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經常給孩子講道理、說教都沒用呢?

當孩子有情緒時,儘管家長很想和孩子的情緒連接,可心中總是記掛著要去“糾正”孩子的行為,一心兩用的情況下,常常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始說教、講道理。

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曾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許多家長已經知道,打罵只是短期有效,長期使用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於孩子獨立人格和情商的發展。講道理,聽上去比打罵好多了,可為什麼還是難以和孩子建立連接呢?

什麼經常給孩子講道理、說教都沒用呢?

這首先是因為,當孩子陷入負面情緒中時,大腦處於非整合狀態,其負責思考的部分已經無法有效進行工作。這時,父母說道理,孩子往往很難聽進去,即使聽到了,也很難理解和消化,更別說心悅誠服地執行。

其次,在講道理時,家長和孩子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因此,一旦開啟了說教模式,再有道理的言語也變得乏味,難以接受,更容易讓孩子覺得“你根本不理解我”,激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

因此,一旦覺察到家長開始說教,有些孩子會爆發更多的負面情緒,衝家長髮火;有些則自動關閉了聽覺通道,讓自己好受一點;最糟糕的是,有些甚至需要隔離自己的感受,才能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

什麼經常給孩子講道理、說教都沒用呢?

如果這樣的情形重複發生,慢慢地就會變成一種自動化的反應模式。習慣於隔離自己感受的孩子,長大後會顯得特別漠然,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情緒反應都失去覺察。而對講道理有許多逆反情緒的孩子,長大後會特別喜歡反駁別人。

不管多麼中肯的道理,他總能找出其中的漏洞和別人理論,已經不是為了真理而辯。而他們的潛臺詞,其實只是那個小時候在心底環繞了很久卻沒能發出的聲音:“你不能制服我”。因此,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家長一開始講道理,無意中就已切斷了與孩子連接的橋樑。

什麼經常給孩子講道理、說教都沒用呢?

最有效的辦法是“共情”

共情要求家長放下自己的評判和情緒,全然地和孩子在一起,進入孩子的世界,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也就是所謂的“設身處地”。

在感受中,家長會對孩子的情緒反應有覺察,既去覺察孩子直接用言語表達的內容,更要覺察孩子非言語傳遞的信息,比如孩子的聲調、語速、表情、動作、身姿等等。此外,還需要覺察孩子產生情緒的導火索,以及孩子想說的潛臺詞究竟是什麼,也就是孩子的需求或願望。因此覺察是第一步。

帶著這樣的覺察,家長接著需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家長需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穩定的容器,能夠去抱持孩子情緒的湧動。在這樣的抱持中,孩子明白自己是安全的,情緒是被接納的,而不需要擔心自己被否定或拒絕。通過接納,孩子和家長的情緒就可以對接並流動起來。

什麼經常給孩子講道理、說教都沒用呢?

當家長可以穩定地和孩子的情緒對接,接下來家長就可以向孩子傳遞理解,讓孩子知道,你是被看見的。有時可以通過語言的方式,比如正面管教的共情工具中所講解的:媽媽知道你現在覺得(感覺詞彙),是因為(情緒的導火索)。要是(孩子的願望)就好了。而有時,只是需要會心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擁抱,或是一個牽手。

聽見溫暖的話......蜷在小床上受到愛撫,像一隻小鳥縮在巢裡。媽媽的眼睛裡,有全世界的溫柔。

在這樣的傳遞中,孩子得以充分體驗自己的情緒,並確認自己被理解。在許多情況下,孩子一旦知道自己已被看見,情緒就會慢慢地淌走了。

什麼經常給孩子講道理、說教都沒用呢?

共情雖有一定的句式可以參考,但我不建議生搬硬套。更重要的是,體驗你的世界,如同我的世界。如果我們能夠真的做到這一點,我們一定會知道,孩子在那個當下的感覺怎樣,想法和需求是什麼。

1、我對孩子是否有不帶評判的尊重?

2、我是否承認孩子是獨立於我的個體?

3、我是否在心底承認我們的地位是平等的?

4、在共情之前,我是否已擦亮我心靈的鏡子?

什麼經常給孩子講道理、說教都沒用呢?

我們把共情比喻為照鏡子,也就是,如其所是地去映照對方的情緒。當我們能在另一個人的眼中看到自己情緒和內在需要時,我們就能夠更有力量來調整自己。這對於家長的要求非常高,所幸,這也是可以學習的。家長可以學習如何擦亮自己的這面鏡子,在需要的時候不但可以照亮自己,還可以照亮孩子。

如果家長自己處在情緒當中,就不要急於和孩子共情,而需要先和自己的負面情緒做這三部曲,覺察、接納、傳遞。“我看見你了。謝謝你來告訴我,我有一些需求沒得到滿足。

我理解了,我愛你。我會和你一起,為我的需求負責。”也就是,讓自己先暫停下來,允許自己和負面情緒對話,看看它是想告訴自己什麼,自己真正的渴望是什麼,然後在情緒的流動中慢慢地去調整它。

什麼經常給孩子講道理、說教都沒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