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沃克:罵95後他們真的會離職,想撒氣就罵那些中年人……

“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

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有娃的那些。”

——致所有Boss

今天快樂沃克君給大家聊一下我的表妹。

表妹98年的,今年六月畢業後,就留在了當地,在一家銷售公司做客服。上週她辭職了,離職表辭職原因一欄上寫著:“我要像風一樣自由”。

What???

我表妹看起來文文靜靜的一個小女生,怎麼看也不是那種衝動愚昧的孩子。

約出來問清原因我才知道,因為打一個客戶的回訪電話,客戶態度很差,表妹心情也不是很好,結果弄得事與願違,老闆就找她談了兩句,然後她就辭!職!了!。

快樂沃克君心裡不由感慨:“現在的年輕人說不得,罵不得,捧在手裡都害怕稍有不慎就涼了……”

誰曾想當年我們那批風風火火、特立獨行的90後,最終敗給了歲月安穩,可是一浪更比一浪高,第一批95後已經離職了!

身邊也不乏許多人事朋友吐槽:“說句實話,不敢聘用95年、98年這種小年輕……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還要求高……哪天不對勁兒,之前什麼功夫都白搭,招聘留人真的越來越難了。”

快樂沃克:罵95後他們真的會離職,想撒氣就罵那些中年人……

都說年輕人愛跳槽,沒想到這麼能跳。

“兩個月一換,目前已經是第四份工作了。”

“我入職一個月,現在已經在回家的動車上了。”

“兩個星期,我不是最短的相信我。”

“我的辭職書是這樣寫的:小爺的理想不在這裡!”

……

當然, 導致95後頻繁離職的原因似乎也沒這麼簡單。

說好的藝術設計師,讓我搞山寨?做客服?!

開始答應的福利沒有了,開始說好的工資變少了,開始說好的雙休沒有了,不辭等啥?

想要馬兒跑,還要馬兒不吃草,不僅不讓馬吃草,還要馬兒負重跑,當95後是傻子嗎?

上班就是來工作的,又不是交朋友,整天嚼舌根,勾心鬥角,影響心情!

快樂沃克:罵95後他們真的會離職,想撒氣就罵那些中年人……

談錢,莫畫餅,莫談感情。

加班不給錢,請假扣300,恕不伺候。

每個週末都要加班,影響我健身、旅行、談戀愛了。

老闆是個大豬蹄子,我不但自己離職,還把整組人都勸走。

當初去是走投無路,現在翅膀可以撲稜了,當然選一個特別喜歡的工作咯。

所以在不少HR和老闆的眼裡,95後便成了最“難管”的一代人,他們往往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小事而辭職。只要你給的東西不是他們想要的,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離開。

繼90之後,95後又雙叒叕成為大家的調侃對象,甚至為95後造了個詞——“隱形退休人口”。

曾經,退休只是一種狀態,

而現在,退休是一種心態。

——重視自我感覺,追求舒適體驗,隨心所欲地做選擇。

無論95後辭職的花樣有多少,歸根到底不外乎下面幾點:

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規劃;

工作壓力大;

不能認同企業文化;

人際關係存在矛盾;

晉升困難;

福利薪酬達不到自己的預期;

生活瑣事。

堂兄和他大學同學合夥開了一家公司,最近在招聘95、96年畢業生的時候,發牢騷說:“我花錢養的員工,都不能說兩句?”

堂兄做員工時,企業還是科層制,他懂規矩,服從領導。現在互聯網化,很多公司都開始扁平化管理,快樂沃克君跟堂兄說:“你得學會平等。”

一言不合,年輕人真的就會辭職,甚至是裸辭。

近日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22.5%的受訪職場青年裸辭過,49.4%考慮過裸辭。

一股躁動的氣息在職場中蔓延,智聯招聘進行的白領跳槽意願調查顯示,明確不想跳槽的,僅佔總量的3.6%。

年輕人不是在跳槽,就是在跳槽的路上。

麥可思研究數據顯示:2017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受僱全職工作的比例為77.10%,較2015、2016屆相比略有下降。

2017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內離職率達到33%。

快樂沃克:罵95後他們真的會離職,想撒氣就罵那些中年人……

就是說,當2018屆大學畢業生滿懷希望地開始自己職業生涯之時,僅比他們大一屆的畢業生已經經歷過一波離職潮了。

領英也在近日發佈的《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中稱,職場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呈現出隨代際顯著遞減的趨勢。“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換,“95後”僅僅在職7個月就選擇了辭職。

快樂沃克:罵95後他們真的會離職,想撒氣就罵那些中年人……

其實,95後不是我們想象中那樣隨性,只是他們的“職業觀”打破了我們現有的認知。

作為祖國八九點鐘的太陽,95後是“朝氣蓬勃、視野寬廣、開放自信,可愛、可為的一代。”

