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什么?所谓的诺奖经济学奖竟不是诺贝尔奖?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北京时间10月8日17时45分揭晓,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201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William D. Nordhaus和Paul M. Romer,两人分别将气候变化和科技创新融入了长期的宏观经济研究,因而荣获此奖。两人将分享900万瑞典克朗,约合684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什么?所谓的诺奖经济学奖竟不是诺贝尔奖?

2018年诺奖经济学奖获得者

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1895年立下的遗嘱,将他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按诺贝尔遗嘱设立的五个获奖领域分别是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

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什么?所谓的诺奖经济学奖竟不是诺贝尔奖?

诺贝尔

立即有小伙伴看出了,诺贝尔的遗嘱中压根就没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

那诺贝尔经济学奖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其实“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真正名字是“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从这个很长的名字里,我们发现,这个奖其实是瑞典国家银行为了纪念诺贝尔而设立的。可能由于官方名字实在太长,这个奖经常被简称为“瑞典银行经济学奖”、“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及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真正的五个诺贝尔奖从1901年就开始颁发了。而这所谓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从1969年(瑞典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该奖可以颁发给单个人,也可以最多由三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获奖者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的经济分析方法等领域所作的贡献。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扬-廷贝亨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奖。

自从首次颁发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共颁奖50次,其中25次是单独获奖,19次双人获奖,6次是三人共分诺奖。迄今已经有81位杰出经济学家获此殊荣,只有1名女性,她是2009年获奖的Elinor Ostrom。

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什么?所谓的诺奖经济学奖竟不是诺贝尔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首位女性获得者,2009年获得

虽然不是诺贝尔亲自设立的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提名流程、评选标准以及颁奖仪式倒是和真正的诺贝尔奖相仿。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及诺贝尔化学奖一样,经济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因此,

这项经济学奖成为唯一与诺贝尔基金会有关的“非诺贝尔奖”奖项

为什么是经济学奖

至此,大家已经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真实来历了。有人也许又要问,为什么要增设这样一个奖呢,又为什么是经济学奖?这需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那时,瑞典的银行业和商界正忙着灌输“自由市场”经济改革。他们希望政治监管变松,让他们得以控制国家的中央银行。

“瑞典银行当时希望自己能免受60年代末的民主问责制影响。针对银行到底能不能拥有有效的政治独立性,当时瑞典发生过一起很大的政治争端。”圣母大学经济史教授菲利普·米劳斯基(Philip Mirowski)称:“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银行需要声明自己具有某种科学的公信力,而非植根于政治支持。”

于是,支持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过度干预的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思想被用于为中央银行争取政治独立的运动之中。然而在当时的瑞典,几乎没有人把这些理论当回事。人们都觉得,争取中央银行独立性,不过是为了把民选政府对经济事务的控制权转移到商界巨头手里。

1968年正值瑞典国家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瑞典国家银行以纪念诺贝尔的名义推出了这个经济学奖,并向诺贝尔基金会捐献了这个奖项的奖金。至此,这个经济学奖与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产生了关联。

尽管有人质疑瑞典国家银行将这个奖“混入”诺贝尔奖中是为了自由放任的经济学说争取公信力,与诺贝尔奖的设奖意愿背道而驰,但时至今日,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已将“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归入“诺贝尔奖”一栏,可见官方已将这一经济学奖与5项“正牌”的诺贝尔奖相提并论。

设立经济学奖有啥用?

“契约理论”,“市场力量和管制的研究”、“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往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研究,复杂的术语难免让普通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虽然经济学理论看起来非常复杂,但经济学思想其实都很简单——

1981年,托宾因投资组合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别人问他为什么得了奖,他说,我发现“不能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

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什么?所谓的诺奖经济学奖竟不是诺贝尔奖?

鸡蛋别放在一个篮子里

1990年,默顿米勒因为公司财务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则如此解释自己研究的实质:“我证明了把一块美元从一个口袋放进另一个口袋,你的财富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就连诺贝尔奖本身的发展壮大,也和经济脱不了关系——今年的奖金数额达到了9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40万元),而诺贝尔奖之初仅有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若无后人对这笔钱进行合理的理财、投资,3100万克朗就连今年的颁奖金额也不够。

专家指出,诺贝尔经济学奖反映了经济分析的某些特点和趋势,从新的度重新观察经济体系的新方法,这其中包括信息经济学、人类资本、博弈论以及制度经济学等等,这些特点和趋势反映了经济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已经远远超越了通常所认为的传统经济学。

此外,经济学家们在不断地拓展经济学的边界,把这些原理在现实世界里找到合适的应用,才能凸显出经济研究的价值。

备受争议

然而,虽然诺贝尔基金会对这个奖持包容态度,经济学奖仍然经常深陷在舆论争议的漩涡之中。对这个奖项批评最严厉、最持久的人中,就不乏诺贝尔家族的后人,他们一直主张这个“经济学奖”应该被废除或者更名。

2001年,诺贝尔颁奖典礼100周年时,四位诺贝尔家族的成员在《瑞典日报》(Svenska Dagbladet)上发表了一封信,坚称这所谓的经济学奖贬低了真正的诺贝尔奖的格调。2005年,诺贝尔的曾侄孙彼得·诺贝尔(Peter Nobel)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经济学奖把自己打造得好像真的是诺贝尔奖一样,但实际上却只是经济学家为了提高自己的名声而采取的公关策略。”“这个奖经常授予金融市场的投机者,”彼得指出,这完全不符合诺贝尔设奖的初衷。

有些科学家也不怎么待见这个奖。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获得经济学奖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乔治·沃尔得(George Wald)和另外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公开信进行抗议——弗里德曼一直被认为参与并资助了智利前独裁者奥古斯托·皮诺切特(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的军事独裁,尽管弗里德曼本人矢口否认。

就连获奖者本人也对这个奖项有意见。弗里德曼的同事、奥地利学派的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在1974年被授予经济学奖。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也就是题图中的左一和右一)都主张国家银行应该享有政治独立性,并指责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干预——瑞典国家银行简直找不到比他们更好的代言人了。不过,讽刺的是,尽管获了奖,而且获奖后自己的事业起死回生,但哈耶克本人却在1974年的诺贝尔奖宴会上表示,如果当初有人问他要不要设立这个经济学奖,他会断然反对。

但无论如何,这个不是诺贝尔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依然还在,而且周一就要颁奖了。得知这个奖项背后的故事,你对这个奖项的态度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部分内容来自果壳网,作者:Calo ,链接:https://www.guokr.com/article/437474/,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