板現澆,不再使用中空樓板。至2010年,全城已建和在建高層和小高層樓房有350多幢,人均住房面積增加至40.2平方米。

發佈:阿南文化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