初入社會、涉世未深的他們興趣至上,大多數的95後畢業生,希望自己玩著就可以掙錢。

《城市畫報》今年3月推出的《95後興趣報告》中就表明,“有73%的95後都有自己的興趣”,同時“還有55%的95後願意將自己的興趣發展為一項可以賺錢謀生的技能”。

他們期望把興趣當作職業,做cosplayer、網紅直播、遊戲主播、網紅、嘻哈歌手……都是年輕人熱衷、追求的職業。

比起80、90後,95後不願意盲目地去聽從家人的安排,找一份穩定而無趣的工作。他們更渴望靠自己的能力去打造一片天地,希望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傳統意義上“掙錢多”、“離家近”、“加班少”的好工作,則被很多年輕人嫌棄。

在騰訊QQ發佈的《95後迷之就業觀》報告中提到,“48%的95後畢業生或準畢業生選擇了不就業,而其中超過15%的人嚮往自主創業,找到奔‘錢’程的新途徑。”在如今移動互聯網、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95後的職場選擇也更加多元化,許多衍生而來的創業機會,為95後提供了更多機遇去“自主創業。

作為年輕一代,他們有著自己的價值觀和擇業觀。

但無論是哪種花式離職,我們都要思考一番,這樣的離職理性嗎?

有些95後表示,每次辭職都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不過,也有部分95後認為,自己找工作時不夠嚴謹,盲目聽從,才導致頻繁地換工作。

那麼,95一代“說走就走”的背後,是源於他們的草率衝動或個性使然,還是,因為年輕給予了他們更充足的勇氣,更多元的選擇?

麥可思研究數據顯示:2017屆本科畢業生主動離職的主要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48%),其次是薪資福利偏低(42%)。

對於這一現象,有人說:

年輕人瀟灑辭職的理由要麼是錢沒給夠,要麼是受了委屈。他們沒什麼生存壓力,不需要為了工作忍氣吞聲。

對這一觀點,很多年輕人表示並不認同。

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也有人是既受了委屈,錢還沒給夠。

快樂沃克:罵95後他們真的會離職,想撒氣就罵那些中年人……

毋庸置疑,90後的我們,的確是處在一個非常好的時代,機會多,給人的創造性多,但這只是這個時代帶來的友好的一面。我們必須要清楚的看到,伴隨著這個時代而來的更為艱鉅的責任。面對無時無刻存在的焦慮,我們雖然敢於面對,但卻也只能迎著壓力,自嘲“佛系”!

“95後禿了”、“95後垮了”、“玻璃心”、“敢說敢為”、“個性獨立”、“二次元”等等,我們是名副其實的“標籤一代”。

現在,95後又多了一個新標籤——“最愛辭職的一代人”。

作為今年的職場新人,95後們已經工作4個多月了。關於95後的職場表現,飽經風霜的老前輩們有太多吐槽:95後缺乏責任心、蜜汁自信、不按套路出牌,說辭職就辭職……

對這些吐槽,我們不置可否,只能說這很符合知乎上流傳甚廣的社會三定律之一:“任何比我晚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無可救藥垮掉的一代”。

當一代人擺脫稚嫩的角色,開始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裡時,人們就會慌亂地給他們貼上一個標籤。

這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人們都迷失在時代的洪流裡。

有人迅速成名,有人一夜暴富……

在這樣的一個年代,對於剛剛出現在這個社會上的新人來說,太多的苛責和質疑是沒有必要的。我們都經歷過狂放不羈的時代,而隨著年紀和閱歷的增長,相信他們會有自己的正確選擇。

快樂沃克:罵95後他們真的會離職,想撒氣就罵那些中年人……

與前輩們相比,現在的95後畢業生更加追求獨立自主,關注自身感受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一旦發現工作與期待不符則會更快做出其他選擇。

另一方面,第一份工作對職場新人來說往往是一次“試錯”。由於缺乏對於行業、職業和具體企業的實際瞭解,他們對於第一份工作往往期待過高,入職後對於工作內容和工作節奏都無法適應,從而出現失落和迷茫的情緒,因此跳槽率和轉行率都很高。

95後大部分年輕人,剛走出校園,可能都會帶有一點天真,也會有一些膽怯。作為新人,他們善於發現公司的各種問題,會感覺公司很多制度不合理,有些事情明明非常糟糕,為什麼這麼多問題,怎麼你們就看不出來呢?

