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

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

新华网北京9月14日电 “回顾过去,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成果显著,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信息化发展让教育实现提速增智。”14日,在由新华网、优学教育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基础教育信息化论坛”上,新华网总裁助理姚予疆发表致辞说。本次论坛围绕课程改革、规范校外培训等基础教育领域热点探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背景下的教育服务供给模式、优秀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治理模式变革。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8年6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2.7%,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6.5%,中国网民规模首次突破8亿,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纲领性地开启了教育资源、思维类型等的全新阶段。教育信息化2.0进行的变革将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通过颠覆性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终致力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缩小不同地区的数字鸿沟、推动教育公平、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姚予疆介绍,目前,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到94%,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直接服务于农村中小学师生的数量近1亿人。另外,“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等技术手段也为学习者和教育资源之间搭起了高架桥、高速路。

在信息化手段应用场景中,新华网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姚予疆介绍,2018年1月,新华网通过地球科学科普平台,对北印度洋莫克兰海沟综合科考活动进行了网络直播。通过“优质内容+独特创意+融媒技术”的应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赋予科学知识更多的现场感、生动感和体验感,增强了教育的互动性,实现了互联网传播语境下的“融媒态、可互动、可分享、可传播”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使青少年在有趣、有知中学习,掌握科学前沿知识。

“教育信息化虽然最初以技术手段的面貌出现,但技术本身不是目的,”姚予疆说,“而是通过技术在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全过程的深入应用,使教学更加个性化、教育更加均衡化,最终实现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

教育信息化为多样性、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可能,信息化技术丰富了学习情境并有效提升了教学方法,学习者进行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定制已不再遥不可及,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也通过信息化手段,走上了各个学习终端。姚予疆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少年一代,几乎与生俱来地拥有着通过信息手段不断获取优质教育内容的能力,这为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向教育信息化创新融合发展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先决条件。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校外培训对于满足中小学生选择性学习需求、培育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越来越多的校外培训机构也开始注重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了多领域的跨越与融合。姚予疆指出,近年来仍有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造成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破坏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对此,他号召广大机构积极响应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平等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因材施教,避免因“分”施教,鼓励发展以培养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培训,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