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字源識字-即與既的本義區別(解字參考-中華字通)

即和既都有一個相同的偏旁,就會有相同的參照物。讀音相同,說明意義相近。本義區別才可透徹理解。

即(急jí )是描述竹子的兩個特徵,一“卩”表示竹節,二是“ ”表示竹筍,“ ”是艮的省形,艮去掉了橫八“ ”中的一點,說明竹的根部不發達,保留豎鉤“ ”說明竹根基本上只有垂直向下的主根。挖出的竹筍是白色尖狀,“ ”又寫作“皀”(白指示竹筍的顏色是白色,匕指示竹筍象匕首很尖銳),所以“ ”表示竹筍,就是竹子的幼芽,可以食用,一經長出地面立即就砍下作為一種蔬菜,長大成竹就不能食用了。借“急”聲來說明由竹筍“ ”到不能食用的竹節“卩”是個時間短的過程。

121.字源識字-即與既的本義區別(解字參考-中華字通)

121.字源識字-即與既的本義區別(解字參考-中華字通)

即的本義為竹筍快速成長變為不可食用的過程。引申為1.接近、靠近、走向,與“離”對舉,如若即若離;2.登上;走上,如即真(正式就皇帝位,後世以官職由代理而改為實授,也稱即真)、即禽(打獵,在野外獵取禽獸)、即祚(作zuò皇席即位登基);3.雖然,如‘小即小,天生的口不曾合。-《西廂記諸宮調》’;4.假若,如即使、即或,又如即忙(連忙;趕緊)、即拜(就在所在地授予官職)、即早(及早;趁早);5.當,如即此(就此、只此);6.一…就 ,如氣斷即死、聞過即改; 8.立刻,當即,如:即速(立刻;趕快);9.那就是說,那就是,如即是;10.目前,現在,如即目(眼前所見)、即事詩(以眼前事物為題材的詩);11.今,當天,如:即今(如今)、即目(如今);12.姓。

既(即jì )“”是艮的省形,艮去掉了橫八“”中的一點,說明竹的根部不發達,保留豎鉤“”說明竹根基本上只有垂直向下的主根。挖出的竹筍是白色尖狀,“”又寫作“皀”(白指示竹筍的顏色是白色,匕指示竹筍象匕首很尖銳),所以“”表示竹筍,就是竹子的幼芽,可以食用,一經長出地面立即就砍下作為一種蔬菜,長大成竹就不能食用了。“”是即的省形,和“”組成既。“”是無(無中的“二”指陰間,以人入陰間表示不存在之意)加了一點“丶”表示竹筍砍下後來年還會再長,不會真的不存在了。既表示竹筍被收割完成的狀態,並非吃飯結束。既均借“即”聲來說明竹筍“”要儘快食用完。

121.字源識字-即與既的本義區別(解字參考-中華字通)

121.字源識字-即與既的本義區別(解字參考-中華字通)

既的本義為竹筍收穫結束狀態。可引申為1.吃罷、吃過;2.食盡,指日全食或月全食;3.完畢、完了,如既濟(六十四卦之,離下坎上,意指萬事皆濟)、既冠之後(成年之後,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4.已經,如既成(已經完成)、既位(已就其位)、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賓客稱主人優厚待客的客氣話);5.不久、隨即,如‘昔李斯與 包丘子俱事 荀卿,既而 李斯入 秦。—《鹽鐵論·毀學》’;6.常用“則”、“就”、“那麼”相呼應,相當於“既然”,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的黨’、既以(既然已經)、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都表示:既然不是這樣,如果不是這樣,不然的話);7.跟“且”、“又”、“也”、“還”等詞配合,表示同時具有兩種情況,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堅持原則又靈活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