所以自己一方面糾結:我到底要不要跟老闆提這些這問題,一方面可能也會跟同事吐槽,我跟你們講,我們公司真的太奇葩了。或者,當自己忍受不了,又反映無門,乾脆袖子一甩,利落走人。

實際上,不是年輕人變得快,而是這個時代變化得太快。

如今職場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首先,年輕人找工作就迎來了變數。

經濟學家蓋伊•伯格爾指出,“大學文憑曾經能讓你擁有一份長達40年的工作。但現在,它只是你第一份工作的敲門磚而已。”

在2017年的795萬名應屆大學畢業生中,520萬人投了10份以上的簡歷才找到工作。其中80萬人的簡歷,出現在了50多家公司的郵箱裡。

其次,企業也在變化。薪資的增長方式則加速了企業之間人員的流動,跳槽成為提升收入最為便捷的方式。更何況,整個大環境也在起變化,人當然要跟著趨勢走。

從經濟角度講,第三產業佔主導的發達國家,工作靈活多變,跳槽機會多是發展的標誌。

調查顯示,62%的2017級應屆畢業生,認定自己需要“先就業,再擇業”。

知乎上,一位兩年換了5份工作的年輕人擔心地問,自身是不是存在問題。右側的關聯問題裡,一位28歲的青年懷疑:“我畢業6年還沒換工作,是不是不求上進?”

一個比較知名的自媒體人,他說:“如果一份工作總是輸出,而學不到新東西,那是對人的消耗。時間久了,人就廢了。”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逐漸擺脫了在一個地方混資歷的工作模式,“平臺的能力不代表個人能力”越來越成為共識。

如馮侖所說:“年輕人需要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去安排自己的未來。”

年輕人如果有資本有底氣,且沒有房貸贍養等家庭負擔,一言不合就“辭職”也沒什麼大不了,對此不必大驚小怪。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跳槽就能加薪並非所有人都能實現,對於有經驗、有技術、有實力的職場老人,跳槽就很可能得到高薪。但對沒經驗、沒技術、好高騖遠的年輕人來說,辭職前沒規劃、沒目標,就未必能夠成功,還可能在求職的路途中碰得頭破血流,高薪得不到,尊嚴沒有。

因此,辭職還是應量力而行,深思熟慮,不能盲目

快樂沃克君想對這些職場新人勸上一句:年輕人氣性高,尤其剛從象牙塔裡出來的同學,多少會帶有一點清高,見不得烏煙瘴氣之事,或是忍受不了職場各種“潛規則”,但是作為一名職場新人,要做的就是做好你該做的事,也許你眼裡的正義凜然和心直口快,在別人看來,其實是非常不成熟的表現。

頻繁辭職,會讓剛入職的新人在一個崗位上積累的經驗較少,長期這樣不定性的狀態養成習慣的話,甚至陷入找工作與跳槽的惡性循環。

對於職場新人來說,克服浮躁情緒,在公司踏踏實實地積累經驗會更加有利於適應社會。

前幾天看燕公子在微博上說了一段話:出來工作和在學校不一樣。你做錯一道題,老師給你畫,然後告訴你正確答案。工作是隻有人給你畫,你自己去找正確答案。因為你上班領工資,沒有人有義務要教你的。

沃克君覺得非常有道理,走進社會之後,你就要明白,沒有人有義務因為你年輕,因為你剛剛畢業,因為你沒什麼經驗,就照顧你。恰恰相反,只要沒有人因為你年輕而欺負你,那對方就是善良的了。

最後,請大聲提醒自己:不要等你想跳槽了,換工作了,才發現自己好像什麼都不會。或者自己做的內容,人才市場上有一大堆人也會做。

很多年輕人在剛剛走向社會的時候,並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做什麼樣的工作,快樂沃克君的建議就是先看看自己的能力,可以做什麼,然後不斷嘗試,先養活自己,然後再做自己。工作是一個獲取基本物質的手段,同時也是鍛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強的過程。

小貼士

如何留住95後員工:

首先,用人單位應與時俱進,讓制度多一點人情味,多一點激勵措施,讓廣大職工多一點甜頭和盼頭。這樣,員工留住了,企業也就能更好地發展。

其次,企業工會組織也要多組織一些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年輕人在各項活動中找到家的感覺。當然,人社行政部門也要加強監督,對違法用工的行為必須堅決打擊,營造一個和諧的用工環境。

最後,作為95後新職工,要擺正位置,既來之則安之。在工作中要多學、多問、多與同事溝通,多熟悉公司的環境,瞭解工作流程,避免自己走彎路。同時,要積極參加公司組織的活動,勤於發言,讓別人認識自己,讓自己儘快融入到團隊中去。

快樂沃克君祝願95後的小可愛們,都能在職場不斷進步,向更高段位進階!

快樂沃克:罵95後他們真的會離職,想撒氣就罵那些中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