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和外家拳到底有什麼區別你知道嗎?

在過去,武行是個特定的圈子,範圍很小,大部分人都無法接觸到,普通人,對於武學基本上是沒什麼概念的。直到各種武俠小說流行,影視作品的出現,才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武學,同時,也形成了不正確的武學認知體系。

1982年上演了《少林寺》,轟動一時,讓大家知道了少林武學,後來武打電影如雨後春筍搬湧現,大家陸續接觸到了很多不同的拳種,拋開小說影視裡的虛構,比較普及的,就是少林長拳和太極拳。人們每每談及武學,都會有個觀念,認為似少林拳般剛猛的,重視力量的,重視勁力的,就是外家拳;而尚柔,重視陰陽哲學理念,練內功內力的,如武當派,就屬於內家拳;也有說,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是屬於內家,其餘為外家拳;由此把拳種分了品級。

內家拳和外家拳到底有什麼區別你知道嗎?

形意拳

對於內外家之別,其實早在民國時期,前輩就已經給出過答案,我們不妨看看武學界的高人們,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孫祿堂先生(1860—1933),13歲起學形意拳,師從郭雲深,22歲起師從程延華學八卦掌,朝形意,夕八卦,40餘年,晚年結識郝為真,得傾囊相授,融太極形意八卦於一爐,後立書著作,女兒孫劍雲整理為《孫祿堂武學錄》傳世。孫祿堂先生,我們後輩人不好多評價,在當時那個高手如林的年代,空手奪過李書文的槍,空手奪過李景林的劍,同時期武林人認為其藝已臻絕頂。形意、八卦名家張兆東晚年曾對友人曰:“以餘一生所識,武功能稱神明至聖登峰造極者,獨孫祿堂一人耳。”國術名家李景林於民二十年出任山東國術館館長時,曾謂:“環顧宇內能集拳術之大成而獨造其極者,唯孫祿堂先生一人。”對於孫祿堂先生的生平,和上述的一些人物和事蹟,這裡不多贅述,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在他晚年的著作中,有一篇《論拳術內外家之別》說到:

內家拳和外家拳到底有什麼區別你知道嗎?

太極拳

予練拳術亦數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見,每日積氣于丹田,小腹堅硬如石,鼓動腹內之氣,能僕人於尋丈外,行止坐臥,無時不然。自謂積氣下沉,庶幾得拳中之內勁矣。彼不能沉氣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

一日,山西宋世榮前輩,以函來約,餘因袱被往晉。寒暄之後,詢及拳理。因問內外之判。

宋先生曰:“呼吸有內外之分,拳術無內外之別。善養氣者即內家,不善養氣者即外家。故善養浩然之氣一語,實道破內家之奧義。拳術之功用,以動而求靜,坐功之作用,由靜而求動。其動中靜、靜中動,本系一體,不可歧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謂靜極而動,動極而靜。動靜既系相生,若以為有內外之分,豈不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我所云呼吸有內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與不通,於何分之?彼未知練拳與初練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仍行返回,氣浮於上,是謂之呼吸不通。極其弊則血氣用事,好勇鬥狠,實火氣太剛過燥之故也。若呼吸練至下行,直達丹田,久而久之,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火氣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謂之內外相通。上下相通,氣自和順,故呼吸能達下部。氣本一也,誤以為兩個,其弊亦與不通等。子輿氏曰:‘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後道心生’。亦即道家收視返聽之理。”餘曰:“然則鄙人可謂得拳術中之內勁乎?蓋氣已下沉,小腹亦堅硬如石矣。”

宋先生曰:“否!否!汝雖氣通小腹,若不化堅,終必為累,非上乘也。”

內家拳和外家拳到底有什麼區別你知道嗎?

八卦掌

餘又問:“何以化之?”先生曰:“有若無,實若虛,腹之堅,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義行,非仁義行也’。《中庸》極論‘中和’之功用。須知古人所言皆有體用。拳術中亦重中和,亦重仁義。若不明此理,即練至捷如飛鳥,力舉千鈞,不過匹夫之勇,總不離乎外家!若練至中和,善講仁義,動作以禮,見義必為,其人雖無百斤之力,即可謂之內家。迨養氣功深,貫內外,評有無,至大至剛,直養無害,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卷之放之,用廣體微。昔人云:‘物物一太極,物物一陰陽’。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氣,非一太極乎?《易經》雲:‘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心在內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於心。內外一理而已矣!”餘敬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勢名稱雖異,而理則一。向之以為有內外之分者,實所見之不透,認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語要和平,動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處處皆是誠中形外,拳術何獨不然。試觀古來名將,如關公、嶽武穆等,皆以識春秋大義,說禮樂而敦詩書,故千秋後使人生敬揚崇拜之心。若田開強、古冶子輩,不過得勇士之名而已。蓋一則內外一致,表裡精粗無不到,一則客氣乘之,自喪其所守,良可慨也。

宋先生又云:“拳術可以變化人之氣質。”餘自審尚未能見身體力行,有負前輩之教訓。

今值江蘇省國術館有十八年度年刊之發行,餘服務館中,亦即兩載,才識淺陋,尸位貽譏,故以聞之前人者略一言之,以志吾愧

簡而言之,就是,拳術無內外之分,善養中和之氣為內,不善養中和之氣為外,對此你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