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从古至今住房结构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如皋从古至今住房结构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民宅

如皋城有人类居住始于春秋,其时住房建筑简陋。南唐之际,佛教和道教传人,寺庙、道观陆续砌建。明末清初,集贤里(今冒家巷)内有宋王学士宅(明代改建)、元镇南王后裔府厅及冒、李、胡、戴,袁等府第。望衡对宇,每家教间或百余间,且多与园林相连。清末,沙、祝等富绅在城内皆有房宅多处或以宏伟见称,或以雅致闻名,其府第多以堂屋为主体中轴,群屋拱抱,成为深宅大院,多则”一进五堂”",少则“一进三堂”。布局一般为:由外至内为门堂、照壁、敞厅、穿堂、堂屋。厢房、书房、厕所、后门,则因地制宜,各家布置不同。普通居民则多居住砖木结构平房甚至草房,一般为五架梁,结构简单.装饰简朴。至辛亥革命时,城厢房屋多数为砖木结构平房,有少量二层楼房。辛亥革命后所建,多为中小住宅,分四合院、三合院或前后两进的小宅,建筑材料增有从国外进口的混凝土,时称“水门汀”,用者不多。

民国初年,城区人口增多,陆续兴建房屋。民国27年(1938年)春,附郭房屋被日本侵略军焚毁1200余间。如皋城沦陷期间,市区居民因生活困难,多将房屋拆卸变卖,古旧房屋亦无力修缮,任其倾圮,住房日少。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盘踞如皋城,房屋有减无增,加之地主、还乡团流亡聚居如皋城,住房奇缺。1952年统计,城区有房屋26862间,其中机关、学校用房9758间,其余为居民住房。人均住房面积不足6平方米;郊区有居民住房1700余间,多数为草房。1958- -1959年,拓宽街道,拆除房屋2170间,新建200余间,加之人口增多,人均住房进步降至4平方米。

20世纪60年代,学校、工厂用房兴建较多,居民住房未有明显增加。建筑材料开始使用红砖、红瓦和混凝土,出现砖混结构住房。1977年,部分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始在国家扶持下

征用近郊土地,砌建职工住房。一般为2—5层砖混结构住宅楼,房型以“锁壳式”为主,尚不成套,部分单位设计为小套或中套。1977—1981 年,国家和集体企业用于建造职工宿舍、住宅的费用累计为1209.35万元,建成住房13.37万平方米。

1982年,全城人均住房面积增加至5.14平方米。此后,随着经济形势的日益好转,人们改善住房的需求日益高涨,绝大多数机关、企事业单位兴建职工宿舍,以福利分配给职工居住。 至1995年,城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接近20平方米。1995年,开始实施职工住房制度改革,市委、市政府实施大规模旧城改造和城市外扩以后,城区住房建设进人高速发展阶段。住宅楼结构开始由砖混结构向钢混结构转变,套型开始由小套、中套向大套转变。至2005年, 城区人均住房面积增加至25.3平方米。2005年前后,城区开始出现小高层、高层住宅楼,构造类型开始向框架式转变,并开始逐步推广楼板现浇,不再使用中空楼板。至2010年,全城已建和在建高层和小高层楼房有350多幢,人均住房面积增加至40.2平方米。

发布:阿南文化传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